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峨眉是我久已有之的想法,但因路途遙遠而未成行。2011年11月,我利用年休假特意去了趟峨眉。輾轉抵達峨眉山下已是10日傍晚時分。安頓好住處後,天色漸黑,在第一山亭附近稍作徜徉,便回住處休息。
11日晨7時半,我從報國寺峨眉山旅游客運中心乘坐第二班車前往五顯崗停車場,下車後從一當地老嫗處購得一根青竹杖後,便向清音閣進發。時已8時許,山谷間彌散著淡淡的晨霧,山路沿溪谷左側蜿蜒延伸,峽谷間林深竹茂,溪流淙淙,景色幽美。前行不遠,溪谷間出現一泓較為開闊的水面,四周青嶂翠巒環抱下湖面平靜如鏡,斯為峨眉山清音平湖之景。
轉過一處谷口,見前方溪谷間出現一座小亭,亭兩旁各有一座拱形小石橋,如亭之雙翼,兩橋下的源自峨眉山深處的黑龍江、白龍江兩條溪流在亭下岩畔彙流,經過溪谷下方一狀如牛心的巨石後,水流沿溪谷而下,形成“黑白二水洗牛心”和“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的自然景觀,此景便是著名的峨眉古十景之雙橋清音。亭後高坡上一座樓閣便是清音閣,實際上是一處始建於唐代的古寺。佇立亭前橋頭,但見清音閣一帶山谷間薄霧彌散、山環水繞、疊翠流泉,景色清幽而朦朧,令人流連。
自清音閣出發有兩路可登山,左路沿一線天、黑龍江棧道、洪椿坪、仙峰寺、遇仙寺至九嶺崗,右路則沿白龍洞、萬年寺、息心所、初殿、華嚴頂至九嶺崗,兩路會合後,共經洗像池、雷洞坪、接引殿、太子坪直至金頂。據說左路風景較佳,但要比右路多18公裡山路,一天之內無法登金頂,而走右路則有可能。行前我看過峨眉山天氣預報,11日為陰天,而12、13日則有雨,如11日傍晚前登頂,則有可能看到日落,甚或翌日看到日出,故而我決定先走右路上山,下山時視體力再走左路,以便盡觀峨眉山全貌。
執杖離清音閣沿登山石階而行,山勢逐漸升高,未幾汗已濕衣。行至海拔950米的白龍洞,此處相傳為蛇仙白素貞修煉處,現為寺廟,寺後洞塌已不可尋。寺周圍是以楨楠等樟科植物為主的常綠闊葉林,環境清幽。據說在白龍洞寺前可遙看金頂,那裡也是峨眉山低山區域唯一可遠眺金頂的地方,可惜斯時山霧漸濃,除了近處山巒尚能看清外,遠處則已是白茫茫一片,自然看不到金頂了。
離白龍洞繼續登山,到達海拔1020米的萬年寺時,汗已濕透我後背衣衫。此座峨眉山古寺始建於東晉,以其建於明萬歷年間的無梁磚殿和殿內宋代鑄造的普賢騎像銅像而著名。我特意去看了無梁磚殿,見萬年寺的無梁殿形制不同於我曾見過的南京靈岩寺無梁殿和五台山顯通寺無梁殿,此殿建築外形有點蒙古包風格,似與萬年寺漢族寺廟建築風格有點不相協調。萬年寺又名白水寺,傳為峨眉古十景之白水秋風所在地,雖已初冬,但寺周樹林茂密,輕霧中綠樹還帶著濕潤的水汽,白水池內紅魚嬉游,未見風蕭瑟葉飄零的景像,但寺前林地上堆積的落葉,還是能讓我體會到那份白水秋風的遺韻。
告別萬年寺,沿寺右側山道上行,山勢漸陡,拄杖而行,多少減輕了登山的艱辛,我最後能登頂峨眉,竹杖功不可沒。在峨眉山,游人幾乎人手一杖,蜿蜒陡峭的山道間時而能聽到竹杖叩擊石階的篤篤聲,成為峨眉一景。竹杖功用有二:一者助力,二者驅猴壯膽,不過在峨眉山期間我手中的竹杖只起到助力的功用,而無需發揮另一功用。
路上趕上了一對我曾在清音閣前往白龍洞山路上遇見的青年男女,也是因為看到他們堅定了我走萬年寺一線的決定,畢竟獨自一人走猴子出沒最多的左路有些冒險。他倆對寺廟過而不入,因而在我進白龍洞、萬年寺游覽時,原本落在我後面的他倆反倒走在我前面了,遂與之結伴同行。萬年寺至息心所的登山路全是上坡路,名為觀心坡,還真是考驗游人的信心和決心。此時山霧更濃了,十余米之外已是白茫茫一片,除了近處的山樹,已看不到峰外景色。我有些沮喪,但想到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峰頂或許可以俯瞰雲霧翻騰的雲海風光,還是打點精神繼續登山。他倆由於體力不支,漸漸再次落在我後面。我隱隱看到前上方有兩個游人身影,便加快腳步趕上前,這是兩個川籍青年學生結伴登山,我與其登山速度相近,便搭伴而行,終於到了息心所。
息心所為一處不大的寺院,寺居岩畔,下望如高懸半空,景色奇麗,可惜因為濃霧,這份勝景難以看清。寺前有一處平台,台下即是懸崖,若是晴日置一藤椅或竹榻於平台之上,攬峰前山外景色,坐觀雲起雲湧,實是仙人之事。
過長老坪,兩名學生逐漸落在我身後,走過一處山脊,前行不遠就到了初殿。據說此為峨眉山最早佛寺所在地,宋時稱初殿,現存的部分木結構建築為清乾隆年間遺物,而八枚石礎則為明代遺存。殿旁有一處簡陋房舍是為游客提供飲食的小店,初殿與小店間的空地上有幾畦菜田,應是經營小食店兼看管初殿的那對夫婦所墾的。穿過菜田,有一處已廢棄的滿是青苔的石砌台基,看上去年代久遠,也許是寺院一處早年殿堂遺跡罷。
離開初殿繼續登山,過猴山,卻並未見猴子,終於登上了海拔1914米的華嚴頂。此處為峨眉山的中段山巒的頂峰,四周群山環抱,視野開闊,有“小金頂”之稱,據說可觀金頂、九老洞、萬年寺等峨眉山景,晴天還可以看到峨眉市城區,但我未能領略到如此勝景,數步之外仍是茫茫濃霧。華嚴頂既是山峰名也是寺院名,清雍正年間,在原玉皇亭的基礎上改擴建為寺院的,不過現在基本上已成為提供游客食宿的小寺院。與初殿一樣,寺院一處台地上也有一、二畦菜田,看來寺內之人頗為勤勉,也注意養生。走上寺前台階,但見一縷霧氣從寺門內飄出,如入仙境。徜徉間,那兩個學生也到了華嚴頂,稍作休息後,便與之一同沿寺右山路下山向九嶺崗進發。
很快便下至山間鞍部,那裡有一處小食店,我一看店額“九嶺崗”,沒想到華嚴頂至九嶺崗這麼近。
九嶺崗左側有一條下行山路,問詢店家證實即為通往仙峰寺方向的山路。從九嶺崗往上前往洗像池是一條上坡路,名為鑽天坡,意為險峻難行,不過我感覺陡峭程度與觀心坡一帶差不多。走在鑽天坡路上,感覺兩腿肌肉有些發緊難行,坐下休息片刻才覺和緩。終於費力登上洗像池小食店,時近下午1時多,遂在此休息並用午餐,還取了點開水灌滿水壺,我壺中之水早在抵達華嚴頂前即已喝完。
稍作休整,繼續上行,一鼓作氣登上海拔約2100米的洗像池。此地原名初喜亭,意為游人到此以為快到山頂了,心裡歡喜。明代這裡有亭,清康熙年間改建為寺,乾隆年間擴建,因寺旁有一泓天然池水,相傳普賢菩薩乘白像過此而浴像,改寺名為洗像池。此地一面依山,三面為崖,寺周冷杉枝繁葉茂,山高氣朗,一輪皓月倒影池中,月夜景色清絕美麗,斯為峨眉古十景之像池夜月。可惜我到時山霧籠罩,不辨峰外景色,而那份像池夜月美景也只能他日再覓了。
離開洗像池前往雷洞坪,不知不覺山霧早已化為雨霧,且雨霧漸密,沿途樹木、石階變得濕滑起來,見此景像,我預感至金頂看雲海甚至日落之願恐難實現了。我從背包內取出雨衣披上續行,經過白雲亭,前行不遠終於到了海拔2430米的雷洞坪,時已下午4時多,我已很是疲憊,身上也感到濕冷。勉力步行登至海拔2540米的接引殿,慮及經太子坪至金頂還有6公裡台階路,我似已無腿力、體力和心力走完這最後的路程,便決定轉乘索道直接上金頂。坐索道僅只用了三五分鐘就已飛渡至金頂,委實省時省力。
茫茫雨霧同樣籠罩著海拔3079.3米的金頂,就連眼前的四面十方普賢金色塑像也只能看清其基座部分而其上部則淹沒在雨霧之中莫之能辨,雖身披雨衣而衣衫盡濕的我感到不勝寒意,便決定趕緊找住處安頓下來沐浴取暖。金頂上一二家像樣的賓館連不帶衛生間的普通客房一晚都要400多元,標房則索價500多元,輾轉找到一家價格還能接受的住所住下後即在公共衛生間洗了個熱水澡,用罷晚餐,遂在鋪有電熱毯的鋪位上取暖休息。入夜,雨霧仍不見驅散,但我還是祈望翌日晨有奇跡出現。
12日晨7時,披上雨衣出門,奇跡沒有出現。金頂仍舊一片雨霧,且雨勢還不小,自然無法看到日出和雲海,也無法看到峰外景像,只能在雨霧中漫步金頂,看看近處景致。因金頂地處高寒海拔,氣溫較低,一夜雨霧使台階和護欄已有些結冰,濕滑難行,但我還是一一到了華藏寺的金殿、銅殿和臥雲庵銀殿,還到了金剛嘴、舍身崖等自然景點。金頂附近還有更高的千佛頂和峨眉山最高處海拔3099米的萬佛頂,可惜因為雨霧而無法看到兩峰的真容。
在金頂徜徉許久,時近上午9時,見雨霧毫無停歇散去之兆,便收拾行裝舉步下山。不遠千裡來到峨眉山,卻未能一覽其美景和真容,內心感到有些沮喪。為補走11日因坐索道而略過的登山路段以完成徒步登山全程,我特意從金頂步行下往雷洞坪。沿路松杉秀立,山道陡峭,料想晴日裡遠山近嵐風光當無限,可惜雨霧蒼茫之中只能留作想像了。
不知不覺間雨霧逐漸化為雨夾雪,至太子坪,雪逐漸大了起來,路邊草坡、岩石和護欄開始有了一層薄薄的積雪。過接引殿,下至雷洞坪時已近中午近11時,見雨雪中有幾只黑毛猴子正在咬食游客喂送的水果,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峨眉山特有的藏獼猴,憨態可掬。
抵達雷洞坪時雪越來越大,雨雪天步行下山似不夠安全,也看不清沿途景色,加之我的右腿近膝處感覺有些行走困難,我不得不忍痛放棄原定沿仙峰寺、洪椿坪一線步行下山的計劃,而改由雷洞坪乘景區旅游車直接下山至報國寺。
車近萬年寺附近龍門峽一帶時,見溪谷景物逐漸清晰起來,雨霧似已彌散了。我不知道是低山區原本天氣如此,還是中、高山區也已經雨雪漸霽,不由得有些懷疑起自己乘車下山的決定是否有些魯莽。但事已至此,再回返也不現實了。
抵達報國寺峨眉山客運中心,在附近用了午餐,便步行前往報國寺。此寺是峨眉山的門戶,也是峨眉山最大的寺院,始建於明代萬歷年間,清順治年間重建。我特意去看了寺門外小山坡上的聖積晚鐘,也是峨眉古十景之一。此鐘鑄於明代嘉靖年間,為聖積寺之物,後寺廢,古鐘遷至報國寺外並建亭保護。
離開報國寺乘電瓶車前往伏虎寺,此寺始建於唐代,寺前虎溪谷地有前代高僧手植的樹林,稱為布金林。林間溪流上據說還有三座古石橋,我在寺邊公路上隱約看到了其中一座石拱古橋。伏虎寺內羅漢堂原是一處古跡,但塑像多毀於文革,堂內現有500羅漢像為近年新塑,為之一嘆。寺內一座青銅玲瓏古塔倒是古物,但不知是何朝所鑄。
伏虎寺左行有路通往峨眉古十景之蘿峰晴雲,路不算遠,我本欲前往一觀,但雨後沿路石階濕滑無比,前行艱難,行至一段路後無奈放棄。
告別伏虎寺,時已下午3時多,我的峨眉山之旅就此結束。作別峨眉登車前往樂山,我心頗有些沉郁和不舍:自清音閣登山,我雖實現了徒步登頂之舉,但畢竟未能走遍峨眉,而且未能一睹峨眉天下秀之美景,實在遺憾之至。也許是我與峨眉緣分未到罷,他日還需再續前緣。人離峨眉,但伴我登山的竹杖還不忍放棄,一直帶到樂山,最後在樂山大佛腳下將竹杖投入岷江,還歸自然。
別了峨眉,我會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