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四城最浪漫的街區:
1.北京三裡屯,愛文藝愛美食愛泡吧;
2.上海田子坊,藝術弄堂好風情;
3.建設六馬路,廣州最浪漫的街道;
4.廈門鼓浪嶼,與浪漫僅一杯咖啡的距離。
吼吼,我去過2個了……
田子坊,名聲在外,“外”指國外,混跡上海好多年的人反而不知道,
使我知曉“田子坊”這個地方的,是一篇日志,
某位童鞋推薦給上海fans去玩的,結果大家一片茫然,
然後遭到鄙視,“你們是不是上海人啊?居然不知道!”
然後,我就知道了;
使我產生興致一游的,是這個名字,起的很有味道,
某畫家給舊弄堂起的雅號,是古代畫家“田子方”的諧音,用意自不言而喻,
看來,起名真是很重要。
聽說田子坊很有文藝調調,所以元旦特地跑去瞄一瞄,
吸取鼓浪嶼的教訓,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結果還有些許小驚喜。



田子坊,典型的老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由三條南北向的主弄,以及若干東西向支路穿插組成,
仍有老街居民在住,保留著上海弄堂那五味雜陳的味道。
隨著眾多創意工坊入駐, 這裡成就了老上海與新上海的融合,各種小資、各種文藝、各種小清新,
這裡很有生活氣息,逛著小店,像是挨家挨戶的串門子。
二層的連排樓房,紅磚外牆,黑門石拱。
樓下是很小資的畫室、攝影房、咖啡廳、酒吧,精致的櫥窗和時尚的裝飾。
樓上是阿婆剛剛洗好串在竹竿上晾曬的衣褲和床單,當然少不了大褲衩,而且,是紅色的。
店鋪魚龍混雜,原創設計或是地攤貨,就看你的眼光了。
當然不乏精品小店,比如氣味圖書館,老相機店等,很安靜,值得細細品味。
商品充滿個性,但是價錢很砍人。
餐廳不少,且具各國特色,老上海的情懷搭配西式的餐飲文化,洋味十足,
門前的接待都是精通幾種語言的“復讀機”,英語只是小意思。
店外擺放了好多桌椅,遇上好天氣,陽光暖暖,喝個下午茶,嘎嘎江湖,還算不錯,
只是弄堂狹小,露天位隨便就能擦到路者的衣角。
這裡又有好多酒吧,據說晚上的人氣很高,在夜燈的映襯下老弄堂別有一番情調。
狹長的弄堂裡,人很多,文藝青年,普通青年(額!不能往下說了)穿行其中。
老外很喜歡這種濃厚的滬上味道,游人中,白皮膚黃頭發的人,占了大半。
我從未見過這麼多老外一起出現在身邊。
這裡地方不大,卻容易迷路,在鼓浪嶼沒有玩成的“迷失”,現在倒是暈頭轉向了。
人們或坐或站,或走或停,或掃貨或發呆,或拍照或被拍,
來的人多了,游客也成了一道風景線。



這裡是拍照的聖地,路上走著的多是扛著“長槍大炮”的攝影愛好者,
使我的小數碼顯得那麼的單薄和業余,但並不妨礙我哢嚓哢嚓。
路遇幾個拿單反的男生對著同一個女模拍攝,轉個角,又碰到一群,然後,第三群……
老公說:“他們移動速度真快。”
我說:“這不是同一批人。”
老公說:“哦,模特都長成一個樣子,肯定是同一個化妝師。”
估計是某雜志出片,一問才知,是一些攝影愛好者報名參加比賽在拍作品。
在這窄窄的弄堂裡,在你舉起相機的同時,也可能成為別人照片中的風景。
當你逛過了外灘、南京路、城隍廟後,無處可逛時,就到這裡吧,不要錢。
有人說,喜歡它的恬靜;有人說,喜歡它的藝術感。
有人說,這裡很特色;有人說,這裡很坑爹。
那麼,你覺得呢?
PS.弄堂的“弄”,音long,你讀對了嗎?反正我是讀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