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

作者: oy1

導讀“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詩中這座依黃河而起,崢嶸險峻的高山,便是著名的西岳華山。從西安乘火車,兩個小時後,我來到了華山腳下。准備好食物衣服,挎上手電筒,晚上十一點,從玉泉院出發,我們開始登山。 這天是農歷十六,明月當空,流光如水銀瀉地,清清楚楚地映著山的輪廓。黑黝黝的是樹木,白蒙蒙的是大片的石壁,看起來像覆了一層雪。 游 ...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詩中這座依黃河而起,崢嶸險峻的高山,便是著名的西岳華山。從西安乘火車,兩個小時後,我來到了華山腳下。准備好食物衣服,挎上手電筒,晚上十一點,從玉泉院出發,我們開始登山。

這天是農歷十六,明月當空,流光如水銀瀉地,清清楚楚地映著山的輪廓。黑黝黝的是樹木,白蒙蒙的是大片的石壁,看起來像覆了一層雪。

游人不少,一路上笑語喧嘩,認識不認識的,都相互打著趣。一開始,我興致頗高,時不時用手電筒照照四周,辨認一下身邊的景致。慢慢的,我連聽別人講笑話的力氣都沒有了,前面是數不盡的台階,每跨一步都讓人筋疲力盡。莎蘿坪、千尺幢、天梯、金鎖關……天知道我是怎麼走過來的,我隨時都想倒在路邊睡一覺。聽見有人高聲領唱:“我太累了。”於是大家齊聲相和:“該歇歇了……”

經過四十多裡山路的艱苦跋涉,凌晨四點半,我們終於登上了東峰觀日台。

天邊有一抹魚肚白,靜靜地浮著,半天沒有一點動靜。風可真大,冷極了。大家都不大說話,幾百雙眼睛熱切地注視著東方。那一抹魚肚白漸漸起了變化,越來越紅,越來越亮,做足了烘托渲染的功夫,一下子,太陽就躍出了雲層,冉冉升起。

晨曦裡的山峰像洗過一樣,清新滋潤。懸崖峭壁間開著一從從雪堆一樣的小白花。“舉頭紅日近,俯首白雲低”,站在華山之巔,放眼望去,千峰壁立,陰、陽、明、暗,各有其雄偉挺拔的姿態。

“華山天下險”,險中之險當屬鷂子翻身和長空棧道。

鷂子翻身並不是某塊像鷂鷹翻飛的岩石,它是一道絕壁,坡度甚至大於九十度。攀緣而下時,你不僅要像壁虎一般垂直地貼在陡峭的石壁上,很多時候,還得向後仰著,上半身完全懸空,兩手死死地抓住鐵鏈,全憑腳尖去摸索定位,一點一點地向下挪……所謂“鷂子翻身”,指的就是你這時的身手。

不過,更驚險的還是長空棧道。陡直陡直的崖壁像一堵光溜溜的牆,幾塊薄薄的木板搭出一條窄窄的棧道。山崖這面只有一條手抓的鐵索。木板那頭就是萬丈深淵,什麼遮攔也沒有,看一眼都會頭暈目眩。人走在上面,搖搖欲墜,似乎一陣大風就可以把你吹落谷底。更可怕的是,這麼窄的棧道還是雙向的,你來我往交錯而過時,兩個人幾乎都屏住了呼吸,踏錯半步,就會粉身碎骨。

可是,居然有位老道安坐在棧道上方的臥龍松上,悠然地吹著笛子。他走在棧道上,大步甩手,飄飄然,如履平地。天哪,這世上真的有神仙!

“韓退之投書處”在蒼龍嶺。一千多年前,唐代大文豪韓愈登山至此,上不沾天,下不著地,嚇得手顫腳軟,竟大哭起來,以為此生已矣,遂寫了遺書投下山。最後,據說是一位山中老婦把他背了下去。想想韓愈上《佛骨表》,寫《祭鱷文》時,何其壯哉,沒想到還有這麼沒出息的一面。

華山聳立千古,有著數不清的掌故傳說。和它淵源最深的,應該是宋初著名道士陳摶,他在華山修行,一睡三百年,據說這整座華山,就是他和宋太祖下棋時贏來的。“劈山救母”的故事也是膾炙人口,我想:“為什麼偏偏附會成華山呢?是不是因為這兒的石頭都像刀劈斧鑿一般?”

有趣的是,山路旁,經常看見有人一面翻著地圖,一面一本正經地打聽:“思過崖在哪兒呀?”這當然是金庸先生的小說深入人心。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並無白蛇與許仙,西湖斷橋依然矗立,陶源明在江西虛構出一個桃花源,湖南就有了個桃源縣……若干年後,可能華山真的會出現“令狐衝試劍處”,“金蛇郎君藏寶處”,甚至“岳不群故居”呢。


精選遊記: 華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