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博觀後感:額滴神啊——40後歸來彈

作者: 跟蹤感覺

導讀 幾天前在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由於志願者何逵充滿激情的鮮活講解,使一些走馬觀花的匆匆過客很容易陷於枯燥的觀博成為一堂魅力無窮、大開眼界的生動的歷史課,短短幾小時,經歷上千年,還有比這更劃算的“產品”嗎?由此明確一點:每到一地,只要有博物館,觀博就是必須的。而且參觀必須聽講解,人工的首選,有志願者最好,電子的也可,頂不濟也要“蹭聽” ...



幾天前在蘭州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由於志願者何逵充滿激情的鮮活講解,使一些走馬觀花的匆匆過客很容易陷於枯燥的觀博成為一堂魅力無窮、大開眼界的生動的歷史課,短短幾小時,經歷上千年,還有比這更劃算的“產品”嗎?由此明確一點:每到一地,只要有博物館,觀博就是必須的。而且參觀必須聽講解,人工的首選,有志願者最好,電子的也可,頂不濟也要“蹭聽”,僅憑看標牌說明,獲得的信息就只有“文物名稱、年代、出土地址”——就一副骨架,別說“靈魂”,連“血肉”也難見,不枯燥才怪呢!

為此,來到史跡“擁擠”,遍地是故事的西安以後,第一個項目就直奔陝西省博物館而去,一下車首先把人震住的就是那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領票隊伍,額滴神啊!博物館的日子也能過得這麼滋潤,這要眼氣死人啊?除了家底厚還能有什麼原因呢?

在網友的指點下,我們花20元買了1張附加展“大唐遺寶展”門票,直接進館,得知有一位志願者剛剛開始講解,立即跟進,亦步亦趨,這位志願者是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說話有點“車轱轆”,但對自己的工作滿懷深情,在引領大家從一個展櫃到下一個展櫃的間隙,不斷重復著:“姑娘們,小伙子們,請大家跟緊我,我是一個志願者,今天是我最後一天為大家講解。”有人問“為什麼?”他說:“一個是我年齡大了,另一個原因是我的普通話不夠標准。”但平心而論,講解員不是播音員,他的發音足以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聽得明白,這就足夠了。看著老先生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真希望陝博能夠靈活管理,可以減少他的工作量比如每天只講一場,也可以在節假日等旅游旺季給他工作的機會,平時讓他適當休息,這樣即使他不太勞累,也能夠繼續在多年傾注心血的崗位上發揮余熱,與參觀者分享觀博快樂。

陝博館藏及其豐富,收集了從石器時代——元朝的青銅器、陶、瓷、玉器,數不勝數,在參觀一個陶俑陣時,有游客問“這些是復制品嗎?這麼多這麼整齊”老先生有點不高興:“陝博哪裡需要展復制品!”真牛!

許是最後一天上崗,老先生把每一件重要文物的故事都講得活靈活現,再加上點“車轱轆”話,一般2個小時的全程他講了3個多小時,很累,也很充實。與大家分享一二:

虎符的發現:七幾年時,陝西農村一生產隊為增加耕地,將一土丘鏟平,收工時隊長對一男孩說“你留下來把土坷拉打碎,給你多記一個工分。”男孩說“隊長,給2分吧。”隊長說“2分就2分”。於是,男孩就留下來砸土坷拉,砸著砸著發現一個黑乎乎的有著奇怪形狀的東西,就帶回家給他妹妹玩,妹妹正讀小學,把這個東西用頭繩綁起來戴在頭上,戴了好長時間。後來她想買一個新書包,家裡沒有錢,就想這個東西能不能賣點錢呢?就走了60裡路到西安找到一個古董鋪子,掌櫃的說“我給你8角錢買吧”,小女孩一聽就哭了:“我走了這麼遠的路,還沒吃飯,8角錢能干什麼呢?”就又把它戴在頭上想走回去。在街上被一個文物局的人看到了,問清緣由後,把小姑娘帶回文物局,先讓她吃飽了飯,給她買了一個新書包、一套新衣服,問她家裡還需要什麼,她說爸爸下地沒有水鞋,又給她買了一雙水鞋,最後交給她50元錢。小女孩樂壞了。這就是現存於陝博的一級文物:漢代調兵虎符的傳奇面世經過。

司馬遷祠:展出的只是一幅照片,在珍貴文物成堆的陝博本不上數,但老先生告訴大家:建造司馬遷祠所用的石頭、轉頭總數與《史記》的字數是一樣的,這就有意思了!難得建造者如此用心。或者找本書數數?
景泰公主彩陶碗:唐朝時陶藝達到鼎盛時期,彩陶也大量湧現,但主要用於裝飾品如三彩馬、三彩駱駝,很少用於餐具,有工匠給景泰公主燒制了一只彩陶碗,由於對顏料的安全性沒有把握,告訴她只能觀賞不要使用。但公主太喜歡這只碗了,不顧工匠的囑咐,就用它吃飯喝水。後來景泰公主不到20歲就早逝了。這只碗就陳列在展廳中間醒目的櫃子裡。

倒淌壺:工藝極為神奇的酒壺,壺蓋雕塑精美,但不能打開,壺底有一孔洞,酒從這裡注入,孔洞連著一個高近頂部的中空立柱,注滿酒後,將壺倒過來,立柱裡的酒流出來後,壺裡的酒點滴不漏,只能從壺嘴倒出,匪夷所思的工藝設計。在大廳櫃台有仿品出售,價格從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

大唐景教碑:這是一座黑色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記載著唐朝時基督教的一支——景教東來傳教的經歷,據考這是基督教最早的歷史記載,有極高的宗教價值,梵蒂岡教會極想得到這塊碑,19世紀初,有2個文物販子就到中國來,目標就是景教碑,他們找到2個陝西當地人,許以1500塊大洋,這2個人真的得手了,倒取之後立即外運,這時有人報告當地官府,說這塊碑已經出了潼關,官府立即派人快馬追趕,最後一刻截下了景教碑。2個洋人功虧一簣,後來臨摹了一塊回去交差,倒也沒難忘那2個當地人,照舊支付了當初許下的工錢——最可恨的就是這種數典忘祖的人,沒有他們,我們的寶貴文物怎會有那麼多流失海外?

在陝博地下一層,有2個附加展,1個是收費並提供講解的大唐遺寶展,1個是免費的近20年由民間收集的文物展。大唐遺寶的發現也是偶然:西安城南何家村村民在土建施工時偶然發現2個密閉的陶甕,在甕裡封存著1000余件金、銀、玉、水晶、瑪瑙、琉璃器物,故又稱為“何家村遺寶”,現展廳裡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國寶級文物“舞馬壺”就是在這裡發現的:看起來像革囊實為銀壺的可隨身攜帶的水(酒)壺,扁形壺身的兩面各刻有一匹舞動的馬,直觀地展現了唐朝的一絕:宮中寵物——會跳舞的馬。後來安史之亂後,這些馬流入軍中,軍士們不認識,以為它們是瘋馬,遂被打死,訓練出一匹舞馬要費多大勁啊!

地方博物館做到陝博這份兒,除了讓人羨慕還能有什麼呢?

額滴神啊!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