等待和希望-伊夫堡(一)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吃過午飯,外面的小雨終於停了。按上午制訂的臨時計劃下面我應該是去參觀馬賽舊港西邊的另外一個教堂-聖瑪麗大教堂(Cathderale St. Marie Majeure),而其他人則去舊港附近的老佛爺商場(Galeries Lafayette)購物。出了餐廳門抬頭望了望逐漸放晴的天空,帶著一絲僥幸的心理又去了趟伊夫島游船售票處,售票亭裡依舊是上午那個帥小伙值班。我問他下午是否 ...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吃過午飯,外面的小雨終於停了。按上午制訂的臨時計劃下面我應該是去參觀馬賽舊港西邊的另外一個教堂-聖瑪麗大教堂(Cathderale

St. Marie Majeure),而其他人則去舊港附近的老佛爺商場(Galeries Lafayette)購物。出了餐廳門抬頭望了望逐漸放晴的天空,帶著一絲僥幸的心理又去了趟伊夫島游船售票處,售票亭裡依舊是上午那個帥小伙值班。我問他下午是否游船去伊夫島,他微笑地點點頭說:“下一班是1:45”。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半信半疑地又向他確認了一遍,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當時那興奮勁兒真是溢於言表,蒼天不負有心人啊,連老天都幫我的忙,撥開了烏雲見太陽。

最早知道伊夫島(Ile d’If)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法國高蒙(Gaumon)影片公司1954年出品的電影《基督山恩仇記》(Le Comte De
Monte-Cristo),影片中的男主角埃德蒙.鄧蒂斯(Edmond Dantes)因遭誣陷在自己最幸福的時刻被逮捕,最後被囚進在了伊夫島的地牢裡14年。電影中跌宕起伏、絲絲入扣、引人入勝的情節深深地吸引了我,那裡面有挫折,有感恩,有復仇,也有寬恕。在那娛樂資訊極為匱乏的年代這樣經典的影片是非常難覓的,電影中的精彩片斷久久地駐留在我腦海裡,同時也一直在觸動著我的神經。那時我就期待以後能有機會去法國看看,去馬賽看看,去伊夫島看看,現在這一願望終於要實現了。

在那之後又買了小說《基督山伯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年)1844年出版,蔣學模根據英文版翻譯的,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認真地看了2遍。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法國影星傑拉爾·德帕迪約(Gérard Depardieu)主演了新版《基督山伯爵》,而後美國也出了一部,但感覺三部電影都與原著有一定出入。文字上還是覺得韓滬麟、周克希根據法文版翻譯的《基督山伯爵》(Le Comte de Monte-Cristo,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年版)不錯,語言更忠實於當時的現實。



售票亭上的游船時刻表和票價,單島每人10歐,雙島(Ile d’If和Ile du Frio)每人15歐。

“埃德蒙.鄧蒂斯”Edmond

Dantes號游船。很會做生意嘛,連游船名字都投“游客們”所好,去伊夫島的絕大多數游客都是像我這樣到那兒去追尋“基督山伯爵”的足跡去了。



游船正點離開馬賽港,向2公裡以外的伊夫島駛去。舊港兩旁停滿各式各樣的私家游艇,只留出一條不算寬的水路供船只行駛,這很像傍晚時分小區邊停滿汽車的街道,停放的車輛占據了道路的大部分地方,可供來往車輛行駛的地方反而小得多。



舊港入海口東邊的聖尼古拉斯要塞(Fort Saint-Nic

as),它與西邊的聖讓要塞(Fort Saint-Jean)一道,曾是守衛馬賽港的重要工事。



屹立在山丘上的加爾德聖母院,鐘樓頂上那爍爍金光的聖母像格外耀眼。



游船行駛二十分鐘後,伊夫島的全貌漸漸映現在眼前,左邊是“孤獨”的燈塔,右邊是敦實的伊夫堡(Chateau d’If)。

1516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1494-1547年,1515-1547年在位)在馬裡尼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ignano,1515年)大捷後途徑馬賽,發現該市全無抵御入侵的工事,於是下令在伊夫島上建造一個防御性城堡。城堡修建於1524-1531年,它的主要作用是抵御西班牙或土耳其從海上的入侵和保證馬賽港-這個皇家商船隊停泊地的安全。建成後還安裝了大炮,最多時曾駐守300名士兵。後來,隨著艦艇和大炮的革新,這座城堡逐漸失去了戰略價值,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築結構使它成為了理想的囚禁地,隨後被改成了國家監獄。

伊夫堡建成後並沒有參與過一次實際的戰鬥,但有著一定的威懾作用。1531年神聖的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H

y Roman Emperor Charles V,1500-1558年,1519-1556年在位)曾打算進攻馬賽,後來放棄了此計劃,或許是因為伊夫堡防御工事的原因。

建在岩石上土黃色的城堡和圍牆逐漸清晰起來。長不足200米、寬170米的島幾乎就是由石灰岩礁石壘起來了,沒看見有任何樹木,看上去極為荒涼和原始。



上岸後沿石階逐級而上,這是進城堡的唯一通道。當年,有多少“要人”從這條路走進去,就再也沒活著出來。

道路兩旁厚重、高大的圍牆都是用碎石搭建的,很有歷史滄桑感。



參觀伊夫堡需購買5歐門票,在檢票處領取了中英文簡介各一份,發現中英文介紹的內容有很大不同,並不是想像中的同一內容兩個版本,兩個版本各介紹各的,都值得參閱。城堡坐落在一個較為空曠的地帶,四周沒有樹木和其它可以遮蔭的地方。諾大的城堡只有一個很狹小的門。

伊夫堡是一座邊長為28米的方形建築,城牆的三個角各建有一個開著寬大射擊孔的圓柱形塔樓。其中西北側的克裡斯多福(Saint-Christophe Tower)塔樓為最高,有22米,建於1529年;另外兩個分別是東北側的聖堯姆塔樓(Saint-Jaume Tower,建於1531年)和東南側的莫高維塔樓(Mougouvert Tower,建於1531年)。城堡共有三層,最底層沒有窗戶,當時是住所、廚房和儲物間,後改為地牢;第二層是防御用的炮台和瞭望口,後改為關押要犯的監獄;第三層是個非常寬闊的平台,站在那兒可以眺望馬賽,欣賞波光粼粼的地中海。城堡中間有一個窄而深的中庭。



塔樓上的炮孔,伊夫堡改為牢房後,這些炮孔就成為了犯人們“向往”自由世界的精神寄托。



伊夫堡正門,門前有近2米深的壕溝,進出正門都必須經過這5-6米長的吊橋。大門內有一個大鐵閘,受到攻擊時可以放下鐵閘,就像許多電影中描寫的中世紀城堡的城門那樣。



進門後是城堡的最底層,旁邊原是住所,東南角是廚房和谷倉,後都改為地牢,現在大部分作為展廳展覽和介紹整個伊夫堡的歷史。

右邊牆上的犀牛版畫是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年,德國著名油畫家、版畫家)在1515年根據瓦倫蒂.費迪南德(Valentin
Ferdinand)的素描創作的。
印度古吉拉特(Guzarat)國王於1513年贈送一頭犀牛給葡萄牙國王曼奴埃爾一世(Manuel I,1469-1521年,在他在位期間的1509年,被譽為“海上雄獅”的海軍將領阿爾布克爾克(Afonso de Albuquerque)為葡萄牙奠定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紅海、波斯灣、太平洋的海軍航線的霸業),後者又將它轉贈給羅馬教皇利奧十世(Papa Leo X,1475-1521年,1513-1521年在位)。於是這頭犀牛就從裡斯本被運往羅馬,於1516年途徑伊夫島。這頭亞洲奇獸很快就引起了馬賽居民甚至是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好奇心,國王從馬裡尼亞諾戰役(Battle of
Marignano,1515年)返程途中還專程前來觀看。

犀牛在伊夫島上呆了幾周後再次啟程前往目的地羅馬時,卻因輪船遭遇風暴在意大利的熱那亞(Genoa)海灣觸礁沉沒。最後教皇收到的禮物是在岸邊發現的犀牛屍體制成的標本。



城堡中心不大的天井,中央是一口水井,供當時衛兵和犯人的飲水。監獄曾於1848年6月發生過暴動,天井四周的牆壁上刻滿粗糙、潦草的字跡,只有出口的門楣上刻著的“人民至上樓”的字樣還依稀可辨,這些都是那個時期所發生事件的見證。



一樓地牢的最裡面是《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埃德蒙.鄧蒂斯(Edmond Dantes,後成為“基督山伯爵”)的關押地。這裡以前是存放炮彈火藥的房間,房內沒有窗戶,密不透風。



地牢牆角有一架小電視,裡面正在放映著電影《基督山伯爵》。牆那邊就是囚禁法利亞神甫(Abbe Faria)的地牢,隔壁如此狹小的空間根本無法容納一個人在裡面活動,我猜想這些安排完全是為了迎合小說而刻意“編造”出來的。

埃德蒙。鄧蒂斯逃出伊夫堡後,在基督山島上找到了法利亞神甫知曉的藏寶洞窟,花錢買了個伯爵爵位,之後一直以“基督山伯爵”的身份出現,對陷害他的人進行了無情的報復。

基督山島(Montecristo)是位於意大利海域的一個小島,屬於托斯卡納群島(Tuscan Archipelago)的一部分,在拿破侖被流放的厄爾巴島(Elba Island)南邊。拿破侖曾為厄爾巴島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在我看到厄爾巴島之前,我曾所向無敵”(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Monte Cristo意大利語的意思是基督山(The mountain of Christ)。

在網上搜到一篇大仲馬的軼事,不知是真是假。

1844年《基度山伯爵》出版後,無數好奇的讀者紛紛來到這座荒涼的古堡參觀。古堡的看守人煞有介事地向每個來訪者介紹那兩間當年是埃德蒙.鄧蒂斯和法利亞神甫的囚室。人們好奇心得到了滿足,而看守人也相應地拿到一點小費。

一天,一位衣著體面的紳士來到伊夫堡。看守人照例把他帶到囚室參觀,當聽完了例行的一番繪聲繪色的講解後,來訪者問道:“那麼說,你是認識埃德蒙.鄧蒂斯嘍?”

“是的,先生,這孩子真夠可憐的,您也知道,世道對他太不公正了,所以,有時候,我就多給他一點食品,或者偷偷地給他一小杯酒。”

“您真是一位好人。”紳士臉上帶著微笑地說,並把一枚金幣連同一張名片放在看守人手裡,“請收下吧,這是你對我兒子的好心所應得的報酬。”紳士走了,看守人拿起名片一看,上面用漂亮的字體印著來訪者的姓名:大仲馬。

由此可見大仲馬對他的作品《基督山伯爵》的喜愛程度。



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紀事表:

1814年

埃德蒙.鄧蒂斯會見拿破侖

1815年

被囚禁在伊夫堡 (19歲)

埃德蒙.鄧蒂斯父親去世

埃德蒙.鄧蒂斯的戀人梅塞苔絲(Mercedes)與費爾南(Fernand)結婚

……

1829年

逃出(33歲)

1830年

埃德蒙.鄧蒂斯成為基督山伯爵(Monte-Cristo)

……

《基督山伯爵》一書中最著名的句子出現在它的最後一章:

“在這世界上既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只有一種狀況和另一種狀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唯有體驗過極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嘗到極度的幸福。必須經歷過死亡的痛苦才能感受到活著的歡樂。幸福地生活下去,我心愛的孩子們。請你們永遠不要忘記,直至上帝垂允為人類揭示出未來圖景之日,人類全部智慧就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

更多照片和游記請訪問博客:

http://***/chasezm


精選遊記: 馬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