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退休時,女兒問我媽媽你最想去哪裡玩?我不假思索地說“國外想去柬埔寨,國內想去敦煌”,魂牽夢縈了多少年的地方。三年前組團去了柬埔寨,在吳哥窟逗留了3天,足跡遍及小吳哥、巴戎寺、巴芳寺、塔布龍寺、女王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准許開放的近40個景點我們走了多半,在巴戎寺49座巨大的四面佛石雕群中,我仰首四望,足不移步,觸目皆是闊面方頜、垂目微笑、以當時的國王畫像為模本雕刻的佛像,突然想起萬人參拜的泰國不足三米高的四面佛……資料介紹:吳哥是當時王國的首都,幾任國王都熱心禮佛,傾全國之力修建了大量寺廟。按習俗,給人住的房子是木頭造的,給神住的房子是石頭造的,當王朝滅亡之時,一把火將王宮燒了個干淨,只剩下四堵圍牆和皇家浴池的痕跡,而石頭造的神廟則得以保存下來,上世紀40年代吳哥被重新發現時,神廟的主人——神像還在,幾經戰亂,瘋狂盜搶,所剩無幾,當柬埔寨政權穩定後,將剩下的大件神像及追回的部分文物收歸國有,保存在金邊博物館,大部分珍品則仍在法國博物館——當時法國作為殖民者掠奪走的,法國表示將歸回這些文物,但柬埔寨沒有馬上收回,而是繼續租賃給法國,所得租金成為國家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柬埔寨太窮了,還要靠老祖宗吃飯呢!
這話題扯得也太遠了!好在羅嗦幾乎成了老年人的專權。
我只是想回憶下當時的感受:上天何以如此眷顧柬埔寨!讓她擁有如此豐厚的歷史記憶,使貧窮的、靠中國人養了多少年的柬埔寨得以從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那裡也賺得盆滿缽滿,看來老天爺真是餓不死瞎眼的家雀,在這方面柬埔寨又是多麼富有!富得讓人羨慕!
當我置身於莫高窟,倘佯在雕像與壁畫的海洋中時,我,不再羨慕柬埔寨了。
從學生時代接觸歷史以來,敦煌就像謎一樣若隱若現於記憶之中:遙遠的西域、漫天的黃沙、神秘的洞窟、美麗的傳說……她從哪裡來?是誰修建的?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故事?正是這些未解之謎驅使我將敦煌作為國內追尋的第一聖地。
環青海湖半圈經張掖到達敦煌時,計劃中的行程已經過半,大部分游客將莫高窟安排半天(跟一個導游走下來,半天也夠了),另半天或安排鳴沙山,或打道回程,女兒知道我不可能半天罷休,就留出一天的時間,但幾天下來她也的確是累了,就建議早晨晚點起,補個覺,我斷然拒絕:“那不行!我這次出來目的就是莫高窟,結果跟你們跑了一大圈,‘配菜’上了一桌子,好容易輪到‘主菜’了,你又想克扣斤兩?你要睡可以隨便睡,我可是要搭頭班車走,反正我也找得到,我們可以裡面會合。”結果?她當然不會讓我自己走的。
為了提高敦煌之行的性價比,更由於敦煌所承載的歷史太過厚重,洞窟背後的故事太過神秘,行前買了一本書 做了一番預習,將幾個有“故事”的洞窟編號標記出來,企圖按圖索驥,如張儀潮出行圖、千手觀音圖、曹家供養人圖,還有,必須看的藏經洞等等,但不盡人意的是:為了保護窟內文物,在莫高窟400余洞窟中,只對游客輪流開放20個,選取不同時代有代表性的洞窟,而每位講解員帶一圈下來,只能進8-10個洞,且隨手鎖門,游客並無捧一本書、憑一支手電自助參觀的機會,如果言猶未盡,可以回頭插隊另一位講解員,只需站在她的身邊,不用接受耳機也能聽清。除了開頭的藏經洞,末尾的三尊大佛以外,中間的部分每位講解員帶入的洞窟都不一樣,所以,備足飲水和干糧,經過一番拾遺補缺,可以收到“票半功倍”的效果(老年半票,看兩隊量)。
據史料介紹:莫高窟的開鑿始於一位僧人在西行途中路過敦煌,忽見天際出現佛光,認為此地就是佛祖指示他修行之所,於是在石壁上開鑿出能容身的洞窟,在裡面打坐修行,以後這樣的修行洞越開越多,現在莫高窟北區200余座洞窟多是這樣建成的,這些修行窟裡沒有任何裝飾,遠看只是一排排洞口。後來大戶人家和官府的參與,造就了南區規模華麗的洞窟。有這樣一句話:“在藏區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錢,到山上數他家有多少犛牛;在敦煌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錢,看他家的供養洞窟修得有多大。”就這樣,從皇帝到守官、到士紳、以及平民百姓、僧侶的合力參與,使莫高窟在歷史上成為繁榮昌盛的禮佛聖地,也給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至唐中後期,全國各地寺廟林立,大量人丁出家做和尚,以至於影響了國家的稅收的兵源的補充,皇帝實行禁佛滅佛,敦煌由鼎盛漸次衰微,唐後頻繁的朝代更替、兵荒馬亂,敦煌守官與僧人為躲避戰亂,保護佛經,將寺中佛經及部分官府文牒萬余件搬入洪辨和尚的修行洞,封閉洞口,外面畫上壁畫,這批文物就這樣在漫天黃沙中沉睡了千余年(另一種說法是所存佛經為破舊的廢棄經書,因為不能隨便拋棄焚毀故封存起來),至清末民初的19世紀初,在莫高窟修行的道士王圓錄一次在清理窟內淤沙時,偶然發現洞窟的一面牆上的裂口,透過裂口看到裡面是裝得滿滿的碼放整齊的經書,藏經洞由此得以發現。王道士取出部分經書送給當地守官、鄉紳,希望得到官府的支持維護莫高窟,也曾賣出部分文物給聞風而來的國際文物大盜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剩下的被各級官員悉數取走,散落各地。等美國人趕來時,藏經洞已空無一物,美國人不甘心空手而歸,盜走了2尊雕像、揭走了10余幅壁畫。藏經洞因王道士的偶然一暼而重見天日,洞內文物也因這一暼而散失殆盡,現在敦煌博物院很多館藏珍品都是赴法、赴英臨摹而來,那都是我們的東西啊!有人說這是王道士的一過,也有人說王道士賣給外國人的這些東西都保存在各大博物館裡,起碼是為人類保存下來,而當時各級官府取走的大多落入私人之手,至今不知所終,恐怕連王道士自己也說不清這筆功過賬了。
王道士是修行人,遵循出家人的修為,他對出售經書所得並沒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用來維護修繕莫高窟,其中有一個洞窟(忘記是幾號了),在佛祖、普賢、文殊塑像的前面,塑有一尊太上老君的像,這就是王道士“利用”手中權力給自己道家始祖謀得的席位,苦心可嘉!
每隊游客必進的3座大佛窟1座是十余米長的臥佛,1座是3層樓高的坐佛,還有1座是彌勒佛,武則天時代,佞臣為取悅武皇,編造了一個佛教故事,說彌勒佛是武則天的化身,於是相當一個時期尊崇彌勒蔚然成風,這在莫高窟也留下了鮮明的痕跡。
莫高窟給人類留存下來的文物主要是壁畫和雕像(木骨泥塑或石胎泥塑),有的大型洞窟從藻井到四壁繪滿了佛像,多達千余幅;有的壁畫則像連環畫一般演繹著佛教故事還有的繪滿了洞窟供養家族(建造者)的家族成員。每一座洞窟、每一幅壁畫都有著傳奇的故事,流連其中如置身浩如煙海的歷史積澱中,感嘆、感慨、感動、感激……此時,語言又是多麼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