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天氣晴朗、溫度適宜,上午9點20分本人背著一個雙肩包就從家出發了。因為前一天做足了功課(網上查過地圖、資料),9點半左右在浦東新區祝橋鎮坐上公交龍濱線,到人民東路美食城下車是9點50分。然後步行2、3分鐘就到了南彙長途汽車站。10點31分目的地是浙江嘉興的長途汽車從南彙站就帶著我和另外一個旅客准時發車了,車子開到惠南鎮,又上來2、3個老乘客。開到張家宅又上了一個人。11點30分左右到奉賢的南橋,這裡上下的人最多。車廂裡開始有點熱鬧起來了,我和司機及身後一個乘客不知是誰起的頭突然聊起了國家大事、聊著聊著就聊到了狂人卡扎菲,談起利比亞民眾的收入、福利……汽車途經亭林、新農、興塔,過楓涇就到浙江的嘉善地面了。又開了20分鐘不到我正和後面的那個乘客為卡扎菲被滅是不是單純因為利比亞沒有民主這個問題探討的時候,司機回過頭來告訴我嘉善到了。和他們道了別,我從這裡下了車,然後向前走二、三十步路剛轉一個彎,一輛不知從那裡開來的公交車忽然慢慢的就在我身邊停下來,我還來不及回過神來,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售票員就探出頭來問我;“是去西塘的吧,上。”原來像我這樣獨自一個背著包的人到西塘旅游她們是見得數不勝數了……
20分鐘到了西塘南苑路、平川路口,打發了上來糾纏著要你坐車和給你帶路的一、二個人(見我是單身男人,所以上來的人比較少),我背著雙肩包沿著平川路獨自向西塘的景點走去,大概走了一百米,有個飯店正在營業著。抬手看一下表,時間已經12點50分了。於是便在店裡點了一碗8元錢的鮑魚面,因為網上介紹說景區的飯店一般比外面貴……剛吃完面,忽然聽到外面有喧鬧聲,原來是一大群穿著黃色袈裟的和尚在迷離馬啦的吹著什麼樂器、抬著扁、舉著牌從長途汽車站方向走過來……近前一看原來是隊送殯的行列,前面大多是做法事的和尚,後面則是死者的子女、家屬、親朋好友等等,這些人有的舉著扁,扁上寫著肅靜、回避。有的抬著牌子,不同的牌子上寫著不同的頭銜,浩浩蕩蕩的這一路人大概有百多個不止,前面還有二輛穿著警察制服的警察駕著警用摩托車開道,走在前面的一個穿袈裟的和尚手中還拿著一個高頻率的對講機,一路走來時還時不時的拿起來咋咋呼呼的……本人對這個本來還有一絲興趣,可是一看到有警察參合在裡面就倒了胃口。所以,不管旁邊有些善男信女在一邊有些興奮的指指點點,俺堅定和這支氣勢非凡的隊伍分開,邁著自己的步子向前走去。
因為第一次去西塘,走到平川路盡頭我不知道可以從唐家弄或者哪個著名的石皮弄直插西街,那樣直接就到了西塘旅游景點的腹地了(這是我游過西塘後才知道的)。我是向左拐了一個彎,又走了百十多米路,然後踏過古戲台邊的哪個橋,然後從迎秀橋那頭的正規的游覽區入口進去的。因為是星期二,景區是不要門票的(星期六和星期天是售票的),所以售票口的哪個幽小石頭房子的木柵小窗口是關著的。跨過門檐沒走幾步,向右一拐就踏上了塔彎街。這是一條不長的小路。總公不過5、6十米吧,那是條鄉下常見的鋪著不規則石板的泥石路,不寬,走在小路上右手邊就是那條貫穿西塘著名景點的縱橫二條小河的橫的一條。這條河在這裡是最寬的地方,大概有7、8十米這麼寬吧,相傳這條河最早是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伍子胥為了興水利、通鹽運、增稅賦而開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這裡的,故西塘原本應該叫胥塘來著!站在這裡觀胥河,河的那一頭停著一、二艘小舟,小河在這裡波瀾不驚的拐了一個彎。其景色別有一番風味,古時嘉善三高士之一的周鼎在他的《萍川十景詩》中,把雁塔彎頭作為一個著名的景致做過一番生動的描繪!胥河在這裡拐彎了、變小了,而這裡正好是塔灣街的中段,矗立著那座著名的護國隨糧王廟。
護國隨糧王廟又叫七老爺廟,是古鎮區東西南北四個古寺廟構成的鎮標中的西界標,其他三個古寺廟分別是東界標東岳廟、南界標馬鳴庵、北界標永壽庵。而這其中當屬護國隨糧王廟是名氣最大最響的一座古寺廟,因為在這裡面還有一個典故呢!根據嘉善縣縣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金梅先生的文章《西塘故事》裡的描述;“在明代,農耕技術的發展使太湖流域的糧食產量提高很快。但朝廷對這塊富庶之地的賦稅卻越來越重。明末西塘曾出了個忠臣魏大中,官至給事中,返鄉探親目睹故鄉農民因重賦而遭飢荒,遂上書減賦……某年大旱,田野顆粒無收,鎮上已有餓殍。一位姓金的解糧官運糧過西塘,見此慘狀心酸不已,竟將船隊皇糧全部發放給百姓,而後知道自己罪大難赦,竟在塔河灣投河自盡。但此舉卻救了奄奄一息的古鎮。西塘的老百姓為了感恩,給他立了廟,從此開始香火不斷”。——西塘的老百姓世世代代都銘記著他的恩情,也讓許許多多來此游玩的世界各地的游人知道中國明代還有這麼一個為民請命甚至送命的好官!(其實歷朝歷代,老百姓對哪些是好官,哪些是壞官心裡是很清楚的,不管一些自我標榜的官員做功有多麼好,偽裝有多麼妙,人民終將記住那些為民請命的好官,那怕他職位很渺小!歷史也終將把那些強奸人民意志的壞人送進恥辱柱,哪怕他官很大很大!……)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到西塘的地理人文。由於西塘優越的地理環境,它北至蘇州、西至杭州、東至松江都在幾十公裡之內,就是離上海也就在百公裡左右。交通的拓展給了這個有六千年歷史的西塘人(大往圩遺址出土的石梨、石磚、石斧和播種用的稻谷,證明了這裡曾經隸屬於馬家浜文化領域),從古至今都享受著得天獨厚的實惠和便利。其實西塘鎮和中國許許多多因為農業生產而發展起來的其他的小鎮一樣,它們的形成都是農耕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為農業生產的投入和產出需要一個交換生產資料和成果的地方,而長年累月的通過朝聚謩散趕集的形式而慢慢形成了固定的集市,又因為集市的需要而形成了固定的地方。這種地方無不都是交通比較便利的通衢,而在江南水鄉它往往都必須依托在水路發達之處。有集市的發展就有了專門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的出現,早期他們單純是為農業服務的,只是當集市發展到一定時期,人數有了相當規模之後,他們才根據發展變化分化出一些人轉為多種經營的模式。實際上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小鎮的形態。在中國廣博的土地上每個小鎮也因為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情而養蘊了各自獨特的風情!
西塘的人文歷史就有著這麼一種很不一般的風情!剛才說了,因為西塘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發展要比一般閉塞的不通衢的地方快很多。這一方面是因為它的交通的發達給商貿帶來了契機,而這種商業交流的最基本形式可以很快很方便的直接轉化為當時西塘的繁榮(其實中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明清時代就出現在太湖流域這一帶)。而另一方面則是西塘還有一定的文化底蘊的積累和沉澱,這就是一般小鎮不能等同於它的地方。首先它是有名的昆曲之鄉!20世紀20年代還有專門學習昆曲的學校,昆曲是中國最精美雅致的傳統藝術之一,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是昆曲中的精品,它是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其次從元代甚至更早一些時代開始,西塘就以盛產田歌聞名,它的田歌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還出現在著名的戲曲家馮夢龍的《山歌》和《桂枝兒》的民歌集裡……另外,據《西塘故事》裡寫的,傳說近代最著名的詩人柳亞子也非常喜歡西塘,他和作為清末五四運動時期活躍在江南一帶的反清文人組織“南社”的另外一個發起者陳巢南,經常來此地和西塘鎮上一般家境富裕的文人對時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因為西塘的這幫關心時事的開明的文化人對“南社”的政治主張十分贊同,他們都痛恨清政府的日趨腐敗、認為專制、獨裁和壟斷的必然結果是毀滅…… 寫到這裡,我不得不引伸一下;為什麼這個天傑地靈的地方沒有造出很有名的人物和有名的建築(豪宅大院)呢?我個人認為;其實這個才是西塘人文的最深邃的地方!西塘人懂感恩(每年有祭拜七老爺的農歷四月初三的“出會”的習俗);這一天是西塘人自己的廟會(他們的精神寄托和祈禱)。也是他們獨特的宗教信仰和思想傳承的心靈圖騰!西塘人又很平實 ;因為地塊的緊張和環境的限制,讓西塘人養成了樸素、節檢、不事聲張的做事風格。如此他們身上普遍有著“天人合一”的順應環境和社會的能力!清代中期,徽商東進,這些徽商不但把徽派的建築風格帶到了西塘(馬頭牆),更把徽商推崇的儒家文化烙印或潛移默化在西塘人平時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也因此;在以後一些越來越塵俗的充滿功利的時代變遷裡,西塘人有意的躲避喧囂,他們用自己的昆曲、田歌來對付現代文明中一些惡俗東西的侵擾……正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和西塘的古樸建築一樣;一如既往的保持著平靜恬談、安定隨和的品格。和西塘的清靈的環境一致,頑強的守護著人類道德的底線;辛勤勞作、不慕虛榮、言行一致( 這其實不就是現代文明社會最尊循的本質的東西嗎——每一個公民的個體生存權利代表了一個國家整體人民幸福指數的民主思想的核心價值觀!) 。這其實也是每一個淳樸的西塘人所具有的最樸實、最寶貴的風骨啊!
從護國隨糧王廟出來,沿著塔彎街拐了一個彎,再走十幾步路就開始正式踏上了西塘的最著名的一條水弄,“煙雨長廊”了!它一邊沿河。一邊是廊棚,廊棚下是鱗次櫛比的那些無數個古老、窄小的門面開著的各式小店。其實所謂的廊棚就是帶屋頂的街;廊棚是一色的黑瓦蓋頂,沿河而建,連為一體。廊棚的頂一面與房屋直接連在一起的被稱為“一落水”;左右二個頂部相連的被稱作“二落水”。廊棚建立的初衷是使商家貿易、行人過往免受日曬雨淋之苦。西塘鎮上店與店相連,各家建立的廊棚也就連成了一體。整個古鎮上據說廊棚有1300多米之長,而最有名的就是這條“煙雨長廊”了!河埠邊一家家緊緊挨著的粉牆黛瓦的民居底樓通一式是店鋪。這是種江南典型的明清時期的建築。因為它面臨或者說是有意向著河(方便和水上往來的船上的人做生意),整個西塘這個不過百多米的一條水弄綿綿密密的遍開著幾十家店鋪……明代西塘詩人在《西塘曉市》中這麼寫道;旭日滿晴川,翩翩賈客船。千金呈百貨,跬步塞齊肩。布褐解市語,童鳥識偽錢。參差魚網集,華屋竟烹鮮。可見;在明代,當時的西塘就何等的繁華、鼎盛,商業味道是多麼的濃郁……(中國其實在很多地方很早就有了資本主義民族復興和手工業發展的雛形,可是歷朝歷代統治階級中那些貪婪的權貴們,他們不是不懂得這些東西其實代表著“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和未來。但是往往在實際行動中因為個己的私欲和貪婪而處處妨礙,並且時時阻擾、破壞著這些“代表生產力”的民間手工業和商貿的發展!特別是他們之中很少有具有遠見卓識的精英利用自己的權利大力推崇和發揚光大這些基礎的民間手工業,以使得它們進一步發展並最終成為現代工業的“乳化器”……反而絕大多數的官僚是運用封建的暴力統治手段來“禁錮思想”,通過野蠻的經濟壟斷的手法“橫征暴斂”來獨霸國家利益,這種公器私用的結果就是最終不可避免的造成國力的衰退——社會的的動蕩——政權的更替——最後造成中華民族這個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在近代漸漸落後於西方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且這種趨勢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徹底的扭轉和改變,某些地方甚至在專制等方面有愈演愈烈的跡像,這在根本上阻礙了國家的發展……)
因為是星期二下午二點左右,游人並不太多,除了一二個旅游團之外,我看到的一般多是三五成群結伴來玩的散客,當然也有成雙成對的男女,各種年齡層次的都有,尤其是小青年好像是更多一些。 在“煙雨長廊”經過那些個小飯店、小糕餅店、工坊店(這些是傳統的小店),還有那些飾品店、書品店、服裝店(這些大多是後開的店)基本上都能碰到他們。跨過送子來風橋,我走到了“煙雨長廊”這邊的盡頭;這裡其實是整個西塘景點的中心點。踏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永寧橋,胥河在這裡分流了,因為前面突兀的擋住它的就是西塘縱橫二條河的那條縱的河。胥河在這裡變成了T字型,這裡是整個胥河第二寬的地方,也是游船出沒最多的河灣。河的二岸三地集中了一些西塘比較有名的風景,建築和飯店。左手是坐下來觀胥河景色最佳的去處“錢塘人家”飯店,對岸那個“明清時代”也是一個飯店,它的建築的高大和氣勢顯然比這邊的“錢塘人家”更勝一籌,而且坐在它的觀景的樓閣看胥河,景色可能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吧。過了永寧橋就是北柵了,剛下橋迎面就是一個標志牌,它告訴你湯姆·克魯斯在好萊塢大片《碟中諜》3的裡面有專門在此地拍攝的那些場景。我本人對那些好萊塢大片並不怎麼感冒,所以對那個印有湯姆·克魯斯英俊臉蛋的標志熟視無睹。只是站在這裡,回過頭來看你剛才經過的“煙雨長廊”和旁邊的那條胥河,景致的確是很美的!西塘整個就像是一幅畫,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後來知道,早晨和傍晚這裡的景色最好,因為一個有薄霧像細紗一般纏繞,一個有無數的大紅燈籠和河裡漂著的蓮花燈來襯托)。其實不管是晴朗的天氣,還是濛濛細雨的霧紗的纏繞,這一處的風光其實就是西塘的一個濃縮的名片,一天到晚、一年四季始終保留著那種典型的江南水鄉的淡淡地韻味和迷人地風姿!
在北柵的那個著名的西街口的對面是一座和永寧橋可以對望的安境橋,過了安境橋便是西塘的有名的酒吧一條街;塘東街。本來我在網上已經找好了一家旅店“庭院木屋”,可是按照它的地址我在塘東街來來回回二次也找不到。後來問了當地人後,才總於找到了這家旅店。原來走到塘東街獅子橋那裡要向右拐,然後在建新路一個小小的菜市場裡走進去才能找的到。可是當我好不容易找到後,推開門卻發覺裡面空無一人……最後當晚我是在“唐朝酒吧”旁邊一個臨河的小客棧裡面住宿的。當時一是貪圖它有一個可以欣賞河景的露天小陽台,另一個是感覺這裡毗鄰景區的中性點,方便自己可以隨時隨地欣賞美景。老板娘是個三十多歲的西塘本地婦女,領我看房的是一個50歲左右的阿姨。她們一邊竭力的把一個小房間推薦給我,一邊已經砌好茶端給我。在盛情難卻之下我只好住下來了,當我放好行李在她們店門口喝茶時,我和老板娘有過一陣對話(那個阿姨說話很少),在談話中我得知;西塘的旅游最早是在98年左右開發的,03年湯姆·克魯斯在這裡拍過《碟中諜》3後才名聲大噪的,近來這裡是越來越受到國內外游客、旅行社的親睞。來旅游的人一年超過一年,尤其是長三角周邊城市的人一年四季都喜歡來這裡。因為西塘平時是不售門票的,而且茶館、飯店、酒吧、特色小店應有盡有,價格也很公道便宜(不像有些旅游景點什麼都貴的離譜),可以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層次的人的不同需要,中、老年人喜歡來這裡尋覓古色古香的鄉土風情和古老情調,而單身的男女青年則喜歡上這裡的酒吧來邂逅艷遇。尤其是星期五晚上,上海近郊的一些白領在下班後三五成群駕著私家車很方便的就來了(後來住在我前屋的一對小青年也是晚上9點以後才來的)。她們還告訴我西塘哪些飯店是本地人開的所以價格比較實惠,哪些地方又有那些特色……只是當我晚上在對面的老品芳點了清蒸白水魚.、蟬衣包圓.、老鴨餛飩湯二菜一湯。吃過晚飯又到在西街逛了一圈,在一個手工作坊用不到30元的錢買了一個老的不知什麼樹根做的佛珠(香味不會退),在一個小書坊買了一套西塘的明信片……東南西北的瞎逛一陣大約9點左右回來入住後才知道上當了;(因為這裡的後面就是酒吧一條街,前半夜這條以尋找艷遇而著名的小街一直是很喧囂的,因為每個酒吧都有駐台歌手,有個酒吧還號稱有泰國人妖表演的艷舞……只是本人一不會喝酒,二也沒有特意要找艷遇的雅興,所以沒有聽客棧老板娘的勸告去她老公開的一個小酒吧喝酒唱歌,回來後只是照例上網了一個小時,看看圈子裡別人的一些博客,大概十點多就洗洗上床睡了。因為實在太吵的緣故,12點之前一直沒有好好入睡,後半夜好不容易迷迷糊糊之中剛要入睡又被前屋的哪對小青年幾次三番的做愛聲打攪……)清晨5、6點的時候,我這個半老頭子翻來覆去再也睡不著就索性起床了。當我簡單的漱洗完畢,走了就二、三十步路迎著朦朦朧朧的天色踏上安秀橋時,驀然發現橋上、街上已經三三二二的有早起的人在游弋了,他們的手上都一律的拿著相機,在清晨的薄霧中尋覓著各式各樣自己喜歡的西塘的景致……
我在早晨漫無目的的逛了一圈後,在西街口的“第一鮮面館”吃了一碗22元錢的三鮮面(的確是比景區外面貴很多,料也一般,只是味道還何以)。然後無精打采(因為沒睡好的緣故)的在安境橋上呆了十幾分鐘,看看了黎明中的胥河的景色,拍了幾張照。又返轉身走進西街想去再逛逛昨晚流連過的那家小畫店,可是,因為這時是7點左右時間還太早的緣故,西街的商店除了一些小飯店和小糕餅店外,其他商店在這個時候大都還沒有開門,所以那個小畫店也沒有開門。於是我稍微有些失望的沿著西街慢慢的走到環秀橋,在這個橋上又領略了一下河岸二邊的早晨的風光,西塘的哪些粉牆黛瓦此時映照在薄薄的晨熙中真的是很美很美,我舉起手中那個老的掉牙的數碼相機又狂拍了一陣,特別是仔細的多角度的拍了好幾張這座比較獨特和優美的拱形石橋的美輪美奐的身姿。在橋上我不知道為什麼突然點了一支煙靜靜的抽起來,當我默默地抽完煙後才意猶未盡的過了橋。從“煙雨長廊”慢慢的折回到北柵的路上,這個時候游人已經開始越來越多了起來,“煙雨長廊”也已經完全沒有了霧紗的纏繞,只有人聲和別的一些喧鬧聲……我在“朱益”糕餅店買了點芡實糕、八珍糕、花生酥,在過了安秀橋後又返回小客棧,碰到昨天帶我看小房間的那個阿姨,她正在把洗好的床單晾起來,看到我回來就熱情的和我打招呼,並給我砌了一杯茶,我對她抱怨說;“昨晚一夜沒睡好,前半夜歌聲吵,後半夜人聲吵,到現在人都有點頭昏腦脹、暈暈乎乎的。”她聽完後只是狡黠的笑一笑,然後問我有沒有吃過早餐……最後她告訴我;“老板一家這些年做下來發了,就靠這臨河的4、5間房子出租開始,十幾年間裡先在塘東街又盤了一家小酒吧,後在附近又收了一、二間房子,去年甚至在上海都已經買好了一套商品房呢,而她本人是西塘附近的人,因為在西塘沒有房子,所以只有幫別人打工攢點辛苦錢了……”我上房後又去補了一個回頭覺,上午10點半退房走的時候就是和那個阿姨(老板及老板娘還在睡覺)道別的。
和來的時候一樣,去的時候我也是坐車到嘉善(已經沒了再去周莊游玩的興趣和力氣了),然後在11點40分在嘉善的320國道炮台口的十字路口,坐上從嘉興發車到上海奉賢南橋的長途車,然後從南橋再轉車到南彙的惠南鎮汽車站,最後做公交周南線到祝橋回家的。一路上,不知為什麼,我突然之間聯想到,自己去過很多旅游的地方,唯獨這一次對西塘的印像好像最深刻,很多地方去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因為一些旅游景點大都是大同小異、千篇一律的,本來還有一些樸實、寧靜、悠美的景點,可開發後不久,就慢慢的變味了,三、五年後再去,以往那種自己喜歡的鄉間田野的純撲、平實、幽靜漸漸的就再也找不到了、淹埋了甚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哪裡雨後春筍般的開出了各種各樣奢華的、喧鬧的、特色的娛樂場所、飯店、溫泉、頂級會所等……然而,西塘卻明顯和這些景點不一樣,她好像還沒有被這種東西蠶食。從古到今盡管時代變遷已經幾百年了,她的身上還是頑強地保留著它的原汁原味的東西;優雅的風貌、古老的民居、純樸的民情。雖然這些年它也在被某些人人為的改變(比如塘東街就有泰國人妖表演艷舞),但是這種改變並不是每一個西塘人都在做的,也不代表西塘的主流。所以這種表演在西塘好像並不怎麼受歡迎(本地西塘人普遍不認可吧,所以僅此一家,我那天特意觀察過生意也並不好)。其實代表西塘的不單單是那些傳統的飯店的美食和糕餅店的芡實糕、八珍糕、六月紅等等。我個人認為;真正的代表西塘的東西還在西街的那些特色手工坊裡,它的手繪畫、各種編織品、木制手鐲、器具等等,因為只有這些東西才是西塘文化和傳統的正宗的傳承。在它們身上或多或少的烙印或者鐫刻著西塘沉甸甸的歷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發表者;濱海閑人之二 2011、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