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的快樂與憂傷(攝影日志)

作者: 晨風飄揚

導讀 (老綿竹城池浮雕) 綿竹 是一座古城 我兒時生活的故地 有多少記憶時常在夢中縈回 兒時的綿竹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城 小得可以一泡尿從東門潵到西門 那時的綿竹城四周有高大的城牆和護城河環繞 東西南北都有一座橋、一座城門 有的街道還是石板鋪成 吱吱呀呀的雞公車是城中能見到的唯一交通工具 城中還有很多能讓你暈頭轉向的小巷子 有獨具特色的民居院落 � ...



(老綿竹城池浮雕)

綿竹

是一座古城

我兒時生活的故地

有多少記憶時常在夢中縈回

兒時的綿竹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縣城

小得可以一泡尿從東門潵到西門

那時的綿竹城四周有高大的城牆和護城河環繞

東西南北都有一座橋、一座城門

有的街道還是石板鋪成

吱吱呀呀的雞公車是城中能見到的唯一交通工具

城中還有很多能讓你暈頭轉向的小巷子

有獨具特色的民居院落

綿竹是一座很詩意很寧靜很悠閑的小城

兒時的我與小伙伴在城外的任何一條小溪裡就可以捉魚

用竹竿裹上蛛網就可以去捕捉夕陽中的紅蜻蜓

夏天的黃昏

漫天飛翔著都是歸家的鳥兒

那些機關大院裡幾乎都栽種有大片大片的桃樹

每到春天

紅霞遍地

美不勝收

從小我就被那些飄飄的紅雨漸漸塑造起了一份詩情畫意的心靈



(綿竹牌坊)



(綿竹牌坊)

綿竹對我也有揮之不去的陰影記憶

文革武鬥中

被釘在門板上游街示眾的叛國引渡回來的郭少林(音)的屍體

紅衛兵對鄰居黎叔刁叔的毒打

機敏的父親帶著我連夜奔逃亡命天涯

躲在火車機車的煤炭堆裡逃避文攻武衛的搜查

看見了我父子倆躲逃的紅衛兵小將付叔叔並沒有舉報

付叔是我父親的徒弟

後來我們兩家成了鄰居

再後來他作了縣公安局長、市政法委書記…

在躲避追捕的日子裡

我父子倆晝伏夜行

在一個月黑風高夜

與父親走在老家安岳的田埂上

咿呀學語的我竟然背著毛主席語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

逃回了有小腳奶奶居住的鄉下



(劍南老街)



(劍南老街)

不知是什麼時候

綿竹的城牆被拆除了

城基上修建成了房子

也不知道是哪天

西門南門兩座大橋看不見了

護城河也沒有了

上面變幻出了一棟棟樓房

原本在郊外很遠很遠地方的綿竹中學居然成了城市的中心

綿竹中學原本是古月波書院

有高高的洄瀾塔和古典詩意的湖橋

那只巨大的石龜是我們頑皮學子的坐騎

長大後書讀多了才知道那不是烏龜

那叫“赑屃”是龍生九子中的一子

因喜歡背負重物故用來托碑



(古井月波)



(月波書院)

綿竹是中國四大年畫之鄉之一

但兒時卻對那傳承了千年的民間藝術幾無記憶

因為年畫上面畫的主要是門神

屬於封建迷信被“破四舊”了

記得縣委大院裡還有一座孔廟

廟宇大多拆除只剩下空蕩蕩的大成殿

頑皮的我們經常攀著窗欞爬上二樓上到房頂

在當時那就該是全城的制高點了

風吹拂著我們幾個少年的心

遠望藍天白雲

我已經忘記了我們在當時擁有的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和少年豪情

“糞土當年萬戶侯”這樣的胸襟我等肯定是沒有的

我家生活的大院裡還有一座樓梯被拆除了的閣樓

閣樓裡棄置的是破四舊時查抄來的封資修物品

我與小伙伴曾在蟬鳴慵懶的夏天中午

趁大人都在午睡的時機沿著樹枝爬上了那閣樓去尋寶

可惜我等肉眼凡胎只識得銅質的物件可以賣錢

就拿了幾件銅樣的東西

然後去到城外的馬尾河邊

將物件上的銘文磨掉、砸碎

將之賣給了白濟宮裡的廢品收購站

然後去買來了一大堆桃子飽吃了一頓

現在想來後悔莫及

那應該是古代的銅印是文物啊…

呵呵

文革時期曾砸爛了中國的幾千年文明

我等無知稚童也算不得幫凶的



(劍南老街上拍婚紗的新娘)



(好酒)



(劍南春是這樣煉出的)



(劍南老街)

綿竹最出名的不是年畫

卻是劍南春

劍南春當年的廣告詞是

“唐時宮廷酒 今日劍南春”

不知道是哪個龜兒子馬屁精將之改成了

“唐時宮廷酒 盛世劍南春”

今天是盛世嗎?

呵呵

也許是

不見華夏神州一派歌舞平生煙花遍地嗎

世界上的奢侈品80%是中國人在消費

中國人買了美國人一萬多億美元的國債

我們的海軍還擁有了一艘航空母艦

雖然是二手的

昨天“神八”與“天宮”剛剛完成“交會對接”

這到底真的還是假的哦

呵呵

看到聽到媒體上大呼小叫著“交會”這詞兒真是別扭

在古代

“交會”一詞一般都是指床第之歡指過性生活

不過“神八”與“天宮”在那浩瀚美麗浪漫的太空中

干著“捕獲、緩衝、拉近、鎖緊”的活兒還真有點那麼個意思

呵呵

這不是盛世你說是什麼世?



(地震廢墟-綿竹-民主巷10號)

兒時就知道綿竹處於“龍門山斷裂地帶”

很小的時候就聽說綿竹會發生大地震

兒時還記得全城搭建過地震棚

懵懂的我們住在地震棚裡還很愜意快樂

因為很多干糧是餅干和糖果

要知道在那樣的時代

餅干和糖果對我們是多大的誘惑啊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

這大地震終於來了

綿竹全縣死亡了上萬人

在網上我看到那憔悴的市委書記蔣國華沮喪負罪般地跪在地上

正被一個懷抱兒子遺像的村婦憤怒地指手呵斥

綿竹在那時該是何等的肝腸寸斷啊

所幸的是在那場空前的災難中

我生活在綿竹那些熟悉的人竟與死神擦肩而過無一傷亡

這真是個奇跡



(江蘇援建的綿竹博物館)

災後的綿竹由江蘇省援建

災後的綿竹發生了歷史上的巨變

但到處都留下了江蘇的痕跡

中國有句古話

知恩不報是小人

可還有一句古話叫

施恩圖報非君子

君子與小人其實也就在毫釐之間而已

我去到綿竹

遇到的任何一個綿竹人都會發自肺腑地說一句話

“全靠人家江蘇人啊——”

特別是綿竹的農村

被江蘇援建得煥然一新

那粉牆上畫滿了綿竹的傳統年畫

雖然“綿竹年畫”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早淡出了我們現代人的生活

但它還是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綿竹重建出了一座“劍南老街”

展示著綿竹年畫的傳統技藝

那條街原本就是劍南春酒廠的老作坊

老作坊沒有被拆遷

而是原址保存改建成了旅游景點

走在那條老街上

你可以去領略綿竹年畫和劍南燒春的芬芳靈魂

綿竹那些沿山受災嚴重的村莊建設得幾成世外桃源

我都萌發了在春天去那裡住上兩月的衝動

古老的綿竹換了新顏

雖然那些唐詩宋詞般的詩情畫意已經不可能再來



(川戲表演)



(抱小狗玩蘋果聽川戲的美女)

那天我獨自一人走在劍南老街滿是酒香的石板街道上

綿竹的文化工作者正在新建的戲樓上唱著詼諧的川戲“駝子回門”

很多悠閑的人聽得眉飛色舞喜笑顏開

當然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

我忽然在聽戲的人群中看到了有一個年輕的美女

她也愛聽這不為現代年輕人接受的拖沓悠長緩慢的川戲?

這美女懷抱一只小狗

一邊聽“川戲”

一邊玩“蘋果”

悠揚的川劇唱腔在飛著細雨的綿竹天空飄揚

劍南春的酒香亦在滿世界彌漫飛揚……



(諸葛墳)



(諸葛廟)

綿竹不僅以年畫和美酒聞名

讀過《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綿竹還是一座戰略關隘

蜀漢後期

那些風雲人物都成了過眼雲煙

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連趙雲都老死了

曹操劉備孫權當然全死了

那些豪傑英雄費勁心力贏得的不過是斷碣殘碑

卻都付與了蒼煙落照

不可思議的是

最後奪取天下的不是魏蜀吳卻是晉

司馬氏統一中國的戰車快速前進著

諸葛亮的後人為了蜀漢政權作著最後的垂死掙扎

他們為了自己理解的忠義理想全部戰死在了綿竹關前

於是綿竹建有一座諸葛廟

埋著那些忠孝節義

可惜

這早已不是個推崇忠孝節義的時代

這是個一切人人以賺錢發財為人生最高理想的畸變社會

中國人固有的道德情操在這三十年中全部被忘卻遺棄埋葬了

但在綿竹

雖然諸葛滿門的抵抗是逆歷史潮流而戰

但他們的忠義精神千百年來卻被綿竹認同

因此在綿竹保存下了這廟這墳這魂

過去記得這廟就叫“雙忠諸葛廟”

廟門有兩個醒目的大字“忠”和“孝”

曾去到過湖南長沙

登岳麓坐愛晚亭看湘江北去

賞霜葉紅於二月花

在拜謁岳麓書院時

才知道了綿竹人張南軒曾在那聞名天下的岳麓書院裡設壇講過經學

與他一起講經說法的人叫朱熹

朱熹名氣太大以致讓張南軒不為世人所知

我可是曾在那以張南軒的名字命名的綿竹南軒中學讀過書的哦

當時我很是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位於綿竹公園內的楊銳紀念館)



(戊戌六君子之楊銳)

綿竹還是楊銳的故鄉

一百一十三年前的戊戌年(1898年)

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打算擁戴光緒帝在災難深重的中國大地上變法維新

他們希望通過變法能讓積弱積貧的中國富強起來

但是手握新軍的袁世凱卻出賣了那次也許能拯救中華民族未來的革命

戊戌變法100天後流產

康有為梁啟超亡命天涯

唯有譚嗣同不願逃亡甘願受死

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留取肝膽兩昆侖”的豪情絕筆詩

慈禧太後捕獲了譚嗣同等六人並將之在北京菜市口砍了腦袋

譚嗣同的妻子臨死前去獄中看望他

譚妻愧疚地對譚嗣同說

我對不起你沒能給你譚家生下個一男半女來讓你斷了後

譚嗣同悲壯地回答

沒生也好

生了不外乎中國多一個奴才罷了

這話現在想來都還刺痛我心

這慷慨赴義的六人被後世敬稱為“戊戌六君子”

綿竹人楊銳就是六君子之一

綿竹公園裡有楊銳的紀念館和楊銳塑像

是由原來的綿竹圖書館改建而成的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紀念年

電視裡翻來覆去地在介紹一百年前的那場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的事變

我有時在想

假如在一百多年前那比辛亥年(1911年)更早的戊戌年間(1898年)

光緒帝與康梁的變法成功了

今日之中國又會是怎樣一番天地呢

歷史是不可能假設的

但歷史卻經常在被惡意地重復

最後

我以楊銳的塑像作為這篇亂七八糟的攝影日志的結尾

我想表達的意思是但願歷史不要重復

但是

歷史又怎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和改變呢

山人自有妙算

乾坤全在掌中

......



(綿竹五路口)


精選遊記: 德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