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峨眉山

作者: ronaldmao

導讀 上峨眉山的人,都希望看見四大奇觀: 日出,雲海,佛光,神燈。事實上是,峨眉山常年大霧,大部分人到了山上,什麼奇觀也看不見。我九月游峨眉,跟同伴有共識, 不奢望奇觀。此次徒步登山,目的是享受大自然。 不趕時間, 不趕景點,隨心所欲,隨遇而安。有了這個心態,一路上玩得輕松自在。 雖然峨眉山四大奇觀很難碰見,但是峨眉山的猴子,大霧,林木, ...









上峨眉山的人,都希望看見四大奇觀: 日出,雲海,佛光,神燈。事實上是,峨眉山常年大霧,大部分人到了山上,什麼奇觀也看不見。我九月游峨眉,跟同伴有共識,

不奢望奇觀。此次徒步登山,目的是享受大自然。 不趕時間, 不趕景點,隨心所欲,隨遇而安。有了這個心態,一路上玩得輕松自在。

雖然峨眉山四大奇觀很難碰見,但是峨眉山的猴子,大霧,林木,廟宇等等,卻是隨處能可見,而且很有得色。先說猴子。一路上三次遇見猴子。第一次是在一線天後面的生態猴區。攻略上說,你不能露出吃的東西,否則猴子會盯上你。我沒露吃的,可是還是被猴子盯上了。剛進入猴區,一只猴子就抱保住我的腿不放。我一時不知所措。這時商販馬上過來,遞給我一小紙袋玉米,示意我給它。果然我一給它,它就放我了。事後商販收了我五塊錢。原來猴子知道游客有錢,商販有食兒,就利用游客討商販的食兒。反過來呢,商販利用猴子賺了買路錢。我贊同這種平衡的生態。峨眉山民,放棄農田,退耕還林,他們只能靠旅游吃飯。一路上,我們每遇見小販,都吃點喝點,小小地贊助一把。第二次遇見猴子,是在洪樁枰。因為游客稀少,這兒的猴子也安靜多了。我看見一只大猴帶著一只小猴玩。我給它們照相的時候,它們居然靦腆地躲起來。管理員提醒我們,猴子看見吃得東西,都不會客氣,

大意不得。我不敢大意,否則猴性發作,又抱住我咋辦?第三次遇見猴子,是在雷洞坪。那兒的猴子,就點酷。我經過它們的時候,它們坐在石頭上,注視遠方,若有所思,連看都不看我一眼。

它們的臉比較紅。大概山上冷,凍的。看來猴子也有靈性。身處鬧市的,為食奔波。身處靜處的,不為所動

再說大霧。我們爬山的第一天是晴天,山下並沒有多大的霧。從五顯崗進山,沿西線爬了四個小時,才有淡淡的雲霧出現。那時我們剛爬過九十九道拐,來到茶棚子。抬頭向仙峰寺望去,看見雲霧繚繞在半山腰上。

雲霧後面,俊俏的山峰若隱若現,有了進入仙境的感覺 。仙峰寺這個名字,起得非常貼切。這一帶的霧,不是很濃。但是從這兒以後,山越來越高,霧也越來越濃。到後來山都藏在霧裡,看不見了。特別是到了金頂,濃霧還夾著小雨,連近處的巨大鍍金佛像,都看不清,更別提四大奇觀了。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是徒步登山有意思。要是坐車上山,一上來就是霧,一點過程都沒有,那該多失望。相反,我們一路上來,

呼吸的是新鮮的空氣,看見的是變換無窮的風景。 山上濕氣重,石頭上長滿青苔。濕潤的氣候,使草木旺盛,山林郁郁蔥蔥,溪水清澈見底。峨眉天下秀,就秀在綠色的層巒迭嶂。滿目青山,近濃遠淡,綿延不絕。當然了,登山的台階也是綿延不絕。要不是徒步登山,這些體驗都沒有了。

因為霧大,山看不清。我看山林樹木的機會更多了。從仙峰寺到遇仙寺這一段路,是西線登山最美的一段路。因為霧大,第二天登山,漸漸由賞山景,變成賞樹影。到了遇仙寺,山間變得開闊,樹木也變得高大。站在寺廟前的觀景台上,只見濃霧滾滾,樹木有濃霧做背景,像版畫一樣呈現在眼前,很耐看。霧大還有一個效果,就是增加了山友之間的交流。駐足觀看少了,拍照少了,自然地交流的時間就多了。徒步登山的人不多,兩天下來,就碰見十來個。第一天在九十九道拐碰見兩對男女,從河南鄭州來的。他們喜歡爬山 ,還有爬山後放松的快感。他們的目標是第二天爬到金頂,然後坐車下山泡溫泉,舒筋活骨。不錯的安排。不過我此次爬山不趕時間,不會累著,沒必要泡溫泉。第二天在鑽天坡上碰著四個大學生,快畢業了,利用到成都的機會,游大好河山。他們從報國寺上來,比我們多爬了一大段。當年我也在成都實習過,卻沒登山。結果一耽誤就是二十五年。我還是個四川人,沒爬過峨眉山,實在說不過去,今天終於補上這一課了。 又碰見一對母女,一前一後。女兒是個驢友,去過一次西藏,

正准備再去一次。母親已經退休,頭發灰白,跟在女兒後邊往上爬。我鐘意戶外活動,近年來爬了不少山,包括去年爬上美國大陸最高峰Mount
Whitney。可是跟這位驢友相比,我的發燒溫度還不算高。去西藏費時間,她可以為此辭去工作。我還不敢。但我受她們啟發,對登山旅游更加向往。

峨眉山是佛教名山,山上廟宇遍布。為了體驗佛教文化,我在山上每頓吃齋堂,每晚宿齋舍。第一天住在仙峰寺。第二天住在太子枰。我對太子枰的寺廟印像很深。廟裡陳設簡陋,但是整潔有序。齋飯過後,師傅帶領我們一起念經。那天晚上,寺廟來了很多人。每個人進來,都要點三盞燈。“滅卻心頭火,剔起佛前燈”也。一共點了兩百五十六盞燈。師傅念經聲音洪亮。念完經,是提問時間。於是有人問,這經書這麼深奧,我們怎麼念得懂?師傅解答說,經書再難,也只會難倒不信的人。

信了,就有辦法。他又說,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是極端聰明的。問題是,每個人的業障不同,所以呈現出來的智慧也就不同。業障越深,埋沒智慧越多。消除業障,就要多讀經書。老實說,我上山時的心情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我放下工作和家務,大老遠從美國跑來,游山玩水,有點自責,有點心虛,辯不清得失。

師傅一席話, 使我心生感悟。打個比方,人的潛質,就像這峨眉山,天下第一秀。有了這個信心,找著了登山之道,爬到頂峰就是巨大收獲。山秀,霧再大也有人爬。潛質開發出來了,善緣還會遠嗎?

到此時我的心安定了許多。晚鐘時間,師傅不介意我們留下來看他敲鐘打鼓。這位師傅跟勤快,敲鐘打鼓是兩個人的活,他一個人包了。白天,他還帶領助手一起管理齋堂,宿舍,散發經書,等等。

他用接待游客這種特殊方式與大眾結緣,使有意結緣的人感受到佛門不是那麼高深。

第三天下起了小雨。從金頂下來,本打算沿東線步行下山,後來覺得意義不大,改坐車下山。離開景區前游覽了山下的報國寺和伏虎寺。當地人說,想看日出,冬夏季機會稍好。東線留著吧,以後再來。雖然沒看見日出,我並不太失望。隨緣嘛,也為下次再來留個理由。再說,猴子,大霧,山林,廟宇,是我看見的四大奇觀。而且我敢保證,你去了,也能看見。


精選遊記: 峨眉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