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東柵紀游

作者: tjm1966

導讀知道浙江桐鄉的烏鎮已是許多年前的事了,不僅是因為那裡是江南水鄉古鎮,也是因為烏鎮也是文學家茅盾的故鄉。曾想慕名前往,但一直未能成行。2012年3月11日上午,我有機會乘車前往,遂填補了空白。 車抵烏鎮東柵景區外停車場已近十時。步入景區,一條東西向的河流橫亙在面前,這條名為東市河的小河對岸是連綿一片粉牆黛瓦建築群,就是烏鎮東柵景區。沿河東行, ...

知道浙江桐鄉的烏鎮已是許多年前的事了,不僅是因為那裡是江南水鄉古鎮,也是因為烏鎮也是文學家茅盾的故鄉。曾想慕名前往,但一直未能成行。2012年3月11日上午,我有機會乘車前往,遂填補了空白。

車抵烏鎮東柵景區外停車場已近十時。步入景區,一條東西向的河流橫亙在面前,這條名為東市河的小河對岸是連綿一片粉牆黛瓦建築群,就是烏鎮東柵景區。沿河東行,走過一座名為逢源雙橋的廊橋。此橋實為一橋,橋面上間隔成左右兩條通道,遂為雙橋。

過橋到達對岸,西行就是一條青石板老街,此街便是烏鎮的東大街,也是東柵的主體景區。街門口有一座簡樸的門坊,門額上有“朝宗門”字樣。未行幾步,右側便見一家名為“香山堂”的中藥鋪,應是當年烏鎮的一家藥號,而今僅作為景點存在了。從逢源雙橋到香山堂藥鋪前,東市河在此形成一處名為財神灣的河灣,不知過去附近有無財神廟之類的建築。

沿街前行,街道兩側是店鋪和民居,多為木板作牆的二層黛瓦飛檐建築。正值周末,加上是連日陰雨後的第一個晴日,游人很多,可謂摩肩接踵。進入東大街210號的江南百床館,此處原名趙家廳,現為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木雕古床的博物館。其中被稱為“鎮館之床”的清代拔步千工床,用料為黃楊木,前後共有三疊,如同屋宇,據說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

百床館旁一處宅第內,中堂懸“惇德堂”匾額,為烏鎮金氏宅第,現為展示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風貌的江南民俗館。可惜館內蠟像制作有些粗陋,質地不夠細膩逼真,可看性不足。

離此前行不遠,拐入一小巷,巷深處是一家名為高公生糟坊的酒坊。相傳舊時烏鎮釀酒業十分發達,明時有釀酒作坊20余家,尤以高公生、順興、永盛三家最為著名,現僅存高公生糟坊,所釀的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的三白酒。所謂三白酒,《烏青鎮志》上說:“以白米、白面、白水成之,故有是名”。此酒為烏鎮特產,以往烏鎮農村過春節,就用它來招待客人。據傳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慶典時,浙江巡撫高仲越選中烏鎮高公生糟坊的三白酒為貢品。步入這座始建於明朝初年的糟坊,但見其前店後坊格局,設施有些簡陋古樸,幾名店員正在熱氣騰騰的酒作坊蒸籠前忙碌。這種采用傳統工藝經手工釀制而成的三白酒,醇厚清純、香甜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飲用。店堂內有可供游客免費品嘗的酒,同行人嘗後都說不錯,我不飲白酒,也就無意領略其風味。

酒坊西側是宏源泰染坊,此坊始創於宋元年間。烏鎮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一,宏源泰染坊應是烏鎮藍印花布的重要制作基地和集散中心。染坊院內的曬杆上高高晾曬著藍印花布,秀氣典雅的藍白二色,體現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間、民族特色。染坊一處院牆上爬滿了枯萎的藤蔓,給斑駁的院牆平添了幾分滄桑和古意。待當春夏之際,藤蔓泛青,古牆新綠,該是怎樣一番生機勃勃的景像。

沿街繼續前行,見臨街一處木樓門楣上懸“晴耕雨讀”的匾額,電視劇《似水年華》中的古鎮文化館即取景此處。大門緊閉,不能入內。不過如果有機會,在這樣一處老房子內,午後臨窗讀書,窗外雲卷雲舒,樹影搖曳,光影透過鏤花的窗欞映照在室內的木質桌椅和案幾上的線裝書籍之上,倒是一番淡雅悠遠之景。

沿街再行,走過一座不大的古石拱橋,不遠處便是江南木雕陳列館。此處原是烏鎮徐氏宅第,又名百花廳,門楣窗欞上的木雕精美,人物、飛禽、走獸,通過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等表現手法表現得出神入化。正室偏屋內陳列了不少具有江南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的古代木雕精品構件,其中迎門放置的一道郭子儀祝壽騎門雕花大梁,長四米,用整塊樟木精雕而成,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據說曾有客商出資數十萬而欲購而不得,可堪鎮館之寶。離此不遠,便是余榴樑錢幣館。余氏為錢幣收藏大家,烏鎮人氏,據說其數十年苦心集藏了涉及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26000余種歷代錢幣,當然,不大的青瓦小屋內陳列的應該只是其中一部分。

過余榴樑錢幣館,前行便是立志書院。此院建於清同治四年,大門兩旁的柱聯“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可以說是對“立志”院名的注解,現在這裡成了茅盾紀念館。書院西側緊臨茅盾故居,自1896年7月4日誕生至1910年春離鄉求學,茅盾在此生活了十三個春秋,1988年1月茅盾故居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不大,為常見的江南民居風格。1934年茅盾回鄉曾對故居略加修繕,親自設計翻修了書齋,狹小的庭院內還手植了天竹、棕櫚等植物。

出茅盾故居,西側隔興華路便是位於烏鎮中市的修真觀。此觀初建於北宋鹹平元年(公元998年),與蘇州玄妙觀、濮院翔雲觀並稱江南三大道觀,因行程倉促,我未入觀游覽。觀前臨河有一座古戲台,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莊重中透著秀逸,為修真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戲台為兩層樓台,底層用磚石圍砌,上層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妝室,雕花矮窗,寬敞明亮;前部是戲台,正對觀前廣場。戲台正中上方懸“以古為鑒”匾額,兩邊台柱對聯為“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舊時烏鎮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岳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都要在戲台演酬神戲。現在作為旅游景區表演項目,古戲台每天都演出桐鄉花鼓戲,我在那裡看到一名老旦在表演。

轉瞬之際時已中午,到了告別烏鎮的時刻。走上古戲台東側的興華橋回望,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水鄉古鎮景色盡入眼簾。東市河上幾條烏棚小船正在招攬游客,水流潺潺,如果時間充裕,我會坐上小船在烏鎮市河裡泛舟,細看一番河埠橋影邊的水鄉集鎮景色,或是倚坐在臨河廊下的美人靠上,感受一份水鄉生活的寧靜安逸。還應該再到烏鎮的西柵去看看,據說那裡的水鄉風光要更勝於東柵。

走過興華橋,沿興華路南行十余步,便是一座有“烏青毓秀”的匾額的牌坊,牌坊外就是古鎮外的景像了。據說烏鎮原以一條南北向的市河車溪為界,河西為烏鎮,屬湖州府烏程縣;河東為青鎮,屬嘉興府桐鄉縣。解放後,市河以西的烏鎮劃歸桐鄉縣,兩鎮合一統稱烏鎮。如此看來,我到的東柵是原先的青鎮,那麼我還未去的西柵才是真正的烏鎮了。即或如此,東柵的烏鎮就已經向行色匆匆的我展現出了江南水鄉集鎮那份水墨畫般的韻味,他日有暇,我似乎應該再往烏鎮,去細細尋覓和徜徉那份美麗。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