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民居一、中國古民居的研究價值
1,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語:西歐建築的空間設置手法師從日本,日本建築的空間設置手法師從中國。
提起中國古建築,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型制嚴謹、空間沿著中軸線起伏跌宕的紫禁城;或者那些華嚴而立的佛堂道觀、宗廟祠堂。
但我認為貝聿銘所言的這個空間設置手法卻主要存在於中國古民居之中。那些數千年通過人類智慧和自然選擇共同結晶而成的古民居,幾乎可以解釋建築意義上的一切。
幾千年前老子都已經為人們闡述出來了:一個建築被使用的不是圍合體,而是圍合體之中空的部分——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言的空間。老子的那段原文被美國著名的建築大師、現代建築的奠基人之一的賴特懸掛在自己的設計室之中。一個由學院派教育定型生產出來的建築師看到一只手的時候,他看到的不會是五根手爪子,而是五根手爪子之間的四個空間。
中國古民居的空間構置手法異常豐富、異常精彩、也異常高明;並且幾乎所有的“豐富”、“精彩”與“高明”都自然地存在著:因勢利導、不漏痕跡、順理成章、巧奪天工。這種空間是現代建築空間構置手法的基石之一,對於現代建築的空間生成與發展有著支撐性的指導淵源。
2,
中國當代幾乎所有的創意型建築師們正在向時髦的KPF、SOM等設計事務所模仿和學習現代建築的設計方法,事實上KPF建築設計手法的淵源是歐洲的傳統“民居”,比如歐洲的巴洛克建築,三段式建築等。另一個滑稽的現像是:在我們拼命學習時髦現代手法來設計中國的新建築時,登陸中國的境外設計事務所正在謀求一種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建築設計手法。我們向國外建築手法致敬的時候,國外的建築師正在向中國的傳統文化致敬。等他們把“向中國的傳統文化致敬”這個工作做好之後,我們再跟在他們屁股後面折回到我們早應該開始的起點重新追趕奔跑。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可悲的現像。
近現代高速膨脹的城市居住人群要求建築必須向高度、跨度、大尺度等很多方面大踏步發展,這就必須使用新型建材和新型結構體系: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鋼管混凝土、鋼結構、膜結構、懸索結構、殼體結構等等。而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的古建築系統是木構體系,很難達到新建築對高度、跨度、大尺度等方面的要求。
誠然木構已經漸漸走入弱勢體系,但木構下的各種精彩空間形式依舊可以栩栩如生地在新建築中存在,木構建築中的建築比例推敲、尺度關系依舊可以指導新建築的形像構成。而空間內涵和形像氣質就是一個建築的魂。
3,
不同地域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氣候物產,不同人群的各自信仰、生活習慣、交流學習等情況,決定了各自不同特色的民居形式。也就是說,豐富多彩的民居形式自然對應著各自不同的外部環境及內部需要。
古代經濟較發達區域的大部分中國古民居都是講究一定的風水的。拋開被誇大成迷信的那部分不談,建築(比如單體的民居)以及建築規劃(比如一個村落)的風水觀翻譯成現代的文字就是:如何合理地利用當下用地的水資源、空氣資源、陽光資源;如何讓居住人群盡可能舒適地使用建築。
而中國的大多數新建築對於自身的外部環境都不算足夠尊重,有的甚至粗暴地破壞和踐踏了外部的文脈環境。至於內部功能需要以及空間構成,民居的解決方法樸素而高明,遠非很多現代建築的華而不實所能比擬的。
在中國,不少新建築都叫嚷著要變成地標;於是,你的建築高度是100米,我就150米;你用的是高級石材外立面,我就用高級鋼節點外立面;你的設計手法時髦而復雜,我就比你的更加時髦也更加復雜。建築設計變成了一種賭氣式的爭強好勝,樸素和理性被拋棄到九霄雲外。
研習民居,不僅僅是學會空間設置手法,學會尊重建築外環境,學會樸素地解決建築內部的功能需要;還有一點就是可以把當下躁動的建築設計思潮理性化、安靜化,直至淨化。
4,
民居是中國傳統文化厚重的濃墨之一,同很多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窘境一樣:不被重視,慢慢地走向湮滅。
中國在近現代的文明明顯落後了,如果再把古代輝煌燦爛的文明積累無知地遺棄掉,那麼整個民族的內核就會慢慢飄輕起來,我們中國人也會慢慢地變得蒼白。
可怕的是,現狀建築界無論是建設方還是設計方,幾乎都絲毫不會想到我們所擁有的巨大而豐厚的民居資源。他們慣常性地用西方時髦的設計手法給建築做出一道化妝性的皮,然後面對建築內部空間卻一籌莫展,不見高明之處。
建築師們也只在空洞的設計說明中寫上諸如“以人為本”的字眼,而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的建築實例,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樸質地素面朝天了幾千年,且正在被做不到“以人為本”的人們的遺忘。
5,
古代中國的建築師是不被重視的匠人,因此很多知名中國古建築的設計師的名字都不曾名垂青史地為人所知。除了專做皇室建築的北京“樣式雷”,因為被清政府封了官爵被人記住以外,大量的設計師甚至設計大師都籍藉無名。
如今時代變了:大了說,建築師可以四海揚名;小了說,在北京第一批擁有私家車的人群中,建築師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如今北京一年開復工的總建築面積,相當於整個歐洲一年開復工的總量;建築師們有大量的實踐工作可做。建築師們只要努力再加上點運氣,名和利都擺出一副唾手可得的架勢來。
是不是也應該想想建築師所肩負的義務呢?
我眼中唯一配得上“建築大師”字眼的中國建築師就只有梁思成,即使是在戰爭年代,梁先生也沒有停止過對於中國古民居以及中國古建築文化的記載和挽救工作;他從陪都重慶出發遠赴敦煌考察之際,甚至還要穿越淪陷區。他用了九年時間踏訪和收集古建築資料,足跡遍布中國196個偏僻縣市。
建國後,為了給北京的建築設計確定一個正確的大方向,他被劃派;他被彭真市長批評。
現在所謂的建築大師們太功利了,他們或許自認為非常學術,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垃圾建築。但僅僅設計了幾棟非垃圾建築是不能被稱作大師的,大師還必須是一個對建築有巨大貢獻的人。
幾個垃圾建築就可以毀掉一條著名街道曾經的風景和味道。
幾代建築師對於民居的遺忘就可以讓民居從中國的建築界徹底消失。
二、中國民居的寬廣外延
1,
上古時期的木構榫鉚,漸漸發展為獨具特色的中國木構建築體系,與歐洲(古希腊、古埃及、古羅馬等)的石構建築體系各擅勝場。
中國用木構體系建造了大量的精美建築:宮殿、廟壇、塔剎、民居。
2,
中國木構建築體系對於周邊國家建築形式的貢獻與影響巨大:包括日本、朝鮮、柬埔寨、越南、泰國等的古建築都曾經深深汲取過中國木構建築的營養。
3,
中國古民居的體系和具體樣式非常多。北至內蒙古的帳篷、西至喀什的生土建築、南至西雙版納的干闌式民居、東至江浙的水鄉、園林等等,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民居形式,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了。
(我哪裡說的清楚,這裡面隨便一個體系拿出來都應該是一本厚厚的書。)
4,
中國古民居的很多構件稱呼非常文學。比如欄杆被稱作“美人靠”。
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例,一棟標准老宅的外立面上不同構件的稱呼有:吻獸、鬥拱、卷殺、瓦當、滴水、搏風、樨頭、雀替、彩畫、額匾、門簪、門釘、欞格……
三、中國古民居的存在特點
1.占主導地位的是木構民居形式:中國民居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木構建築體系,比如“鬥拱”這一木構件,將結構和裝飾完美地結合起來,這一點對比今天泛濫的“室內裝修室外化”的設計手法尤其具備可學習性。
2.與自然界的物種發展一樣,民居也體現了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
降雨豐富地區的坡頂、降雨缺乏地區的平頂。在江南,陡峭的坡頂被藝術化為誇張的飛檐和風火山牆。
南方悶熱地區的干闌式。西雙版納干闌式民居通風非常好,首層架空既可以避免首層地板的潮濕,又可以防蟲蛇。
西藏高寒地區的厚牆、小門小窗。這明顯是為了增強建築的整體保溫。
福建的土樓。福建一代注重家族概念,因此同宗同親的人們就可以以家族的形式混居一樓,對外還可以防暴防盜。
陝西的半坡屋。半坡房裡低外高,圍合在一起即可以防盜,又可以保證難得的雨水流入內院,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陝西受地域資源貧瘠的影響經濟並不發達,普通居民難以多建房屋,把一間屋子居中分開成兩片,也便於以後的分家。
內蒙的帳篷、新疆的氈房——易取的建材是牛羊皮毛,又便於游牧民族的遷徙和移動。
喀什的夯土房——缺少木頭和石頭,就只好用砂土作為主要建材了。
麗江的山地民居、大理的白族民居——易取的建材是石頭。
陝北的窯洞。首先是經濟落後,打窯洞營造房屋省錢省料;黃土高坡的粘土開洞後不會坍塌,保證了可居住性。窯洞冬暖夏涼。
湘西的吊腳樓——易取的建材是木材、竹子等等。
3.多民族的互相交流學習:比如唐宋時期的宮殿偏於素色,向少數民族的金朝學習之後,宮殿改為今天人們所見的金碧輝煌;包括生活習慣,中原的跪坐改為立座也是向少數民族學習的結果。北京的白塔寺白塔,是尼泊爾建築大師的作品;而作為喇嘛廟的雍和宮,又明顯有漢族宮殿的特色。白族民居的三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形式同徽派民居又非常相似等。
4,主導民居體系形成了完整的營造型制。北京傳統的四合院、安徽歙黟的徽派民居(18個天井、36個門、108個窗子)、山西平遙的日升昌票號、喬家大院;山西丁村的晉派民居;雲南喜洲的白族民居(三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都已經各自形成了成熟的營造體系。很多空間都做的非常高明。
四、中國古民居的一些“抗震規範”
1,收分。
處於地震多發地帶的天安門;藏族民居、寺廟;麗江的山地民居等都有自下而上的向上收分,整個建築像一個梯形台,這樣的建築形式有利於抗震。當然天安門的收分還有一個視覺設計的成分,讓天安門看上去比實際效果顯得更為高大。
2,“牆倒屋不塌”。
中國獨特的榫鉚結構使得地上建築同地基並非死死鉚和。當遭遇地震力的時候,與地基柔度粘合的地面建築就會隨地震力擺動,猶如太極般順勢消化地震力——如同今天的鋼結構。另外作為維護作用的牆體與作為支撐結構的木構架分建,遭遇地震的時候牆體倒塌,木構架玩太極,可以做到“牆倒屋不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居住人群的安全。
3,“好牆如豆腐”。
雲南大理、喜洲民居的牆體手拍即顫,如同一塊巨大的豆腐。這也是對於地震力“因之、順之”的道理,並不像今天的混凝土那樣和地震力頑強對抗。一塊死死的牆體看似牢固,但是面對地震力的時候微不足道,不如有柔度的牆體那樣可以有效消化地震力。
五、豐富多彩的古民居
1,山西晉派民居。大同華嚴寺、丁村古民居聚居區、平遙古城、喬家大院。
2,安徽徽派民居。歙縣(鬥山街、棠樾)、黟縣(西遞、宏村)。
3,雲南民居。大理、喜洲白族民居、麗江納西族山地民居、版納景頗族干闌式民居、拉祜族民居、德昂族民居、耿馬佤族民居。
4,湖南民居。湘西吊腳樓:德夯、鳳凰。
5,新疆民居。喀什夯土民居、布爾津禾木圖瓦人木板房、塔什庫爾干哈薩克人氈房、吐魯番高昌故城、尉犁羅布人村等。
6,內蒙民居。賽汗塔拉土坯房、錫林郭勒蒙古族帳篷。
7,西藏民居。拉薩喇嘛廟及宮殿、江孜老城、山南桑耶寺、阿裡扎達古格遺址及托林寺、阿裡帕羊土石房、薩迦花教薩迦寺。
8,康巴民居。康定新都橋、塔公草原塔公寺、稻城及亞丁。
9,四川民居。重慶吊腳樓、重慶磁器口老街、青城山樹皮房、松潘民居、合江等沿江小鎮、鬼城酆都。
10,江南民居。皤灘民居、紹興水鄉、周莊水鄉、烏鎮民居、江蘇同裡、蘇州園林。
11,甘肅民居。敦煌、嘉峪關等。
12,江西民居。婺遠民居等。
13,貴州民居。從江、隆裡等。
14,青海民居。沱沱河、塔爾寺等。
15,西北民居。陝北窯洞、陝西半坡房、韓城民居聚居區等。
16,北京民居。二環內四合院、什剎海四合院等。
17,上海民居。上海弄堂。
非一郎 2003,03,25
另:
喜歡游走並對民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和補充上面所說的民居聚居地。
我自己僅掃描了376張民居資料,包括照片和速寫。但還是缺不少東西,比如福建的土樓、上海的裡弄、韓城民居、婺遠民居以及其它地方的民居資料。在這裡誠懇征集各位驢友關於民居的一些資料照片,能給我的這個東西補充血液,盡可能地完善化。作為交換我也願意將我最終的這份光盤資料反寄給提供資料的朋友。
郵箱:fyl_fly@***
圖片尺寸:300K以上,長邊像素不小於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