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去不可的地方,天津旅游攻略之四----清真寺,三條石,天津之眼隨筆

作者: 阿偉的足跡

導讀天津真的很美,就算是你隨便溜溜,美景就不經意的跑進你的眼中,一個周日的早上,閑來無事,很想出去轉轉,於是便領著我家公子,來到了紅橋區的清真大寺。 雖然坐落在鬧市區的居民區中,但這掩蓋不住它的莊嚴,漂亮的牌坊顯得很是醒目。 這是一座明清時期的建築,始建於明代,距今400年的歷史,清康熙時期擴建過一次。這座清真寺被譽為天津伊斯蘭教的一座瑰 ...

天津真的很美,就算是你隨便溜溜,美景就不經意的跑進你的眼中,一個周日的早上,閑來無事,很想出去轉轉,於是便領著我家公子,來到了紅橋區的清真大寺。



雖然坐落在鬧市區的居民區中,但這掩蓋不住它的莊嚴,漂亮的牌坊顯得很是醒目。



這是一座明清時期的建築,始建於明代,距今400年的歷史,清康熙時期擴建過一次。這座清真寺被譽為天津伊斯蘭教的一座瑰寶。緊閉的大門只有在盛大節日時才偶爾開啟,這使得這座建築越發顯得神秘。



天津的清真寺很多,這座清真寺是天津南大寺,正門兩側有兩個便門,上邊的文字告訴我,這兩個便門始建於民國。



清幽的小徑可直通寺內,匾額上的阿文提醒我要肅穆,這是“卻妄歸真”之地,不可妄行。



由於不是禮拜時間,所以人很少,順便說一句,這裡不是旅游景點,一般來講,只有穆斯林才可以進入,非穆斯林需要清真寺的人員允許才可進入,不可妄行。



進入大院,前廈懸掛著“明善復初”的匾額,兩旁書寫著以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同治等不同時期的題匾為藍本的楹聯,這越發顯得這座清真大寺的深厚底蘊。修行之人,明善復初,惜福惜緣,慚愧感恩,動靜之間,明心見性,方可定慧。



連廊兩側,左側題“修真”,



右側題“養德”,其實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佛教、道教、甚至是基督教。都是以勸人為善的,修真養德,不正是社會所歡迎的嗎!



對面就是穆斯林禮拜的大殿,莊嚴肅穆,氣勢恢弘,樓閣為同治年間所建,160年歷史,中間書“純一”二字,映襯康熙年間所題“清真無二”。據說這座清真寺僅清代漢字匾額就31塊,還有兩部比火柴盒還小的袖珍《古蘭經》,要知道《古蘭經》漢文版的要30多萬字呀,珍品喲,可惜沒有見到,可惜!真可惜!



出了清真寺,我跟隨者歷史的腳步慢慢踱來,便到了華北鑄鐵工業的發祥地,三條石。三條石地區水、陸便利,是天津早期商貿繁華之地。1860年前就出現了為商人服務的打鐵匠人,之後,第一家手工作坊——秦記鐵鋪在此“定居”,後來逐漸成為天津市乃至華北地區機器工業的搖籃。現在的三條石已經今非昔比,高樓林立,只有這座保留下來的舊址,還訴說著他從前的故事。



三塊大青石鋪就的馬路,使三條石由此得名。也有另外一種說法,仔細看,在每條青石中間都有一條深深地印記,據說這是當時三輪車壓出的車輪印,當時沒有汽車,運載沉重的鐵器全靠三輪車,久而久之壓出三道車輪印,故此名曰“三條石”。



這兩個機器,引起了我兒時的記憶,刨冰機刨出清涼甜爽的冰渣,“砰砰”的爆米花聲同時在我耳邊縈繞。民國初年能加工出這樣的產品,也算是高水平了。



馬燈,現在很多地方還在使用,那個年代最給力的發明。



馬燈既然是新產品,自然要有說明書嘍,泛黃的紙張告訴我,那時的工業產品也很人性化。



當時的產品就是在這樣的工廠,這樣的工人手中做出來的。



剛剛解放時的三條石大街,有這樣一句話形容當時的三條石,街區既廠區,廠區亦街景。



福聚興機器廠,是當時規模比較大的工廠。



廠院裡擺放著一架抽水泵,主人為了展示這種機器的性能,特地挖了一口井,辟出一塊菜園子,用此泵,下此井,抽此水,灌此地。性能好,您能不買嗎!主人用心良苦。



工廠一進門,便是東家談生意的地方,謂之“前櫃”。牆上高懸概不賒欠的牌牌。



這是鍛工間,高溫環境,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當時的工人很艱苦。



緊走幾步,便到了工人吃飯休息的地方,很簡陋,當時的工人,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干活,上邊是工人住的吊樓,下邊是吃飯的地方,裡間屋呢?……



原來是工頭住的地方,工頭也就是現在的車間主任,床邊是工頭的“三件寶”,座鐘告訴你現在是上班時間,沒有下班時間,鈴鐺一搖,開始上班,下班呢,遙遙無期,那根棒子,恐怕這裡的工人都受用過,過去的工頭與漢奸無樣。



“國有國法、鋪有鋪規”,這個鋪規才是真正的霸王條款。



不僅有鋪規,還有“反省十二要”,當時的工人多不容易呀。



工人工作的車間昏暗封閉,遇到三伏天,可想而知,不過這裡的設備倒是當時最先進的,天軸皮帶傳動,民國初年最先進的水平。



這台龍門床,算是當時的巨型設備。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工人們生產出了各種先進的設備,這是八頁印刷機,現在有些地方還在用。



石印機,貼花印刷之用,產於1919年。



鼓風機,要四個人才可以拉動。



渦輪式鼓風機,比上邊那個先進,兩個人可以操作,而且風力比上邊那個大四倍。



這是熔煉鐵水的高爐,應該叫小高爐,用人力倒出鐵水,真危險。



織布機,比人力織布機快50倍,天津是全國紡織工業的搖籃,這與三條石這些工人們發明的這些設備不無關系。不由得感嘆,真正的能工巧匠來自民間。



彈棉花的機器,比現在走街串巷彈棉花的設備都先進。



軋面機,產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可見當時三條石服務的領域之廣。



這種爐子只有當時的有錢人和租界的外國人才能享用。



當時的各種印章。



出廠說明書,很正規的喲。



當時三條石的廠家名氣很大,各地都在分銷他們的產品,這是來自濟南的一塊招牌。



記住這些字號吧,都是在那個艱難的日子裡生存下來的品牌,雖然它們已經被公私合營,但是,它們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值得後來的企業學習。



“郭天祥”,解放前鑄鐵行業響當當的品牌,天津農業機械廠的前身,這跨匾額的下邊那一半被他的東家拿走做棺材板了,這是舊中國企業主一般的做法,不用大驚小怪。



踏上這三條大青石,就等於踏上了這歷史前進的車輪,中國的近代工業隨著三條石的崛起,開始了一個新的局面。



出了福聚興,沿著現在的三條石大街往前走兩分鐘,便來到了天津的新地標---“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世界上唯一建在橋上的摩天輪。高120米,可同時供500人觀光。到達最高處時,周邊景色一覽無余,名副其實的“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從睜開那天起,就見證著天津這座美麗的城市不斷的變遷,它是這座城市的守望者,更是見證者,這座城市美麗的蛻變,涅槃式的重生,都收在它的眼中。



一覽眾山小,天津之眼看到的不僅是天津的美景,還有美好的未來。



靜靜的子牙河,靜靜的流淌,靜靜的看著兩岸時代的變遷。



孤獨的垂釣者,不為魚兒上鉤,只為享受那一份安寧。



從明清的清真大寺,到民國的三條石,再到21世紀的天津之眼,隨著歷史的腳步一路走來,就像這流淌的子牙河,就像這天津之眼,心懷過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天津……一定會更美。

其實,不必遠足,你就能感受到身邊的美麗,天津旅游攻略之五,待續中…………


精選遊記: 天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