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廈門2

作者: fly19840516

導讀11月14日 為什麼我想到廈門,會先想到“天堂”這兩個字,可以說是電視劇《夜半歌聲》給了我最多的感受,當時看的時候除了教堂以外可謂是不辨東西的,之後臨走前又看了兩眼還是只認出了天主堂,黃磊把鼓浪嶼起名叫“天堂島”,而劇中鼓浪嶼的美景也確實給我這樣的印像,所以才會排了超乎常理這麼多天在鼓浪嶼上。而對於住宿的選擇也是猶豫了很久,既不能離碼頭 ...

11月14日

為什麼我想到廈門,會先想到“天堂”這兩個字,可以說是電視劇《夜半歌聲》給了我最多的感受,當時看的時候除了教堂以外可謂是不辨東西的,之後臨走前又看了兩眼還是只認出了天主堂,黃磊把鼓浪嶼起名叫“天堂島”,而劇中鼓浪嶼的美景也確實給我這樣的印像,所以才會排了超乎常理這麼多天在鼓浪嶼上。而對於住宿的選擇也是猶豫了很久,既不能離碼頭和龍頭路太遠,又要便宜實惠,最後考察了1930、娜雅、娜娜、蘑菇等很多選擇,最終選擇了在緣中園,每天158元的單人間,足夠便宜,關鍵還是不用交訂金,省去我很多麻煩,而到了鼓浪嶼之後,可以說緣中園的外觀是無可挑剔的,作為一座老別墅自有它別樣的風情,假山、秋千、洋房,但是房間本身就稍顯簡單了,相比較其他選擇在房間的布置上都很有創意特點。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娜娜,它那開闊的別墅建築實在太為壯觀,我連著白天、夜晚都去娜娜照相,真的是很難割舍的一份情結吧。

既然住在了復興路上,今天第一天的行程自然從海天堂構開始,可是我早上去的太早門還沒開,而且海天堂構現在已被改造的“面目全非”(Air夫婦語),還收起60元的門票,對面的黃榮遠堂更是被圍住了正在改造,只得照到一個外景已是不易,那陶立克式大圓柱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夜半歌聲》裡的場景,就是不知道是不是,隔壁的怡園也已進不去了,只能拍到它清水紅磚的外觀,往前走就是天主堂了,我心心念念的海棠窗,我對哥特式教堂有一種無法解釋的天生好感,為了進去一觀,我也刻意的推到星期天再走,兜兜轉轉就來到原來的日本領事館,門上的一排排字和它透露出的那份陰森都讓人印像深刻,而同為日式建築的博愛醫院則幾乎連門都看不見了,改為了一排商店。許家園和林氏府是挨在一起的兩個建築,林氏府已是翻修的簇然一新,而許家園則還保留著它的頹敗,相對而言也更有懷舊的味道。繼續走就看到了復興堂,紅色的小小房子掩映其間,旁邊的復興3號還是老房子的模樣,只是人去樓空,被密密麻麻的植物纏住。沿著旗山路往上就是容谷了,也就是李清泉別墅,雖然門口寫著游人勿入,它卻是我看得最仔細最真切的一棟老別墅了,那“1926”的麒麟碎花卵石,高高的小亭,一二三樓慢慢的走上去,客廳、桌椅、鋼琴、彩繪吊頂,我不知道這是舊是新,只是覺得可以近距離體會這麼純粹的,還未收門票的老別墅真是不易。曾經的海濱旅社已經不讓進了,那一面彩繪玻璃也不得見了,而原來的英國領事館,一部分被改造成管委會,另一部分則成了卡斯特旅館,延續著它懷舊的英倫風情。往上走就是繁華的龍頭路了,這裡可以說是無建築可看,但卻是幾乎所有小吃的所在地,在這裡我也找到了一個新的樂趣,就是蓋章,買了一個蓋章本一家家小店蓋下來,除了關門的和章壞了的,幾乎蓋全了,不得不說它對於摸清復雜的龍頭路是很有幫助的,我找到了張三瘋奶茶店,它的有名的帥哥服務生和只添加了杏仁葡萄干的一般口味的奶茶;還有BBC新店粉紅色的小屋,可是為什麼不讓人進去拍照呢,裡面顯得分外冷清,我只好買了一盒肉餅走人(事實證明賣風格是靠不住的,肉餅很不好吃!);趙小姐的店,很有氛圍的暗紅色布置,老照片、老台燈,甚至彌漫著上海的懷舊風,轉了一圈買了一盒鳳梨酥就走了;葉氏麻滋,小小的攤點,是延續了很久的名小吃,黑芝麻、花生、白糖,一元一個的甜美滋味;娜娜,前面已經說過了我被它shock到,旁邊的娜娜酒館裡小坐,點了著名的迷失鼓浪嶼酒及蔓越蘋果芝士,前者是蘋果綠的顏色,甘甜清冽,後者芝士味道不錯,但蘋果在哪裡?沿路品嘗金包銀與八婆婆燒仙草,不見得是最正宗的,但是同樣美味,曉風書屋、靜芬雜貨一掠而過,算是同類店中比較有特點的,當然還有那免費試吃的黃勝記,一大片肉脯真是好吃。

下午接著尋找福建路28號,寬大的回廊,精致的柱頂。海天堂構,我終於進去了,看了一會木偶戲傳統表演,還是看看那中式屋頂西式建築的中樓吧,裡面已經成了廈門萬國建築及歷史人物的圖解,那彩繪的小窗也不知道是不是改造的,兩旁的姨太太住的兩個副樓也進不去了,為了看個樓花了60元,也可謂是天價了,更悲催的最後一天我又去了一次的時候。

回去午休,下午前往皓月園,就是為了鄭成功雕像,可惜走到皇帝殿的時候已無一人幫我照相,只能一人靜靜仰望,高聳的靜默的鄭成功像,它在海的這一面默默注視著日漸變化著的廈門和鼓浪嶼,是否也會感到孤獨?黑暗中摸到大德記浴場,挺陡的一個山坳裡,終於可以在夜晚光著腳丫站在沙灘上,看浪潮一波波浸過我的腳面,這也是我與大海最親近的一次,大德記晚上非常安靜,當我往海邊走時,有幾次就差點站不住,如果我被海卷走,應該也不會被人發現吧。沿著升旗山而上,彙豐公館經理別墅白色的建築赫然眼前,伴著幽靜黑暗的復興路,結束一天的行程,感覺夜晚的鼓浪嶼是那麼寧靜卻幽深,暗暗地燈火映照著石板路,真的很適合拍恐怖片。

11月15日

今天的第一站是白宅,維多利亞風格的小樓,旁邊就是毓園,紀念林巧稚大夫的,旁邊還有一棵鄧穎超當年親手種下的樹,如今已郁郁蔥蔥,毓園本身沒什麼好看。英國領事館公館,圍起來了,沿著漳州路走,就看到了廖宅,破舊的紅磚小樓,哪還有當年的風采呢?過了面目全非的荷蘭領事館,就是氣派恢弘的海上花園酒店,傳說是賴昌星蓋的,從它的旁邊可以看到日光岩,那是我一直想把它推後的地方。而今天,我在田尾路迷失,沿著觀海路看到了有狗勿入的觀海別墅,而田尾女學堂和樂群樓卻讓我迷惑,在干部療養院發呆了一會,直到之後我又去了一次,才發現那條田尾路被整個封了起來,難怪我找不到。也罷,前面就是菽莊花園了,可嘆我一直以為菽字念“jiao”,林爾嘉不僅要觀山還要聽海,所以他修建了頑石山房、十二洞天、四十四橋、真率亭…..十二洞天是一個小小的假山迷宮,每一道洞門上都有一個屬相,我自然是在最好找的鼠面前照了相,而路過四十四橋,就可以上到鋼琴博物館,冒著被罵的風險拍下了演奏鋼琴的畫面。路遇菽莊花園時看到了著名街頭藝人代明,他已經出專輯了,還上過央視,他也成了我鏡頭裡的風景。出了菽莊花園就是港仔後浴場,這裡人聲鼎沸十分熱鬧,我卻轉上晃岩路尋找福音堂,一樁傳統的西歐小房子,兩旁若干荒棄的別墅已分不清哪個是黃家花園哪個是中德記了。四落大厝和大夫第是古老的閩式建築,在眾多的歐式建築中反而顯出稀有了,然而他們一個被改成了茶館,一個已經破敗不堪。

之後就開始了今天的吃飯之旅了,壽記的龜糕,甜甜糯糯的,上面還有一個壽字;黑貓的香腸,很奇怪很好吃的味道;潘小蓮的酸奶,芒果很好吃,以及百香食府的咖喱飯、沙茶面、炸五香,咖喱很好吃,面不怎麼樣,炸五香蘸醬很不錯。晚上去音樂廳聽了一場鋼琴演奏會,好像是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的中學生,李斯特、貝多芬、肖邦……基本上沒一首曲子是熟悉的,純粹屬於觀光性質,因為鼓浪嶼上幾乎家家都有鋼琴,所以它是個鋼琴之島,自然也少不了來聽一場音樂會了。

11月16日

今天的第一站是永春路,永春路及安海路上都有很多美麗的老別墅,加上隨處開放的三角梅,很有安靜淡雅的味道,永春路14號是以前的黑貓俱樂部,傳說也是很多影視劇取景的地方,金瓜樓與時鐘樓已都不讓人進了,只能照下金瓜樓那紅色的樓頂和時鐘樓的門頭。路遇阿榮春卷品嘗了獨特的香辣春卷,更像是烙饃卷菜。三一堂是我原本就不打算進去的,這個時候自然也是大門緊鎖,鼓浪嶼上有很多教堂,三一堂、天主堂、安獻堂、復興堂、福音堂等等,最後我也只可能去天主堂裡面看一看。林文慶故居是讓我迷茫的一個建築,沿著筆山路蜿蜒的路一直往上,只找到原來的會審公堂,是非常破舊的一片區域,而林文慶別墅究竟是上方被鎖住的別墅,還是旁邊一片荒蕪凄涼的破樓,就不得而知了。再往上,亦足山莊、觀彩樓、春草堂、許斐平故居,無一能進,我只能照下亦足山莊那白色的美麗的門樓,一路沿著寂靜無人的山路返回安海路。

接下來就要說到花時間café,我已經知道了它搬出了番婆樓,現在在一座紅色的小別墅裡面,可是當我滿懷期待的前往時,卻看到了周三例休四個字,可知今天正好是周三,一瞬間簡直是無語到極點。可以說《迷失鼓浪嶼》這本我三年前就買了的書是我來廈門的很大理由,從書中看到了那麼多廈門美麗的風情以及歷史的人文掌故,也因為有了Air夫婦的這本書,才有了這次完整的鼓浪嶼行程,它至少提供了70%的攻略內容,滿懷遺憾的我只有在第二天再次錢來了。你再也無法得見番婆樓裡面的眾多別致的裝飾,只能看看那高大的門樓,遙望裡面的一角,旁邊的西歐小築還是那柳條木的門窗,靜靜地訴說著它的孤單。楊家園一共有四座樓,其中忠權樓已經變成魚骨博物館,料定裡面肯定也是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我放棄了進去看看的念頭,干脆拐上去找到八卦樓,去看看風琴博物館吧,八卦樓四個上下左右的出入口,周圍高大的白色廊柱,裡面的那座巨大的風琴也讓人印像深刻,上到二樓,已經不能再進入回廊,只能看看那漂亮的穹頂,聽聽風琴的樂聲而已。路過那酷似白宮的小白樓和紅色的船屋,我欲尋找一個能照到彙豐公館的角度,可是即使我冒險上到了山上,也只看到了那世俗生活的背影,穿越在筆架山的山路上,我第一次有了迷路的感覺,它是那麼荒涼僻靜,索性不遠的前方終於下得山來,底下就是內厝澳路,順著門牌的指引,不遠處就是小酒館了,這本不是我今天計劃要到的地方,但因為走錯路,索性進去一座,在正午的時分點了一杯加了酒精的橙汁——特其拉日出,很是清涼沁人,是酒精度不高的雞尾酒。再往前走,路口的地方就是金蘭餅店,1元錢買了一個肉餡餅,味道應該是我吃過的肉餡餅中不錯的了。再往前找到了種德宮,是一座色彩濃艷的廟宇,之後為了避免在復雜的內厝澳路迷路,我原路返回找到原來的美國領事館,已是重重鐵門圍鎖著了。沿著福州路再次來到龍頭路,一路席卷了海蠣餅(油有點大)、北仔餅(咖喱味的陷,肉有麼?)、龍頭路的魚丸店(很Q很好吃,胡椒味的魚丸湯最好喝了),也發現了昨晚喝的馬拉桑竟然是仿冒的,話說龍頭路上有太多的馬拉桑,好笑的是昨晚的那家店號稱是龍頭路181號搬到了82號,讓我真的以為是搬家了,哪知181號還在那裡,181才是正宗的。之後每每路過馬拉桑,都會選擇喝一杯果汁,也省下昂貴的水果錢了,要知道我在島上真正吃的水果就是蓮霧,紅色的,三個一串,脆脆的酸酸的,不是很好吃,而在馬拉桑卻喝了菠蘿汁、芭樂橙汁、檸檬汁、芒果橙汁和純橙汁,今天吃下去的最後一樣東西是189號的,也就是蚵仔煎,我想如果沒有甜辣醬也是很難咽下去的,因為它本身還是有點腥氣的。

今天最不愉快的事情就是我帶了一瓶芒果橙汁回賓館,結果一個中午覺醒來,桌上竟然爬了很多只螞蟻,害怕倒不至於,就是覺得很惡心,趕緊叫人來噴殺蟲劑,隔天換了一個房間,北方的我從來未曾得見螞蟻爬上來的情況,南方的這一奇景真的讓我震驚了,可是我都把錢付了,想換賓館也不容易了,只好忍一忍,以後天天注意看著點,再也不帶吃的東西回來了,這時我又想起娜娜了,如果我當初舍得多花一些錢,是不是就不會有這麼不愉快的記憶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