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座城市,在趙縣達成

作者: xiajiangren

導讀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尋找和豐富生命的體驗,是腳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有人說是尋找一段記憶,存在心中的幻想……因為人生很短暫;有人說意義在於換一種眼光審視自己和世界;有人說在旅途中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用腳去丈量人生;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自己的生命在讀書走路中得到延伸;還有人說旅行本沒有意義,只是在不同 ...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答案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尋找和豐富生命的體驗,是腳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有人說是尋找一段記憶,存在心中的幻想……因為人生很短暫;有人說意義在於換一種眼光審視自己和世界;有人說在旅途中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用腳去丈量人生;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自己的生命在讀書走路中得到延伸;還有人說旅行本沒有意義,只是在不同城市間游蕩……至於我,則認為人的生命由時間和空間組成,如果不能在時間上得到擴展,那麼就在空間上延伸吧。

懷著這樣的信念,我終於踏上了第100個城市的土地。河北省趙縣,這座因趙州橋而聞名於世的小城,位居省會石家莊市東南40公裡處。縣城的布局極為簡單,以陀羅尼經幢(石塔)為中心,西北方為永通橋,東行不足1公裡為柏林禪寺,向南約3公裡即是著名的趙州橋。縣城內還有一個“大觀聖作之碑”,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位置可能在石塔和柏林禪寺之間,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尋訪一下。由石家莊開往趙縣的車會在進入趙縣後過了第二個紅綠燈路口的地方停下,這裡地圖上標識為趙縣汽車站,但沒有汽車站的影子,班車的終點是柏林禪寺門口的停車場。在趙縣汽車站的路口下車後,東行約500米,就是永通橋公園了。

永通橋,始建於唐代永泰初年(公元765年),其結構形式完全模仿安濟橋,因其修建時間晚於安濟橋(大石橋),而且形體又小,故人們將其稱為小石橋。 永通橋的雕刻非常精美,橋面兩側有方形座柱22根,在現存的欄板上,在各小券的撞券石上,都有精美的浮雕,畫面生動逼真。所以,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大石橋看功勞,小石橋看花草。”是啊,大石橋(安濟橋)創敞肩坦拱之先,對世界橋梁史有重大貢獻,小石橋(永通橋)步其後,則有裝飾精美之巧,若干部分甚至超過大石橋。兩橋同在一地,相距僅3公裡,所以古人將安濟橋與永通橋並稱為趙州“奇勝”。

參觀完趙州橋的姊妹橋,對趙州橋的向往就更加強烈了。步行往西南方向走,可以在十字路口欣賞到北宋石刻藝術珍品,中國現存最大的陀羅尼經幢。在此轉彎東行,即可到達柏林禪寺。作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趙州柏林禪寺在海內外都久負盛名。沿途可以看到很多小商鋪都掛出“售票處”的招牌,不過那只是不良商家吸引顧客的手段而已。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北省佛教協會的所在地,柏林禪寺竟從未收過1分錢的門票。在各地景點門票瘋狂漲價的今天,顯得更為難得。不僅如此,每天11點起寺內還免費提供素齋,周邊小商小販莫不湧入食用,但柏林禪寺依然堅持如此。也許,這就是佛教所宣揚的平等、向善等意義所在吧。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 金代,這裡一度改為律宗道場,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金朝末年,法傳臨濟正宗的歸雲志宣禪師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為禪,宗風大振。歸雲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當時,現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這裡先後有圓明月溪禪師、魯雲行興禪師,都是宗門大德,柏林寺由茲氣像恢宏,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寺。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往往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來,柏林禪寺屢遭劫難,殿堂、經像蕩然無存。到1988年這裡重新進駐僧人時,只有趙州禪師舍利塔及二十余株古柏,但這仍然向世人顯示著這曾經是一處佛教古剎。

寺內座落有真際禪師舍利塔,又稱趙州塔,建於元天歷三年(1330),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七層。磚木結構,實心。來此上香、留影者絡繹不絕。塔院四周有全國各地佛塔的介紹,配有照片,各地游客都能在這裡找到當地所熟悉的佛塔。寺院的最後方是三層宏偉建築菩提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是僧人極為友善,與其它各地寺院森嚴戒律並且不允許拍照所不同的是,這裡的僧人主動上來打招呼問我從哪裡來,並介紹說可以拍照等等。通過照相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柏林禪寺,從而普及佛教知識,這難道不是佛學的意義嗎?

從柏林禪寺出來,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再次走到石塔附近,在這裡可以搭到去趙州橋的車,向南約3公裡,即是聞名中外的趙州橋了。1400年前的隋代大業年間,一個名叫李春的工匠在洨河之上設計並建造了這座單孔敞肩石拱橋,這注定成為世界工程界的奇跡並影響今後的建造理念。趙州橋自建成之日起,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3月8日邢台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只有40多公裡,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但仍屹立不倒。

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裡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創造了世界之最。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橋長50.82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兩端寬9.6米,中間略窄,寬9米。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

站在壯觀的趙州橋上,欣賞著這趙州勝景,讓我們再來回味一下小學課本上的《趙州橋》吧!當時這篇課文的2段是需要背誦的,因此至今讀來仍朗朗上口。

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叫安濟橋,又叫趙州橋。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和參加建造的,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礅,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衝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

趙州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

當時覺得很長的課文現在看來原來只有300多字,提到過趙州橋的還有中學課本上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撰寫的《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的圓拱形狀同其熟悉的名字,就跟當年的很多經典事物一樣,永遠的烙在了童年的記憶當中。時過境遷,當有一天終於站在這巨大的石拱橋上,難免有一些抑制不住的興奮。童年的記憶,就像閃電般劃過腦海,那個年代,已經再也回不去了。洨河之水在趙州橋的圓拱下緩緩淌過,多少時間就這樣緩緩流走。

遙想50公裡外正定府隆興寺的宋朝遺風,100公裡外伐盡嘉山木而修建成的定州開元寺塔,200公裡外立於滄州郊外田野間的雄偉鐵獅, 連同這趙州橋一起,並稱為河北四寶。殘破的公共汽車,純樸的民風,只有河北給我們帶來了這一切。

不知不覺中,已經走過了100多座城市,雖然辛苦,但積累了很多人生閱歷。行走中發現人是無窮的渺小,更多的未知世界將不再有時間去探索,盡管信息的發達已將世界透明化,但旅行的意義仍然是對未知世界充滿的好奇,就像剛開始的那樣。這樣走下去何時才是頭呢?雖然明知沒有終點,但卻希望能看得更遠一些。是的,只要不斷走下去,終有一天會走完的。


精選遊記: 趙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