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嶺位於北京西北方向約30公裡,緊鄰的公園景區有鷲峰和妙香古道的陽台山,連綿的山脈構成北京的西側屏障。
周六,市區報雨,驅車至稻香湖突降暴雨,如傾盆,霎那間路面一片汪洋,郁郁蔥蔥郊區景色籠罩在濃厚的煙雨陰霾中,目不及遠。密集的雨滴擊打車窗車頂,好似千軍萬馬往來奔騰嘶喊在如水墨渲染的畫卷裡。
至溫泉,忽然無雨,地面沒有濕痕。短短的幾百米,竟然是涇渭分明的兩個世界,這邊的行人、店鋪依然悠閑自在,真是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無常。
鳳凰嶺景區內分南線、北線:南線以前幾年開始香火復興的龍泉寺為主;北線基本是野趣山路,適合中等強度的登山鍛煉。
我走北線,南北岔口處北行約2公裡,駐車步行。北線山口處幾年前建起一座茶樓,因地處神泉下側,名神泉茶園,竹木為牆山石鋪路,遠山陪襯綠柳掩映,是游客上下山來歇腳調整的不錯選擇。

登上台階,就是神泉。游絲般的泉水經年不斷,在山岩砂石過濾後,據說富含多種礦物質。


然後一路依水上行,皆為近年修建的石階路和觀景亭台,綠植環繞山風習習,峰回路轉的步步為景。


約半小時,路至半山平台,有復修古建小院依著峭壁坐落,一稱呂祖殿一題桃源觀,環境極是清淨安詳。


峭壁上不知什麼年代開鑿的天梯,梯階斑駁,陡峭70度直指璧頂,攀鐵索側身謹慎移步前進。
梯頂處是修仙洞。


橫過修仙洞口的狹窄平台,沿山石縫隙間的凹凸攀登而上,至頂部後地勢寬大平緩。回望古建小院群山環抱、在茂密綠樹植被中影影綽綽顯現,像極了世外桃源的韻味,雅致得回味無窮。 設想:
入夜,明一盞孤燈,看月斜窗影、聽山林濤聲淺唱,才是真正體會風騷享受。 如若情到深處研讀聊齋,再趕上月暗星稀、山風穿石時,那份意境必會久遠深刻。哈!不知道為什麼,在回眸第一瞬間心裡竟冒出這麼個荒唐念頭。



觀望前路,一覽眾山,千奇石峰層疊和漫漫石階似乎永無止境。



。。。。。。。。。。
華山自古一條路,這裡也有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口:在山谷兩側峭壁間天然形成的洞穴,是這裡的唯一通道。 據說古時曾經被用作強人山寨的大門,易守難攻。

至此,汗流浹背,背心、短褲如同被水浸透,偶一低頭間眼鏡也會被自己身體揮發的熱氣模糊。雨未下,但空氣中濕度很大,山坡山谷間雲霧縷縷團團隨風聚合離散著,濃重得似乎能擰出水來。
幽幽綠草,簇簇野花,絲絲山風,卸裝休息。
拍照留念,命名:男足、野花和曲折路。無意中隱喻了全國人民的一份長久心痛。

再望前程,勝利在即,下圖中最高處的雄壯物就是北線最高峰——飛來石。

精神力量是無窮的,成功的信念和希望是這力量的基礎。看到蟬蛻也能擺出達摩老祖一葦渡江的經典造型,我頓時神經煥發、身輕如燕、隱形無影、箭步如飛。。。,踏雪無痕地回應了個創意,拍照為證,這是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即使人亡鞋也要繼續。
自娛自樂,但這張照片是我最喜歡的一張。

山路更加崎嶇,歲月時光使堅硬的岩石備顯滄桑。青青野草鮮活的生命依附在恆久歷史的石階旁,意味深長。我不禁問自己:是我們征服了自然還是自然征服了人類?!
也許,根本就不存在征服兩個字的表面意義。
帶著對自然的敬畏和疑惑繼續前行,頂峰離我更近了。飛來石上的佛塔在天光的襯托中,祥和而寧靜。路邊峭壁如刀劈斧鑿,遠處山峰霧霾重重。
山頂,眾山小。
也許是為了不想辜負游客一路攀登的辛苦,景區管理處在此大興土木修建城堡似的建築物,雛形態的城牆箭口意味的人類的敵對和我一路感悟及不遠處的佛塔格格不入。
一切是非留給後人評判吧。
下山,始路平緩,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悠閑漫步花草樹間聽蟬鳴雀唱,渾然忘卻了上山時的艱辛。
半途回首,飛來石如鬼斧神工般神奇矗立。
行至半途,路徑中央忽現一座白塔,在雜草叢生綠樹遮日裡神秘而突兀。塔石風化得凹凸不平,在這荒野無人處似乎靜靜講述著多少年來的傳奇故事。
標牌注釋:密宗塔。
密宗,百度搜索結果: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密宗,又稱為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為"密教"。
下山路部分未經現代修造,古樸自然。有些巨大山石下端間隙裡還留著路人的願望。
又一處石門,自然的力量使它以這種神奇的姿態存在。
累了,汗如雨下,雙腿膝關節隱隱作痛。 回想五年前獨自穿越這條路全程2.5小時,這次竟然要3小時多,不禁感嘆時光如刀刻骨剜髓,面對自然對時間的淡定,人類就是匆匆過客。
美麗常在不經意中發現,一簇野花、一串綠草、數粒山果就在這足跡紛踏的山路石間蓬勃生長,無畏地絢麗著。
急促的喘息裡,奔跑著穿過這條石間小路,就可以到達終點——神泉。
在神泉灌滿清水,略作清理,蹣跚踏上歸鄉之路。三小時的攀爬運動,鍛煉了肌肉、出汗排毒養了顏、淨化了精神、洗滌了靈魂,哈!還搞笑地整理了這麼一篇日記,不虛此行。
謝謝能讀到此處的朋友,為答謝您的堅持,請告知我您的銀行卡號,國際紅十字將有義款彙入,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如若肯費心留下墨寶點評,義款加倍,即使你信,我也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