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
畢竟,我們不得不認同這樣一種觀點,人生的滋味兒-無非酸甜苦辣,無非風霜雨雪,無非吃喝拉撒,無非飲食男女,無非功名利祿,無非悲歡離合,無非生老病死。
題記二
厭世,完全沒有必要,畢竟世界多麼美好;
貪生,絕對沒有理由,誰人能夠萬壽無疆?
------------------------------------
家中客廳,懸掛著以上兩幅大照片。抬頭不見低頭見哦。
那是17年前的國慶節(1995年10月2日)拍攝於在揚州瘦西湖。
一幅是全家三口在熙春台前的合影,另一幅是與夫人在二十四橋畔的合影。

登熙春台【6月20日黎明時分】
圖二:1995年10月2日與夫人在二十四橋畔合影

光陰似飛,轉瞬之間,17年過去哉!
熙春台還是那個熙春台,二十四橋還是那個二十四橋,物是人非矣。當年的黑發,如今已經霜染,當年女兒初入社會,如今已是小毛部長。
2008年,2010年和2012年三次到揚州,三次重游瘦西湖,三次重登熙春台,重上二十四橋。除了對時間的流逝之迅捷發出一聲輕嘆,心中並無失落感,在回眸中,品味人生;在感慨中,慶幸今朝!
最近三次上熙春台,總能看見三位揚州美女彈古箏,總能聽到江南名曲“茉莉花”。
此次上熙春台,仍見三位美女彈指古箏,原以為仍看見到2008年和2010年見到那三位“故人”,可惜,換了三位新人。
假如,今日再見2008年的三位女孩,轉瞬四年逝去,她們......?

2010年登熙春台,見到演奏古箏的三女孩還是2008年的那三位。
--哎,女孩的青春易逝哦。
回到家中,夫人將時隔兩年的照片對比,發出如此一聲輕嘆!
--哎,人生易老天難老。
回到家中,將今日我在熙春台和二十四橋拍攝的照片與掛著牆上的照片對比,全家發出如此一聲輕嘆!
青春洋溢昨日事,今日已是霜染鬢!
世上,多少老者在慨嘆“來日無多”中心生哀意;多少老者在回首往昔中心生憾意。
此非鄙人之心態!勞苦一生,及時卸磨,享受不薄的養老金,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寫自己想寫的文章,拍自己想拍的照片,做自己想做的菜......。在家,與家人共享“宅味”之樂;在外,沉湎於綠水青山之中。
現在,最慶幸的竟然是無任何工作壓力!
現在,沒有一個電話可以命我何時、何地、到何處開一個會,會很長、很拖沓,跟我搭界的只有兩三句話而已,那種苦楚,那種浪費生命的苦楚,那種為五鬥米折腰的苦楚,煙消雲散哉。
來日無多,此乃鐵的事實,上蒼公平,世人誰能活一天多一天呀?只能活一天少一天呀!
慶幸的是,曾經的工作,曾經的重負,到了幾乎把我壓垮的地步。
幾乎壓垮幸未垮!卸磨以來,調養、健身、鍛煉、旅游、寫作......,讓我重獲健康。
目前,吃得下,睡得著,走得動--三“得”也。
當然,此三“得”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但是,善待自我,擺正心態,積極健身,綠色生活,開心生活,健康快樂,晚境之享受也。
當離開這世界的時候,感嘆一聲:吃過苦,奮鬥過,享過福。此生足矣。
雖然,如此人生,讓我重走一遍,並不願意。另一位教授朋友也不願意。
畢竟,我們不得不認同這樣一種觀點,人生的滋味兒-無非酸甜苦辣,無非風霜雨雪,無非飲食男女,無非功名利祿,無非悲歡離合,無非陰晴圓缺。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人生自古誰無死?
--死去原知萬事空!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些名句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
厭世,完全沒有必要,世界多麼美好;
貪生,絕對沒有理由,誰人能夠萬壽無疆?
太多、太多的偶然、巧合與幸運,構成了我的一生。說真的,在這麼多的偶然、巧合和幸運構成的人生長鏈,萬一缺失了哪一節,人生就完全可能改寫。--我擔心,我懼怕!
太多、太多的厄運、苦難、死裡逃生,構成了我的一生。說真的,假如這麼多的厄運、苦難和死裡逃生構成的人生,萬一套在哪一節,我的人生就完全可能改寫。--我擔心,我懼怕!
熙春台是二十四橋景區的主體建築。它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的轉折處。這裡也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詞出自老子的“眾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來人往摩肩接踵的繁華場面。郁達夫曾評論說:二十四橋的明月是中國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傳當年揚州鹽商曾在這裡為乾隆皇帝祝壽,所以這一景又被稱為”春台祝壽”。
熙春台一帶的建築風格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的建築都選用了綠色的琉璃瓦朱棟、白玉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
“熙春台”相傳是揚州鹽商為清代皇帝祝壽的地方。為給皇帝祝壽,花費萬金建。築如此金碧輝煌的樓台,可見當年揚州鹽商的富有。然而,它的宏偉的氣勢、精巧的結構,卻又顯示了揚州園林無窮的魅力。

--熙春台和二十四橋,是瘦西湖仙氣彌漫之地,也是整個揚州的仙氣彌漫之地。
--哪裡能尋到一座橋,有如此故事?清代的皇帝一個接一個乘船過二十四橋。
--哪裡能尋到一座橋有如此氣派?讓杜牧留下一首不朽的詩,且讓毛澤東手術一遍,絕代的詩歌,絕代的草書,現在存在於一塊漢白玉的石碑上,現在立於熙春台外,二十四橋畔。
--京城之外,哪裡能尋到一座樓台,有如此來歷,為當年的慈禧祝壽?
我對友人如是說。



熙春台下十字閣有如此楹聯:
莫放春秋佳日過
我從山水窟中來

宋·蘇東坡《將之湖州戲贈莘老》詩雲:“余杭自是山水窟,側聞吳興更清艷。”詩中,山水窟指杭州西湖,此聯,山水窟借指揚州瘦西湖。
禪語雲:度一切苦厄。
此聯雲:莫放春秋佳日過!
兩者結合,不就是我們應持的人生態度嗎?
2012年6月8日,我與友人在瘦西湖“滯留”一日,在熙春台上待了大半日,時不時“下台”,上二十四橋,入“觀芍亭”,遠望熙春台,近看二十四橋,我發呆,久久地發呆。想到了以上的事兒,寫下了以上的文字。
------------------------
多余的話
剛剛回滬,即有消息傳來。
2012年6月11日(在我們離開三日之後)的凌晨3時許,在熙春台拍攝電視的劇組,居然動用了重達58噸吊車,此吊車居然會發生側翻,吊車48米長的吊臂砸在瘦西湖熙春台的屋頂上,三個飛檐損壞嚴重,屋頂瓦片多處受損。
以下是被砸壞的熙春台的照片,令人不忍卒睹喲。


【2012年6月22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