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4—2011.6.8青藏5日之旅游記(上)——青藏鐵路篇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2009年的國慶就是西藏度過的,每每和同事朋友聊起西藏,言語間總是流露出很多的不舍之情,潛移默化之下,公司今年的旅行決定安排去西藏,但是由於時間關系無法去林芝,所要去的地方全部是我前年去過的,好在安排了坐火車進藏,總算讓我對這個行程有了點興趣,同時也可以溫故知新,加深對西藏的了解。 因為行程比較簡單緊湊,所以把此次旅行的重點放在了對西藏 ...

2009年的國慶就是西藏度過的,每每和同事朋友聊起西藏,言語間總是流露出很多的不舍之情,潛移默化之下,公司今年的旅行決定安排去西藏,但是由於時間關系無法去林芝,所要去的地方全部是我前年去過的,好在安排了坐火車進藏,總算讓我對這個行程有了點興趣,同時也可以溫故知新,加深對西藏的了解。

因為行程比較簡單緊湊,所以把此次旅行的重點放在了對西藏歷史人文的深入了解上。

D1、6月4日 上海——西安——西寧 宿:火車

早晨南航CZ64航班從上海浦東7:25起飛,9:55准點到達西安,不出機場在中轉廳候機,按照慣例召開現場辦公會議。中午坐中午南航 CZ3213航班, 西安12:35起飛,13:50抵達西寧。接機後,坐車前往馬步芳公館參觀。

馬步芳(1901~1975),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字子香。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回族人。馬步芳是民國史上不可消彌的重要歷史人物,是民國時期中國西北本地人當中,勢力最強、統治地區最廣、影響最大、官階最高的邊疆大吏。

在任期間積極參加反共內戰。到台之前,馬步芳已因“擅離職守”受到“撤職議處”的處分。到台後他預料會有不利,於是以三千兩黃金賄賂蔣介石的幾位親信,取得了出國護照,飛到埃及開羅做寓公。後來,又移居沙特阿拉伯。1957年,台灣當局任命他為“駐沙特阿拉伯大使”,1960年辭職。1975年7月31日,馬步芳在沙特阿拉伯病逝,終年75歲。

馬步芳公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為民巷13號,省醫院附近。馬步芳公館始建於1942年6月(民國31年),耗資3000萬大洋,次年6月建成,為馬步芳私邸,取名為“馨廬”。馬步芳公館是青海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民國時的建築,也是全國唯一一座選用玉石建造的官邸,故人們亦稱為“玉石公館”。公館由多個院落和不同形式的房舍以及花園組成,各個院落的房舍布置都很有序,結構也很嚴謹,整體來看比較和諧。

前院是辦公和接待賓客的院子,這個院子裡有玉石廳、貴賓廳和東西兩廳。院子正中,擺放著一台1942年的美式悍馬小吉普。

貴賓廳又稱為北房,是接待少數民族賓客的處所,面積139平方米,由中廳和左右廂房組成。左廂房內鋪設地毯,中間有一排低矮的小方桌。右廂房中,有一座仿俄式方形壁爐,壁爐表面由玉石鑲嵌,周圍飾有花紋圖案,做工精致,別具一格。右廂房還有兩幅對聯,一幅是蔣中正的:“一路沿溪花覆水,幾家深處碧藏樓。”一幅則是紀曉嵐的真跡,錄姚步瀛詠梅詩:“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

玉石廳因內外牆面均用玉石砌成而得名,面積96平方米,該廳和公館其他建築所用的玉石,產於青海興海、互助等地,當地人稱“羊腦石”,其硬度不高,但質地細膩,做建築材料裝飾房屋,顯得雅致、美觀。玉石廳是公館的客廳,用於接待來公館的貴賓。走進玉石廳,迎面是老式桌椅,牆上掛著許多當年的老照片,還有孫中山的畫像和國民黨黨旗。裡面有一張絕版珍貴照片,張學良和蔣介石唯一的合影!

第二個院落是正院,是馬步芳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這裡是當年青海省的政治、軍事中心,這個院子裡有馬步芳居室,他兒子馬繼援居室;馬繼援夫人張訓芬居住的小樓;另外還有副官、參謀樓及北會議廳和南接待廳。

正院正中,立著一塊大理石,上面是當年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的“馨廬”二字,“馨廬”取意是按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的詞句“惟吾德馨”中的“馨”,“馨”字下是香,暗合馬家父子的名號“子香、少香”,“廬”取《陋室銘》中“諸葛武侯廬”的“廬”。

正院南北房和東北角小樓均為客房。南面是展銷玉石的玉石宮,門前擺放著一把太師椅,是用上百年的老樹根雕成的,寓意根成百年,添壽添福,時常有人到上面坐一坐。

第三個院子是女眷樓,又叫南樓小院,它是女性賓客和部分女佣人住宿的地方,位於公館建築群的西南角,南可通花園,北與伙房、侍從院相連,是古典回廊木結構的中式二層樓四合院,一樓是女佣住的,二樓是女賓住的,這個樓當年絕對禁止男人入內。

2004年政府修建的時候,將這個院落辟為青海省民俗博物館。在這裡游客可以通過漢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回族、土族等在青海居住的民族服飾冠履、飲食起居、民間工藝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展品和場景陳列,了解青海的地域特色和風土人情。

第四個院子是小花園,大伙房和小伙房也在此院。

第五個院子是馬步芳親信警衛部隊的駐地,稱為“警衛樓”。院子裡還有古油坊,古水磨。

第六個院子是僕役、車夫住的地方,現開辟新作為游客的購物和就餐場所在臨街開放。

參觀完馬步芳公館之後,其實時間尚早,有人建議去東關清真大寺參觀一下,但是最後還是沒有去成,比較的遺憾!只能早早的在餐廳用餐,之後在餐廳無聊的打發時間。

約8點左右,啟程前往西寧西站,准備上火車前往拉薩,火車站擁擠不堪,軟臥候車室就讓全部爆滿,總算捱到了檢票時間,乘K9811次火車(22:10發車)赴拉薩,開始神秘西藏之旅!

D2、6月5日 西寧——格爾木——拉薩 宿:拉薩

青藏鐵路是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該鐵路東起青海西寧,西至拉薩,全長1956公裡。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814公裡已於1979年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北起青海省格爾木市,經納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經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至拉薩,全長1142公裡。

列車早晨駛抵格爾木(海拔2828米)時,停車20分鐘,乘客紛紛下車拍照留念。“格爾木”(又作高魯木斯、郭裡峁、噶爾穆)是蒙古語譯音,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河流眾多”、“荒漠明珠”。

火車出了格爾木市30公裡的地方就是南山口車站,從這裡開始就是2000年始建青藏鐵路格拉(格爾木至拉薩)段的零起點。南山口往南就駛離了柴達木盆地,進入昆侖山脈。下一站就是納赤台站,“納赤台”藏語意為“沼澤中的平台”,其是青鐵格拉段沿途要停靠的八個站之一,火車在每個站停靠20多分鐘,以便游客欣賞沿途的重要美景。聞名遐邇的昆侖泉就位於納赤台,距格爾木90公裡,海拔3700米,是一眼四季不凍的冷泉。昆侖泉被傳作是天宮的玉液瓊漿灑落人間幻化而來,有“人間聖水”的美譽。其泉水從地下迸湧而出,長流不息,清澈甘甜,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是一種純天然的優質飲用礦泉水。

從格爾木一出來直到翻越唐古拉山口之前,109國道就一直和鐵路並行。火車繼續深入昆侖山脈中,從車上看周圍的山已不再是先前所見的綿延起伏,而是高大雄俊。過了納赤台就是玉珠峰站,在此可以看到也被稱作“可可賽極門”峰的玉珠峰,“可可賽極門”是蒙語,意為美麗而危險的少女。該峰聳立於格爾木西南側約170公裡處,主峰海拔6178米,周圍有1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由東向西排列,遠眺猶如玉龍騰飛。山頂上終年不化的冰川和雪,也造就了一道“昆侖六月雪”的奇美景觀。而與之遙相對望,相距25公裡的另一個海拔6500多米的雪峰——“玉虛峰”,就是道家的聖地。飄逸瀟灑道家的聖地近在咫尺,給人一種清涼冰爽的審美意境。

領略完昆侖六月雪的味道,接下來的這一段,鐵路也是隨著地勢修建,一會是氣勢恢宏的高架橋,一會又是穿山的綿長隧洞。地勢上升中就到了昆侖山口,這是列車停靠的第三站,海拔4767米,距格爾木市165公裡。在此可以在昆侖山口紀念碑前合影,山口靠近公路處,還有所立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的紀念碑。在公路山口邊還有道教祭祀山神的小神龕,雖然有些簡陋,但也不失道教追求質樸自然的情趣,還有一些藏族祭祀山神的嘛呢石堆和經幡,散布著一些石碑和模糊不清的古代石刻雕像。這些遺跡質樸簡陋,襯托著昆侖山,顯出一種蒼茫和深沉。昆侖山是中華民族的像征,有“國山之母”的美稱,藏語稱“阿瑪尼木占木松”,也為祖山之意。昆侖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山脈全長2500公裡,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裡,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裡。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區劃界線,在道教風水學說中有中國所有的山脈均屬昆侖山系的說法。古人尊昆侖山為“萬山之宗”、“龍脈之祖”、“龍山”,因他是產生中華民族神話傳說的搖籃。婦孺皆知的“嫦娥奔月”、“《西游記》”、“《白蛇傳》”等都與昆侖山有關。相傳昆侖山的仙主是西王母,在眾多古書中記載的“瑤池”,便是昆侖山北麓、青鐵西面、昆侖河源頭的黑海,這裡海拔4300米。昆侖河穿過的野牛溝,還有珍貴的史前文化遺存,即著名的野牛溝岩畫。距黑海不遠處是傳說中的姜太公修煉五行大道四十載之地。位於昆侖河北岸的昆侖泉,傳說是西王母用來釀制瓊漿玉液的泉水。昆侖山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侖派)道場所在地。玉珠峰、玉虛峰現均為青海省對外開放的山峰,是朝聖和修煉的聖地。1990年格爾木市還推出了昆侖山道教尋祖旅游線。1992年以後,來自世界各地登昆侖、尋根問祖、頂禮膜拜的團多達上百個,有的台灣同胞連年在昆侖修煉,後又帶家人進山朝拜,並投資興建祭壇,十分虔誠。

昆侖山口往南就算是出了海西州到玉樹藏族自治州了,這裡和柴達木盆地的戈壁鹽湖相比完全不同,地面上有草了,是視野一望無際的高寒荒漠草原,人類很少踏足,因而又被稱之為可可西裡無人區。你可以感覺氣候各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空氣不再那麼干燥了,但是更加凜冽刺骨,風中的沙子不那麼多了,但寒風卻更加強勁,經常像要把人吹走的樣子。剛出昆侖山口,距格爾木260公裡處就到了楚瑪爾河,楚瑪爾河藏語意為“紅水河”,這裡是列車停靠的第四個站點,這裡比鄰可可西裡車站。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就位於這段鐵路的右方。“可可西裡”蒙語意為“青色的山梁”(一說為“美麗的少女”,因發音不同而異)。藏語稱該地區為“阿欽公加”。這裡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的一片無人區,也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完好的地區。沿途可以看到有三四個左右的自然保護站,鐵路也有一段約20公裡的路程行駛在專為藏羚羊季節性遷徙所留的野生動物通道上,其相當於一座特長的鐵路橋。鐵路完全架設在一個個三四米高的水泥橋墩上,每個橋墩之間給野生動物預留出了足夠的空間作為通道,光這一項,就耗資巨大。此外這裡也是高原湖泊散布、河流縱橫的地方,屬於江河源地區,鐵路會經過楚瑪爾河、沱沱河(就是長江的上游)等,這兩條河上的鐵路大橋也是蔚為壯觀。

列車出了楚瑪爾河站,距格爾木289公裡處就是五道梁了,海拔4415米,此地曾被稱為“到了五道梁,哭爹又叫娘!”,又有“納赤台得了病,五道梁要了命”之說。因海拔和地勢,空氣不流暢,又因這一帶土壤含汞量較高,植被較少,造成空氣中含氧量很低,被認為是青藏線上最難的地段,很容易發生高原反應。通常認為如果能安全度過五道梁,唐古拉山口問題就不大了。

下一站距格爾木350公裡處就是重要的風火口隧道了,海拔4780米,這裡是列車將要停靠的第五站。這裡是現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海拔5010米,全長1338米,全部位於永久性高原凍土層內。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裡氣候極其不穩定,常年風雪肆虐,地上寸草不生,是一處景像壯觀、奇偉的地方。風火山原名“風豁山”,因常年大風而得名。1955年號稱“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來此,見一片赤土,寒風呼嘯,改稱“風火山”。在隧道北口處設有觀景區,可以看見隧道和山渾然一體,山口時常寒風卷雪,雲遮霧罩。

經過這段無人區的最大特點是鐵路和公路都很少曲折,多數時候都是一條路直通向天際,“天路”這個稱號,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天空就像古詩中所說“天似穹廬”,不同之處是這裡的天是高原的天,天空呈現出幽藍的色調,都市中的人可能只在宇航飛船快離開大氣層時所拍天空的景像中見過。這裡地面是深沉寒凍的高寒草原,但生命仍在此接近天際之處頑強蔓延著。

過了風火山口下一個比較大的站就是唐古拉山站了,這裡海拔4780米,距格爾木417公裡,從此可以見到橫跨沱沱河的大橋,還有長江源頭紀念碑。這一站是列車要在格拉段上停靠的第六站,到了這一站,就出玉樹州到海西州了,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區劃。

長江源頭包括在此所見的沱沱河、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東雪峰和姜根迪如冰川。各拉丹東雪峰和姜根迪如冰川為巨大的冰雪山體,是天然固體水庫,有“江河之母”之稱。馳名遠近的長江第一橋——沱沱河大橋就橫跨在眼前的沱沱河灘上,青鐵長江源特大橋現在取代其第一的位置,位於沱沱河大橋的西側,長約1344米。

向下再往南走,就漸漸進入唐古拉山脈中,地勢不像先前那麼開闊了,連綿起伏的山巒,被披上高山草甸,柔和的像地毯鋪在高原大地上。接著過了通天河大橋,周圍的視野就開始收縮,進入峽谷地帶。通天河在這裡也被稱為當曲,在此河谷寬廣,水流散漫,完全不像西游記中所說,弱水三千,鵝毛不見底的險渡。沱沱河往下與當曲在沱沱河大橋下游60公裡處彙合後正式稱為通天河,楚瑪爾河也在下游與他們彙合。通天河是長江流經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名字,全長800多公裡,穿行於唐古拉山脈和昆侖山脈的寬谷之中。當其在距離玉樹州首府結古鎮20多公裡的地方,水勢就變得氣勢磅礡、激流險阻,自古是西寧通往玉樹、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經之渡。過去,來往頻繁的漢藏使者、僧侶、信民、旅者,經常受困於這個通天渡。以至《西游記》中著名的過渡曬經的章節就安排發生在了那裡。

一穿過峽谷就到了雁石坪站,這裡是個高原小鎮,海拔4750米,距格爾木510公裡。小鎮雖然處於海西州,但是已經可以看到很多那曲地區的藏族牧民。這些牧民就與在青海湖周圍看到的不一樣,他們是清一色純粹的牧民,而且穿著打扮用色大膽,形式感很強,面色中高原日光留下的痕跡更重。在這個小鎮還有很多各地藏區去拉薩朝拜的團體,他們也是很有特色。總之到了這裡,那種西藏的味道就很濃厚了。在雁石坪鎮的右方200公裡左右,還有著名的山峰各拉丹東,藏語意為“高高尖尖的山峰”。各拉丹東雪山海拔為6621米,是一片南北長50多公裡、東西寬30公裡的冰川群,共有50多條巨大的冰川。他是長江的發源地,也屬於唐古拉山脈。其冰塔林觀賞價值極高,位於東面的山腳下,被人們稱為“崗加巧巴”,藏語意為百雪聖燈。有些冰塔的底部經過融化,形成了許多干淨而舒適的冰房,門前掛著由許多細長的冰柱構成的簾子,步入其中稍坐片刻會有一種溫暖如春的感覺。

接著就向唐古拉山脈的更深處進發。雖然唐古拉山這一段是青藏鐵路海拔最高的地方,但山脈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險峻,可以說是很柔和。因為山上的植被覆蓋的嚴密,沒有破壞,有些地方從遠看就像人的皮膚那麼細膩,有種童話般的景致,但遠處的雪山和寒風又會提醒這是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快到唐古拉山口時鐵路會與109國道分開。唐古拉山口,公路海拔5231米,鐵路海拔5072米,這裡是世界鐵路第一高站,也是我們列車在格拉段將要停靠的第七站。這裡是青海西藏兩省的天然分界線。這一帶是一片凍土,泥土層的水分長年結冰,山口天氣不穩定,即使夏天,公路也經常被大雪所封,冰雹、霜雪更是常見現像,此處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所以一般乘客路過唐古拉山口,會有明顯的高山反應。唐古拉山是藏區名山,又叫唐拉山或唐拉嶺,藏語意為“高原上的山嶺”,亦為傳說中藏區著名的山神。其位於青藏高原腹部,西接喀喇昆侖山,東連橫斷山,全長約1000公裡,寬約150公裡。一般海拔5500~6000米。山地間有許多寬大的盆地,是良好的牧場。以剛才雁石坪往南所經過的溫泉啞口為界,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屬高寒荒漠景觀;東段屬高寒灌叢草甸景觀。在唐古拉山口這段鐵路和公路之間,有海拔6022米的巴斯康根峰。在唐古拉山口上,視野比昆侖山口開闊許多。遠處有晶瑩剔透的雪山聳立,太陽也比山那邊剛烈,真正的高原到了!由於缺氧,大腦會有些許的麻醉和興奮。

從唐古拉山口出來向南,就正式進入到西藏自治區的那曲地區,“那曲”藏語意為“黑河”。這裡也被稱作羌塘草原,“羌塘”藏語意為北方的草原。那曲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東依昌都,南與拉薩、林芝、日喀則相連,西接阿裡,北與新疆自治區、青海省毗鄰,處於青藏高原腹心地帶。這裡整個地區在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懷抱之中。總面積達40多萬平方公裡。其整個地形呈西高東低傾斜,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中西部地形遼闊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星羅棋布,河流縱橫其間。東部屬河谷地帶,多高山峽谷,是藏北僅有的農作物產區,並有少量的森林資源和灌木草場,氣候好於中西部。那曲地區歷史悠久,從20世紀50年代起,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就在這裡發現許多打制石器,其形狀和制造工藝,普遍帶有游牧文化的特征。 我們將要停靠的那曲行署所在地那曲鎮是青藏公路和鐵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西藏對外開放的旅游區之一,每年8月(藏歷6月)舉辦的賽馬節是藏北草原的盛會。夏日的那曲草原是一幅由藍天、白雲、彩虹、牛羊和綠草織就的錦緞畫。如果有幸適逢其時,就可以領略藏北人的熱情開朗和能歌善舞。有時間,還可以參觀藏北名寺孝登寺。在車上你就可以明顯感覺這邊的草原比山北邊好許多。唐古拉山的北邊是高寒荒漠草原,這邊就是高寒草甸區了,草長得更密、更長、水分也很多。山高了雲就低,綠草覆蓋的高原牧場與蔚藍的天空在遠處相接,從天際飄下來的雲朵,漫成山坡上的羊群;羊群行得遠了,又飄飛起來,成了頭頂天空的白雲。沿途也不再是無人區了,牧人和牲畜也漸漸增多,如果在公路上,時常還可以見到磕著長頭朝聖的藏人。

火車繼續往前就到了安多縣帕那鎮,從這裡開始火車軌道和109國道又漸靠近。安多縣海拔4700多米,距拉薩463公裡。 “安多”是藏語,意為末尾或下部,地處唐古拉山腳下。該縣在民主改革前有江措如瓦、多瑪、嗄加、雪欽、雪穹、買瑪、扎如和色多8個部落, 故又稱安多八部。這些部落相傳為14世紀末宗喀巴進藏時留居的 7 戶江措如瓦部落的人, 後逐步衍變為以上8個部落, 因 7 戶均來源於安多, 所以8 部落名前均冠有“安多”二字, 安多之名亦源於此。在車上可以看到安多縣因鐵路的修建將整個縣府所在地遷移到了車站附近,在這裡你將第一次見到西藏地區富有特色的民居,雖然這裡是牧區的民居,有些低矮簡陋,但味道絕對純正。

從安多縣出來不久火車就會經過錯那湖,“錯那”在藏語裡是黑湖之意,但這絕對是高原沒有經過污染的湖泊,跟之前所見青海的鹽湖完全不同。錯那湖在藍天和草原的映襯下,波光粼粼,一灣碧水就像鏡子一樣鑲嵌在這片高原草場上,讓人心中頓生清涼舒爽。下一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那曲鎮,那曲是藏北重鎮,那曲地區首府所在,“那曲”藏語意為黑河,海拔4507米,距拉薩338公裡。地處西藏自治區中部偏北,北與安多、聶榮縣為鄰 , 西與班戈相連, 西南與當雄接壤, 東接比如, 東南鄰嘉黎。該地古時屬蘇毗部落統治, 吐蕃王朝建立後歸屬吐蕃, 被劃為蘇毗如。宋朝之後, 那曲、羊八井、那倉、朗如被稱為北方四部落。1960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將西藏的“黑河地區”改名為“那曲地區”。現如今一座新興的草原城就在我們面前,那曲現代化的建設和其周圍綠草盈盈的廣闊草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們感慨萬千。

那曲火車站距那曲鎮有一段距離,靠的不是很近。過了那曲鎮,就會發現草原上的草長得更加的茂盛,地上的水分也更多,這裡算是到了高原濕地草原了,山也因為這些草顯得柔和而潤澤。在這一段草原上可以常看到一戶戶剛定居下來的牧民家,雖然為了防高原上的風暴,修的有些低矮,但那些溫馨的小屋還是讓一路久看蒼茫的人感到溫暖。在這些家庭的周圍經常有四處散布很開的牛羊和馬在靜靜吃草或嬉戲,一派生機盎然的景像。就這樣隨著草原上生命跡像的漸多,我們就來到了當雄縣的當曲卡鎮,當雄縣位於藏北一大神湖、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納木錯(4718米)的東面,與神湖相距70公裡,與拉薩相距170公裡,海拔4300米,也是青藏線沿途的重要一站。“當雄”, 藏語譯音, 意為被挑選的草場(灘)。該縣處拉薩北部,屬於拉薩市管轄。其西與尼木縣相連, 北與班戈縣、那曲縣為鄰, 東接林周縣, 南接堆龍德慶和曲水二縣。明末固始汗帶領藏、回、維吾爾等民族共 500 多人進藏, 五世達賴讓他們挑選駐地, 結果選定當雄, 故名“當雄”。該地曾譯作達木、黨雄、達木蒙古八旗、達木八旗、達木牛廠、達木蒙古等名。相傳當雄開始只有7 戶人家, 每家都有姓氏。因該地水草茂盛 , 從西康的理塘、甲學以及安多等地遷來很多牧民。他們依據七戶蒙古族的姓氏劃分成8個部落, 即曲考、窩托、果查、恩果、潘加、巴家、娃休、索布。固始汗以當雄為其夏宮所在地,並派兵駐扎。固始汗死後,當雄由其後裔管理。清時稱當雄八部落為蒙古八旗。清乾隆十六年 (1751年), 清王朝將當雄蒙古八旗劃歸駐藏大臣直接管轄,每年派士兵 83 名到拉薩供駐藏大臣差遣和護衛達賴喇嘛。現在的當曲卡鎮也發展的讓人吃驚,街上人煙稠密,熙熙攘攘,已經很有拉薩市內的感覺了,尤其是當雄火車站,可以說是沿途所見最有藏式特點的,而且和現代風格結合得很好的車站。當雄也以賽馬節出名,有賽馬,射箭、馬術表演、藏式舉重、拔河、說唱格薩爾等活動。

從當雄縣出來,漸漸就不是濕地了,地上長著一叢叢的灌木,也有一些沙子,但是沒有青海那邊那麼多。接著就要翻越此行的最後一個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念青唐古拉山口海拔4620米,這裡有巨大的經幡柱,是藏族用來祭祀念青唐古拉山山神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東約600公裡,它西接崗庫卡恥,東南延伸與橫斷山脈的伯舒拉嶺相接,中部略為向北凸出,它是雅魯藏布江和怒江兩條大水系的分水嶺,同時將西藏自治區分為藏北、藏南、藏東南三大地域。海拔平均6000米以上。青藏公路和鐵路西側的當雄草原上,西北—東南走向排列著念青唐古拉山脈的四座七千米以上的山峰,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座落在一道山脈上,海拔7162米,這裡是念青唐古拉山脈西段中部最為突冗的高峰集中區。高峰的附近有7162、7111、7117、7046米4座東西排列、緊密相接的山峰。在其周圍還聚集著30多座6000米以上的雪峰,最南端的窮母崗日峰海拔7048米。主峰西北山麓是中國第二大鹹水湖納木措,主峰南麓是景色秀麗的羊八井谷地,這條谷地處在念青唐古拉山與岡底斯山中間的一條巨大地質斷裂帶上,地熱資源十分豐富,是下一站我們將要經過的地方。“念青唐古拉”,藏語意為“靈應草原神”,由此可見藏族群眾對它的崇敬和希望。由於念青唐古拉峰地處大陸腹地,山脈的屏障作用阻擋了西北的寒流和印度洋的暖流,基本屬於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這就是我們之前見到那些荒地的原因。如果天氣晴朗,從山口就可以望到海拔7162米的念青唐古拉峰。念青唐古拉峰極其雄偉,從車上望過去,巍峨挺拔、高聳入雲,有種不可阻擋的氣勢,而且時常是雲遮霧罩地看不清楚,更加增添了他作為神山的神秘和魅力。如果稍作停留,你也可以在這裡拋灑風馬,作為對他的贊美。

列車繼續往南,經過羊八井鎮,人煙更加稠密,進入了半農半牧區。這裡是列車一路要停靠的第八站了。羊八井位於西藏拉薩市西北91.8公裡的當雄縣境內。羊八井鎮,也是我國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高溫地熱濕蒸汽田所在地,地熱田面積17.1平方公裡,溫泉、熱泉、沸泉、噴汽孔、熱池、熱爆炸穴星羅棋布。過去這裡只是一塊綠草如茵的牧場,從地下汩汩冒出的熱水奔流不息、熱汽日夜蒸騰。現在位於藏北羊井草原深處的羊八井地熱電廠,已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地熱試驗基地,也是當今世界唯一利用中溫淺層熱儲資源進行工業性發電的電廠。你可以看到,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盆地上,現已興起一座全新的地熱城,地熱開發利用正向綜合性方向發展。近10多年來,這裡建成了蔬菜基地以及畜產品、硼砂加工廠等企業。目前,電廠已有8台3000千瓦機組,總裝機2.5萬千瓦。到去年底,共為西藏發電12億千瓦小時, 年發電量在拉薩電網中占45%。

過了羊八井鎮,鐵路由朝西南向左轉成東南向,當列車沿著羊八井河朝前行駛時,就進入了高山峽谷區,列車在峽谷中穿行,河流湍急,衝擊著河中巨大的石頭,氣勢洶洶。這裡和高寒草原廣闊壯麗的風景完全不同。這條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支流。這裡的山海拔雖然沒有之前的那些高,但是山勢很險,落差很大,有些像橫斷山區的景像。由於是農區,民居也顯得比牧區的高大許多。列車將在此穿行過又一個青藏鐵路上有名的工程——羊八井隧道。羊八井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最長的隧道。隨著河流向南,快接近堆龍德慶縣府時,峽谷漸漸開闊,河也就成了堆龍曲,曲在藏語中就是水、河之意。這裡海拔迅速降低,氣候宜人,可以看到一路上人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的樹木,其中大部分是西藏特有的柳樹,長的不高,蜿蜒虯結,都朝左旋轉著生長,被稱作“左旋柳”,看上去有一種優美的韻致。沿途有一些小村莊,一派藏族農區景像。這裡的民居很有衛藏特色,由整塊大磚似的石頭砌成,不高,刷著白色的粉,屋頂的四角插著小塊的五色經幡,隨風搖曳,小院中拴著牛羊,門頭上放著大大的牛角。暮色漸濃時,小村中處處裊裊炊煙,一副人間生動、溫馨的景致。這樣在不知不覺陶醉於田園農家風光時,就到了堆龍德慶縣。堆龍藏語意為“上谷”,德慶藏語意為“極樂”。堆龍德慶縣最高海拔5500米,最低海拔3640米。縣府駐東嘎鎮。氣候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經濟以農業為主、農牧並舉的縣。楚布寺為該縣最著名的旅游景點,為藏傳佛教噶舉派高僧塔布拉傑的弟子,噶瑪噶舉派創始人噶瑪•杜松軟巴,於公元1189年創建,是噶舉派主寺。此外,堆龍溫泉、雄巴拉曲度假村也是游客的好去處。堆龍溫泉,主要由石炭、硫磺及雄黃等礦物構成。可有助醫治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病、像皮腫、腎炎、胃病及高血壓等病症。雄巴拉曲(神泉),位於色彩熱鄉色瑪村,泉中魚種奇特,色紋鮮艷,周圍綠樹環抱,景色秀麗。

晚21點40分左右,列車准點到達拉薩站,接站後入住酒店休息,有醫生來酒店檢查身體,凡是血氧監測數據低的,每人一瓶鹽水~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