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旅行社去澳門的人們,在大三巴往往只有15分鐘,有些無良的導游竟然連近在咫尺的大炮台都不去。
從大三巴參觀以後,不需要從台階下來,左邊有指示牌,沿著小路往上走,就是大炮台與澳門博物館。


位於大三巴旁邊的丘陵上面的大炮台建於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間),本屬教會所有,為保護聖保祿教士而興建,用以防御海盜,後轉為軍事設施區。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鋼炮,現今古炮雖已失去軍事作用、卻成為澳門的古舊文物和歷史見證。


炮台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米,四個牆角外突成為棱堡,炮台東北、西南及東南面牆身建基於3.7 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身以夯土砌建,並以蠔殼粉末作灰泥批蕩,堅實非常,牆高約9 米,往上收窄成2.7 米寬。女兒牆高約2 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以防範來自此兩方向之攻擊。東南牆兩角更設有碉堡。(百度)



這是目前的大門口,不知道銘牌上面的外國字是什麼意思,沿著巨石台階,上面是一個大平台,垛口之間安放著幾十門大炮。



1662年,荷蘭人企圖入侵,炮台山上的大炮保衛了澳門,把荷蘭人擊退。



1860年鑄造的古炮至今保存完好,一定是鑄鐵合金,基本上不鏽。所以難怪當時的清政府只好忍氣吞聲簽訂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香港被英國人租借,澳門被葡萄牙人租借。


令人驚嘆的是炮台平台還有幾棵百年榕樹,至今郁郁蔥蔥。
如此精彩的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怎麼能夠輕易放棄而不參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