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行走———觸摸印度的50個片段(三十五)

作者: 古漢0088

導讀第三十五,共產主義大食堂 在阿姆利則金廟的人海中游走,每一個遠方的來客都能感受到錫克人開放包容的博大情懷。和其他地方其他教門廟宇的高度封閉、自我設防相比,這裡的氛圍就是敞開胸懷,四海之內皆兄弟。你或許聽不懂這裡法師信眾們抑揚頓挫的唱詩誦經,但是你可以在與錫克人接觸中讀懂他們的信仰與情操。 占地達10公頃的金廟猶如巨大的城市廣場,每天要 ...

第三十五,共產主義大食堂

在阿姆利則金廟的人海中游走,每一個遠方的來客都能感受到錫克人開放包容的博大情懷。和其他地方其他教門廟宇的高度封閉、自我設防相比,這裡的氛圍就是敞開胸懷,四海之內皆兄弟。你或許聽不懂這裡法師信眾們抑揚頓挫的唱詩誦經,但是你可以在與錫克人接觸中讀懂他們的信仰與情操。

占地達10公頃的金廟猶如巨大的城市廣場,每天要吞吐3萬多人。金廟不僅為香客和游人免費提供膳食,還免費提供住宿。許多中國窮游客的攻略都告訴你,去金廟不去免費食堂吃一頓飯,等於白去一趟。這個免費食堂24小時供應食物,每15分鐘開飯一次,在這裡吃飯的人不分國籍、種族、宗教,做飯的人全部是義工。

沿著人工湖邊的道路走進一座側門,在左手邊一棟樓房前面,可以看到一道綠色涼棚通向大樓門口。涼棚上面用兩種文字記載著錫克教祖師質樸的古訓----

主就是一個農夫,他是一個自食自立的農夫,他在地裡種植玉米。他把玉米煮熟,放在盤子裡吃。他用水和牙簽清潔牙齒。

涼棚下面的樓道裡擺放著一車車不鏽鋼餐具,它們清洗的非常干淨。學著前面人群的樣子,我們拿起一套餐具,走上了二樓。上面是寬敞明亮的飯廳,擦洗的得能照出人影的大理石地面上,鋪著一排排條形地毯。長長的人流依次盤腿坐在地毯上,把盤子放在面前。不一會兒,整個大廳坐滿了人,有四、五十排。雖然人多,但沒有嘈雜聲,大家都安靜地等待。不一會,拎著鐵桶的義工走過來為你打豆湯,端著竹筐的義工過來為你發面餅,接力式分發食物,井然有序。分發食物的義工們來回走動,看到誰盤子裡食品不多了,就俯下身子輕聲問還需要什麼,如果有人需要,他們馬上就熱情地把食品添加到盤子裡。

吃過午飯,端著盤子下樓。在一樓外面的出口處涼棚,我們看到多達上百人的義工刷碗大軍。在長長的不鏽鋼排水槽旁,不分種族、不分年齡、不分身份地位但是還是區分男女的人們,面對面隔著水槽排隊站立,雙手不停地在洗刷著餐具。他們的熱情虔誠與投入,也許只有當年的前蘇聯共產主義星期六義務勞動的場面可以相比,可惜我們無緣證實其真偽程度。

據說,許多義工把這裡的勞作成為一種修行。一般工作一周到一個月,有的甚至達到半年以上。許多貧苦的香客,沒有錢資助金廟,就毫不吝惜自己的體力,在此煮飯刷碗。

走進金廟,錫克教宣揚的平等互助理念,不用讀經,吃一頓飯,就一目了然。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錫克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這樣一個耗資巨大、運轉十分復雜的共產主義大食堂得以長期存續,不能不說是了不起的成就。筆者不由想起已經成為鬧劇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它的失敗,除了嚴重違背經濟規律和人的思想道德發展水平以外,我們這個民族長期缺失基本宗教信仰,沒有起碼的人際關愛是否也是原因之一呢?

套用一句老話,錫克人做得到,為什麼中國人做不到?


精選遊記: 阿姆利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