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廈門鼓浪嶼時已是下午,雖是夏日炎炎,揮不去我踏訪這神秘的、充滿閩南色彩的小島。放下行囊立馬行進在略有起伏的老別墅的小道間。
鼓浪嶼的名稱本身就有音樂的含義,查閱資料僅果然如此。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乃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早聞鼓浪嶼最傳奇的是有許多鋼琴,所以來鼓浪嶼有兩個鋼琴館是必看的,這也許是鼓浪嶼的一道最有亮點的風景線吧。
鋼琴博物館在菽莊花園“聽濤軒” 內,其位置在島的西南方向,依海建園,海藏園中,與遠處山光水色互為襯托,渾為一體。博物館分上下兩層,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70多架古鋼琴,其中主要的收藏品是由愛國華僑胡友義捐贈的。據介紹,其中有非常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也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陳列室還展出古老的手搖鋼琴,對現代人來說可是從未見過。令人贊嘆的是這裡還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古鋼琴靜靜地站在充滿典雅氣氛的陳列室中,年復一年地每每伴著鼓浪嶼的海浪聲。
一點也不誇張,參觀者隨著陳列品走一遍,就像走過鋼琴近200年的演變歷程,就想聆聽過此地鋼琴演繹著不同時代的琴聲。難怪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哪一天能夠在此地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曾深深被鋼琴博物館的音樂魅力所折服。
而風琴博物館則位於小島北面的鼓新路43號“八卦樓”。沒來過的根本想不到,這幢多層的老別墅內竟然存放著5000余台風格別致的風琴。據說風琴博物館開館時,第一台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游客和市民“亮相”,還邀請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裡夫婦給前往的參觀的市民帶來了全新的百年古風琴美妙琴聲的音樂享受。可以相像所有參觀者都會帶著驚奇眼光的,發出陣陣贊嘆。
進人風琴博物館參觀的人,說話聲都輕輕的,或許參觀的人在靜靜的觀賞著有點古怪、模樣很特別的風琴時,像似怕打擾這裡的安靜,也像似在聆聽著她過去的悠揚美妙的琴聲。經了解,這個館是比較受矚目的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因為一架架古老的鋼琴,仿佛都在訴說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偶爾也會使人幻想著就坐在一架鋼琴前,仿佛舊時光就在琴聲中一幕一幕閃現,讓人們重回到那個年代的生活。
為了延續“音樂之島”的故事,現在島上的音樂廳每天晚上7:30舉辦“天天演”音樂會,喜歡音樂的游客都可以免費入場,聆聽到美妙的鋼琴音樂,這無意是給游客帶來更多的驚喜,讓更多的游客享受到鼓浪嶼的音樂聲。


那麼一個小島嶼,僅有那麼多的鋼琴,擁有的密度居然是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真可謂是不簡單啊!
鼓浪嶼又是個“音樂家搖籃”。島上音樂人才輩出,蜚聲中外樂壇的有鋼琴家殷承宗、許斐星、許斐平、許興艾等。中國第一位女聲樂家、指揮家周淑安,聲樂家、歌唱家林俊卿,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著名指揮陳佐湟,還有李嘉祿、卓一龍等,猶如是個群星璀璨的國際音樂大舞台。小小的島上還有音樂學校、音樂廳等設施,雖然現在這些設施不曾以往那樣的輝煌,還略顯得有些陳舊,但是仍然不可抹去小島的音樂聖地的傳名。上世紀中葉,這裡是中國大陸的一處世外桃源,島上居民多為華僑富商,許多家庭都有留聲機、鋼琴,每個家庭在休息日是用琴聲來度過的。過去只要你漫步在各個角落小道上,就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環境特別迷人。
不過,鼓浪嶼現在早已失去原有的人文底蘊的。那種所謂的島上每家每戶都有樂器的說法已經曾為過時,時至今日有更多的原住民搬出了小島。
難以否認,鼓浪嶼的音樂,已經成為特別絢麗的旅游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