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天:
早餐後集合出發往台南老城的赤坎樓,嵌樓原稱普羅民遮城,為荷蘭人竊據台灣時,於明永歷年間在赤嵌地方所建的一座海上城堡,被當地人民稱作紅毛樓。因城樓磚瓦均為紅色,又叫“赤嵌樓”。
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鄭成功攻入台灣,以此樓為指揮部,征討荷蘭侵略軍,盡復台灣失地。從此,赤嵌樓成為具有歷史意義的名勝古跡。1862年(清同治元年)毀於大地震,光緒年間在廢墟上建文昌閣、海神廟等,即今日的赤嵌樓。樓前廣場中心鄭成功接受荷軍獻降書的雕塑群像。這受降圖是勝利的像征,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雄風。

赤坎樓導游圖

赤坎樓現狀

日治時期在赤坎樓底部挖出來的荷蘭人建築基礎
走入赤嵌樓,樓內陳列著荷蘭人投降的條約書以及鄭成功與荷軍作戰的海圖等珍貴歷史資料。據說台灣海峽當時被荷蘭人封鎖,鄭成功在當地漁民的帶領下,從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海域,進攻駐扎在赤嵌樓和安平古堡的荷蘭軍隊。
多數的台南人有種驕傲,“這裡是全台灣最早開發的地方”。這份驕傲的中心就在赤崁樓;300多年前,它曾經是台灣的統治中心。荷蘭人進駐台灣初期,在安平建設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1652年發生的“郭懷一抗荷事件”,讓荷蘭人決心建造“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穩固政權。
1661年,鄭成功率軍通過鹿耳門,第一個收復的地方就是赤崁樓。他在這裡設立承天府衙門,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直到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及位,赤崁樓才轉為儲存火藥的場所,赤崁樓內擺放了一座“鄭成功議和圖”的石雕。
隨著時光流轉,歷代統治者都在這裡增蓋建築物,所以現在看見的赤崁樓,其實是赤崁樓、海神廟、蓬壺書院、文昌閣的綜合體。走一趟赤崁樓,等於走過300多年的歷史。
赤崁樓內保存許多石碑,其中有9塊石碑立在像是石龜的赑屃上,它們是乾隆時期的大將福康安平定了“林爽文之亂”,乾隆皇帝頒發的。上頭的滿文已逐漸斑駁,看得出年代久遠。
巴士繼續前往台南安平古堡。安平古堡,古稱“奧倫治城”(Orange)、“熱蘭遮城”(Zeelandia)、“安平城”、“台灣城”,最早建於1624年,是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城堡。自建城以來,曾經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宅第。
1622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占領了澎湖,以之作為東亞貿易的轉口基地。1623年,荷蘭人在“一鯤鯓”建立一座簡單的砦城,這就是安平古堡的前身。1624年,在與中國明朝的軍隊激戰了八個月以後,荷蘭人和中國官方達成協議,同意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炮台毀壞,而於1624年轉移至台灣島,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占領。荷蘭人占台以後,在原來的砦城舊城址上,重新興建規模宏大的城堡“奧倫治城”(Orange),1627年又改建為“熱蘭遮城”(Zeelandia),至1632年始完成首期堡底工程。當時,這座城堡是荷蘭人統治台灣全島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安平古堡石碑

安平古堡上的大炮

安平古堡遺跡
1662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順利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同時也將該城改為“安平城”,這就是現今“安平古堡”這個名稱的由來。鄭氏王朝三代統治者均駐居此城,故又叫“王城”。
1683年清軍入台後,政治重心移至府城內,本城改為軍裝局,城堡重要性日減,而牆垣也多傾妃失修,安平城逐漸荒廢。1873年,英國軍艦來犯,船炮命中城內軍火庫引發爆炸,城牆隨之而毀,之後遂成廢墟。1874年,沈葆楨來台處理“牡丹社事件”,與日本人進行交涉,將安平城外城的牆磚,運至“二鯤鯓”,建立“億載金城”。
日治時期,日本人將城垣鏟平,改建紅磚平台與日式海關宿舍,荷蘭時的城堡建築幾乎全毀於一旦。後經屢次修建,成為今天的紀念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民政府又將該城改名為“安平古堡”,目前僅存幾段斷垣殘壁,供人發思古之幽情。該城目前是台灣所頒訂的25個“國家”一級古跡之一。又稱安平古堡文物陳列館或稱熱蘭遮城古跡紀念館。
目前所見洋樓建築是在1930年由日本海關宿舍改建而成。1975年,經重新整修後辟為展示空間,分別介紹荷據時期至今的安平歷史和風貌。內容包括:安平廟宇古跡分布圖、荷人的對外貿易、鄭氏史跡、鄭荷條約、沈葆楨在台事略等圖文資料;同時還展有熱蘭遮城、德記洋行、東興洋行、海山館、單伸手民宅等的模型。
看完二處古跡在台南新城區的赤坎擔仔面餐廳午餐。飯後巴士前往台灣最南面的屏東縣墾丁。15:00進入墾丁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唯一擁有海域和陸地的“國家”公園,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熱帶地區。墾丁被稱為是台灣的天涯海角。由於地殼運動不斷的作用,在陸地與海洋之間彼此交互侵蝕的影響,形成了墾丁公園區的高位珊瑚礁、海蝕地形、崩崖地形等奇特的地理景觀。特殊的半島地理型態位置加上熱帶氣候的影響,在這裡孕育出了豐富多變的生態樣貌與動植物型態.
海岸地帶的植物群落尤其是特殊罕見,許多南洋海飄性植物的種子也都在這裡生根成長,林相的豐富性充滿了南洋的風味,也突顯了恆春半島的特殊地理位置。每年落山風開始的季節就會有許多來自北方的珍貴鳥類來此避冬,在恆春半島的上空您會發現許多的北方貴客。海底的珊瑚景觀也是墾丁公園的一大特色,每年到了珊瑚礁產卵的季節總是吸引了中外眾多媒體的介紹與報導,美麗的珊瑚礁景致與珊瑚礁生態為墾丁公園妝點出卓絕風貌。
“墾丁”名稱的由來是清光緒三年(1877年),清廷招撫局自廣東潮州一帶募集大批壯丁到此墾荒,為紀念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墾”壯“丁”,而將此地名為“墾丁”。
墾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氣候溫暖、景致怡人且交通便利,公園內精致而多變的美景,如南仁湖、龍鑾潭、大尖石山、及船帆石,以及多樣化的野生動物,如梅花鹿、台灣獼猴、灰面鷲等,使墾丁成為台灣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大型森林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地處中央山脈最南端,被稱為台灣的天涯海角,公園北依山巒,三面環海,地質以珊瑚礁為主。恆春半島像一條角尾伸入太平洋巴士海峽,半島上有兩個著名的岬角,分據東西兩方,西邊的叫做貓鼻頭,東邊的叫鵝鑾鼻,依托這兩個岬角,這裡打造了墾丁國家公園的兩個主要景觀:鵝鑾鼻公園和貓鼻頭公園。
當天下午去的就是鵝鑾鼻即台灣最南點。從停車場下車後,由台灣最南點的入口進入,步行十幾分鐘,穿過沿岸的茂密叢林,就可以看到一座木制眺望平台與其上的台灣最南點意像標志,在此可以一覽三洋交接處的海景。由墾丁往鵝鑾鼻方向,沿途還可看到有一狀似帆船的珊瑚礁岩矗立於海中,看起來像是即將啟航的帆船,因而被稱為帆船石。由於從某一角度觀看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頭像,該石亦俗稱尼克松頭。

墾丁帆船石海灘

墾丁帆船石

墾丁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海灘的珊瑚岩
鵝鑾鼻燈塔是清政府為避免外國人航海時在台灣南部觸礁引發事端,於1882年始建的。是台灣南部海域夜航船只測定方位的重要座標點。塔身全體白色圓形,像巨人般巍然屹立在海岸。塔內燈光每隔10秒鐘自動閃亮一次,光力可達20海裡,是遠東最大的海上燈塔,有“東亞之光”的美稱。白天登上燈塔頂端,極目遠眺,太平洋與台灣海峽、巴士海峽碧波萬傾,海天一色。天氣晴朗時,台灣省最南端,孤懸於波濤中的七星岩隱約可見,冬季偶爾還可看到鯨魚群在海中戲水。
游墾丁鵝鑾鼻後入住屏東縣恆春鎮墾丁路 271 號的墾丁統茂高山青飯店。該酒店位於墾丁森林游區牌樓正對面,後方緊臨大灣天然海水浴場,左側緊臨墾丁的精神指標大尖山,飯店大門右轉就是墾丁最熱鬧的大街。
當天晚上天氣突變,下雨掛大風。同伴們領教了台灣中央山脈在墾丁這裡的落山風之厲害,雙手緊握都幾乎拉不住雨傘。但該落山風也造就了墾丁出產當地特有的吃口有點甜適合生吃的白洋蔥。晚餐有一個生洋蔥拌新鮮魚皮的涼拌菜剛端上來就一搶而空!當地的花枝丸不是如粵菜裡那樣打成泥狀而是嚼上去仍然能感到一粒粒。晚餐點了由高雄往墾丁沿途蝦塘裡的新鮮養殖海蝦,價格比上海便宜。
雖當晚風大雨大但同伴們游興不減。有人到恆春鎮墾丁路兩邊的酒吧泡了泡吧,有人逛恆春鎮墾丁路的夜市繼續當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