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鷹坳,太平洋鐵路上的最後一顆釘

作者: 神州旅行者

導讀《北美游記》之一〇〇: 太平洋鐵路上的最後一顆釘·The Last Spike (更多精彩照片請欣賞博文:http://***/s/blog_6393a0af01011bs5.html) 從溫哥華出發的落基山旅游團,有一處景點叫做“最後一顆釘”,是橫跨加拿大東西的太平洋鐵路(CPR)竣工紀念地。景點位於落基山西麓的飛鷹坳(Eagle Pass),周圍是高大的希爾柯克山(Selkirk Mountains),也是冰川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 ...

《北美游記》之一〇〇:
太平洋鐵路上的最後一顆釘·The Last Spike



(更多精彩照片請欣賞博文:http://***/s/blog_6393a0af01011bs5.html)

從溫哥華出發的落基山旅游團,有一處景點叫做“最後一顆釘”,是橫跨加拿大東西的太平洋鐵路(CPR)竣工紀念地。景點位於落基山西麓的飛鷹坳(Eagle Pass),周圍是高大的希爾柯克山(Selkirk Mountains),也是冰川國家公園(Glacier National Park)的核心部位,風景優美壯麗。加拿大1號公路(Trans-Canada Highway 1)途經此處,許多進山的旅游團和駕車人士喜愛在這裡停留、休息。

說起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許多人也許並不清楚其中的一些背景。加拿大聯邦當初成立時,僅限於中部的一些省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卑詩省,由於落基山高大的山脈阻隔,東西間交通往來極為困難,反倒是與美國西部的各州關系密切。因此,卑詩省在1841年談判加入聯邦時提出一個苛刻的先決條件:聯邦政府必須在十年之內修通一條到溫哥華海邊的鐵路,否則卑詩省將選擇加入美國聯邦或自行獨立,加拿大聯邦政府迫不得已接受了這一條件。

但隨後的幾任政府卻始終無法兌現當初的承諾,由於聯邦政府財政困難資金短缺,加上國營鐵路公司的管理混亂,十年過去,項目毫無進展。在卑詩省政府一再揚言要退出聯邦的威脅之下,聯邦政府在壓力之下只好改組鐵路公司,將工程交給一個重新組建的公司(Canada Pacific Railway, CPR),承諾十年之內保證完成全部工程任務。

鐵路建設重新提上日程之後,首先在規劃設計時要確定該從何處由東向西穿越落基山脈,與東部平原地區相比,落基山西麓異常陡峭險峻,而鐵路的路軌坡度又受到嚴格限制,急需找到一些比較平緩的山口制定設計方案。CPR公司聘請了一位叫做羅傑斯(A. B. Rogers)的測量師,條件是授予其冠名權和$5,000元獎金。

1881年春天,羅傑斯率領一個團隊,從落基山西麓山腳下的瑞佛斯多克(Riverstoke)出發進山,那個年代山上皆是森林,根本無路可尋,他們風餐露宿歷盡艱辛,沿途披荊斬棘,劈波斬浪,在糧草將要耗盡時,才勉強接近了希爾柯克山頂(Selkirk Mountains),只好在冬季封山前打道回府。

第二年,他們從落基山東麓出發,又重新走到了原來這個地方,因此建議公司選擇此地作為鐵路下山的地方。CPR公司將這個山坳命名為羅傑斯山口(Rogers Pass),並開出了$5,000元獎金的支票,不過羅傑斯始終不願意兌現這張支票,而是把它裝裱在一個鏡框裡掛在了牆上。最後,CPR公司的總裁霍姆(William Comelius Van Home)不得不拿出一塊金表來促使他承兌這張支票。

1885年11月7日,上午九點二十二分,太平洋鐵路東西兩端鋪軌在此彙合,由CPR公司的財務總監史密斯(Donald Smith)釘下了最後一顆道釘,宣告太平洋鐵路鋪軌完成,比原先承諾的十年時間縮短了一半。 太平洋鐵路之所以能夠在五年之內完工,與改革公司經營體制有極大的關系,經過公司股份制重組引入了民間資本,改變了公司治理結構,聘請了以德國人霍姆為首的專業管理團隊,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引進大量亞洲勞工降低建設成本,使原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提前五年實現。

當初史密斯釘下去的那顆道釘是一顆普通的道釘,不過,儀式結束後擔心有收藏家會跑來哄搶,這顆道釘很快就被拆除換上另一顆普通道釘,後來這“最後一顆釘”被CPR公司贈給了專利局長的兒子,作為家族收藏品保留至今。

羅傑斯山口海拔1300余米,周圍全部是陡峭的山峰,每當冬季降雪頻繁,平均降雪裡超過10米,大量的積雪經常造成雪崩事故,經常將鐵路和列車掩埋在積雪之中,造成多起災難事故,所以,太平洋鐵路和加拿大1號公路通過Rogers Pass的路段修建了許多遮擋雪崩的露天隧道,一路走來蔚為壯觀,即使如此,在冬季也不能完全免除雪崩的干擾。不過,這個山谷也是滑雪者的天堂,懸崖陡峭加上積雪厚實,成了挑戰能力的地方。

更多精彩照片請欣賞博文:http://***/s/blog_6393a0af01011bs5.html


精選遊記: 溫哥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