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碓 溪 探 景羊春風聽說浙西大峽谷開劈了一個可與“八仙潭”媲美的新景區——老碓溪,而且還有農耕文化的內涵。但其景究竟如何?前不久我專程作了一次探游。我雖然多次去過浙西大峽谷,但不知老碓溪究竟在哪裡?在浙西大峽谷旅游公司辦公室副主任何小姐的陪同下,我們往白馬崖方向進發,這使我疑惑起來:老碓溪,老碓溪,難道是截下白馬崖的某一段,經過一番裝璜,便“閃亮”登場了?
汽車從大峽谷鎮出發,在白馬公路上行駛約七八分鐘便停了下來。何小姐笑著說:“我們下車吧,老碓溪到了。”我環顧四周,但見青山依舊,似無驚人之景。何小姐帶我從樹蔭間的石階下走去,走了百余級石階,眼前忽然一亮:但見在一塊在兀突的巨石上,有一座六柱單檐石亭,名曰“抱溪亭”。我們登上巨石,走進石亭,放眼四望,東面是懸崖峭壁,西面是一片青松,東西之間挾持著一條碧水盈盈的巨溪。沒想到老碓溪就掩藏在大峽谷的“腋窩”裡。
老碓溪果然景色迷人。這裡的山,這裡的石,這裡的水,結合得相當完美。我們從抱溪亭拾級而下,踏上一座鋼墩木板面扭曲呈S形的便橋。何小姐風趣地說,“這叫‘愛思橋’,站在橋上便會浮想聯翩起來。你看,那塊石頭像什麼?‘愛思’一下吧!”我順著她指點的方向望去,但見對面山腰立著一塊奇形怪石,此石奇就奇在石上疊石,數十丈高的石柱屹立其上。我遠眺了片刻說:是一座導航的燈塔。對此,何小姐既不認同也不否定,卻說“石景‘似是似非’才是它的神奇之處。因為它會觸發你的聯想。”這真是獨有見地的高論。
過了橋,我們順著溪邊山徑而行,步移景換,一會兒在我們眼前出現一塊巨石,一會兒又在我們身旁的溪裡閃現出一個深不見底的水潭來,像觀看一部美妙的風光電影,而何小姐就是這部風光片的出色講解員。當我們來到下平溪溪口中,往溪對面看去有一酷似船頭的巨石,何小姐興奮得大叫起來:“你看,八仙潭的‘坦坦尼克號’駛進了老碓溪。”我一看,那巨石確實很像八仙潭的“坦坦尼克號”。我曾惋惜那“坦坦尼克號”因造電站而被沉沒,沒想到它竟駛到這裡來了,不知為什麼,頓時,沉沒的“坦坦尼克號”在我心中活了起來。
我們繼續踏著傍山依水的游步道走去。熱情的何小姐,一路指指點點,比比劃劃地講解個不停:“喏,那是招手觀音;這是武士石,這叫炮台石,這是官財潭,這是鱷魚灘 ,這叫“擲筆峰——”說到這裡她停住腳步,向我講起擲筆峰的故事來:傳說從前有一位滿腹經綸的窮秀才,赴京趕考,屢試不中,回鄉途中爬上了這個山峰,氣忿地將筆往山下的水潭擲去,那水潭就被後人叫做“擲筆潭”。擲筆峰傍有一藏書洞,說是這個名落孫山的秀才藏書於此。
哦,這裡的每一塊奇石,每一個碧潭,每一個山洞幾乎都有一個神奇的故事。那麼這裡為什麼叫老碓溪?經過何小姐的一番介紹,我終於明白了它的出處。原來這裡的山民世世代代居住在白雲生處的山腰山巔,那時候沒有電,沒有谷物加工廠,勤勞而又聰明的山民利用溪水作動力,沿溪建造起一座座水碓用來舂米、磨粉,年復一年都是如此,老碓溪因此而得名。隨著時代的進步,高山通了電,山民有了電動糧食加工廠,水碓也就逐漸消失了。我們來到當年老碓溪的水碓坊、水磨坊、榨油坊舊址,看到了殘缺的石舂石杵石磨,工匠們正在為恢復它們昔日的面貌緊張地勞作。我想,今天,浙西大峽谷旅游公司把老碓溪開發成一個新景區是頗具新意的,而且可以讓游客參與碓米、磨粉、打油等較為原始的作業,當然,這並非復古,而是在挖掘農耕文化。我還看到從水碓坊至半山腰的停車場,正在架設空中巴士軌道。呵!古老的農作,現代的巴士,時空交叉,溫古而知新!
一個半小時的探景,讓人留戀忘返。來到山腰停車場,鳥瞰青山挾持的老碓溪。耳邊的潺潺溪水聲,似在歡快地吟唱一支時空交錯的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