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林廣紀之九屋圓子

作者: 憐花凋謝

導讀說起圓子,那一定是無人不曉。不就是元宵節吃的那種糯米粉做成圓形,裡面裹著或豆沙、或芝麻、或豬肉餡的食品嘛!除此之外,南方很多地方把一種以豬肉為主料,佐以馬蹄、蛋清、澱粉等捏成圓形蒸炸著吃的東西,稱之為“獅子頭”或肉圓子。引申開來,還有豬血圓子、菜圓子(蘿蔔圓子)等風味十足的食品。 但是,在靈川縣九屋鎮見到的地方名產“九屋圓子”,完全 ...

說起圓子,那一定是無人不曉。不就是元宵節吃的那種糯米粉做成圓形,裡面裹著或豆沙、或芝麻、或豬肉餡的食品嘛!除此之外,南方很多地方把一種以豬肉為主料,佐以馬蹄、蛋清、澱粉等捏成圓形蒸炸著吃的東西,稱之為“獅子頭”或肉圓子。引申開來,還有豬血圓子、菜圓子(蘿蔔圓子)等風味十足的食品。

但是,在靈川縣九屋鎮見到的地方名產“九屋圓子”,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樣子。“九屋圓子”,是用本地產的豬肉、香菇加上小蔥剁成餡泥,塞入炸過的油豆腐,放湯裡煮一下即可食用。“九屋圓子”實際上與客家名肴“釀豆腐”如出一轍。

在江浙滬一帶,也經常會有把純豬肉餡或者一半豬肉一半青菜(或薺菜)的塞到油豆腐、油面筋裡的家常做法。我的母親就是個中高手,菜肉的比例控制得很好,鹹淡也適中。記得在物資緊缺的我的童年時代,油豆腐塞肉可是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於是我就像餓死鬼投胎,非得一口氣吃上好幾個,數量也必須比別人多,直到肚子撐滿完全動彈不了。然而到了經濟條件優越起來的現在,這個菜反而比以前吃得更少了,原因我認為第一是我有意識地多食素菜、遠離豬肉,第二是母親偷懶不願意做比較麻煩的料理,第三個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豬肉非但不安全、不令人放心,而且因為喂養方式的改變,肉的口感也遠遠不能和以前相比了。

國慶節的某天,我和妻子經靈川縣去九屋鎮江頭村觀光。從靈川到九屋鎮大約20公裡,乘坐微型面的班車也就是半個小時,一路上有不少百香果種植基地,這種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熱帶水果在中國栽培並不十分廣泛。到了九屋鎮,再步行10分鐘就可以到達我們此行目的地——江頭村,《愛蓮說》作者周敦頤後人在此開枝散葉。

午後一點到達九屋鎮。正好趕上每逢三、六、九日的趕圩日,鎮上人山人海,夾雜其中還有瑤族山民,纏著頭布很容易辨識。九屋街道兩側擺滿了攤位,臨街的家家戶戶都打開門面做生意。我們在最靠近市場的地方下車,買了幾個百香果,打算先填飽肚子,四處張望了一下,發覺僅有的幾家飯館幾乎都只有桂林米粉,而我們早餐吃得就是桂林米粉,想換換口味的話只有蛋炒飯,也只在那家生意最好的飯館裡才有。

找了張桌子坐了下來,叫了兩碗蛋炒飯。這家飯館的廚房裡忙得像打仗一樣,老板娘下鍋煮米粉的速度可以跟閃電相比,要不然怎能應付連綿不絕的饕餮食客?專攻炒飯的老板腕力驚人,炒技出神入化,只見飯粒在空中東倒西歪、翻騰亂舞。

趁著等蛋炒飯的工夫,妻子忽然爆發出美食家的靈感,被飯館門口賣九屋圓子的攤位吸引了過去。攤主是兩個中年婦女,其中一個就像周星馳電影《食神》裡的雙刀火雞那樣,掄起雙刀狠命拍打豬肉和香菇成餡狀;另一個在擺賣做好的圓子,是生的半成品,十四元一斤這樣賣。其實剛才坐車進鎮,就已看到很多賣九屋圓子的攤位,但數這家生意最好。

妻子興衝衝地跑到廚房間詢問:“你們這裡有沒有熟的九屋圓子?”

“沒有!你要是想吃,就自己去買,我幫你煮!”老板娘豪邁的答復令人有蕩氣回腸之感。

我眼睜睜地看著妻子居然真的去買了半成品的九屋圓子,送到廚房裡請老板娘幫忙煮湯。在外面旅游了那麼多回,下飯館吃了那麼多次,這還是第一次買半成品請人加工!

“才八塊錢,買了八個”。妻子笑眯眯地對著我說。

接下來就耐心等著享用美味可口的九屋圓子和香飄萬裡的蛋炒飯了。因為有生豬肉,煮的時間需長一些。老板娘把一鍋九屋圓子湯端上來的時候,特地聲明只是用清水煮的。我品了一下圓子,嘗了一口湯,立刻明白了老板娘這句話的用心良苦。

這個鮮!這個香!油而不膩,確實只要用白水煮就足夠了,哪裡還需要用所謂“幾十種中藥材加上豬骨、雞肉做引”的高湯呢!好吃好吃好吃好吃——

很難說九屋圓子有什麼過人之處,大概是因為這個地方豬肉和香菇本身的鮮美,使這種料理顯得美味無比。我隨即又感到刻骨的悲哀,已經多少時候沒有吃到這麼香的豬肉和古法制香菇啊!下一次感動又要等待多久?

集爐灶大火威力和老板蓋世腕力於一身的蛋炒飯,不稱贊一下也委實說不過去,非但用料十足,有菜有蛋有瘦肉,加了醬油翻炒之後的飯粒醬香焦香層次豐富而又起伏變化。這樣的蛋炒飯,才賣五元一碗。連同九屋圓子八元,加工費兩元,一共花費二十元。我們結賬時仿佛占了便宜的心情,清楚地反映出老板做生意的淳樸“良心”。

在靈川縣九屋鎮的這頓美味度、廉價度、飽足度都可以打滿分的午餐,和江頭村無限美麗的秋收稻浪景像一起,於我留下了值得懷念的美好記憶。

(記於2011年11月7日)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