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安之碑林一。進了碑林,向右走,有一口很有名的鐘,景雲鐘。據說春節時報時的鐘聲就是由他發出的。
鑄造於唐代rui宗景雲三年,李旦所書,上有若干個“之”字,寫法均不相同,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原先是放在西安鐘樓的。可是在鐘樓搬遷後,這口有靈性的鐘就再也敲不響了。只好移到此處。
《石台孝經》,唐代李隆基作序,書寫並注釋。書用的是隸體,而注釋用的是楷書。反映了唐代推崇以孝治國的事實。內容大致為曾參和孔子的問答。這塊石碑是碑林最早的展品。
一個口吐白花花的沫沫的導游哥哥說了上述內容後,手執小旗一揮。“大家看~~~~~~~~~~~~”卻再也沒了下文,只見他費力的崢大了眼睛,在碑文上苦苦尋覓,等的一干人等都替他急了。“哦 ”終於找到了這顆救命稻草,原來只不過是“民”字少寫了一捺而已,老生常談的避諱罷了。
碑林一共有七個展廳,第一個是十三經。古代為了避免手抄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訛誤,特別將十三經的內容刻在了石頭上,立在國子監內。如果有哪個讀書人對自己手中的書有疑問,就可以到石碑前仔細校對並改正過來,一切都已石碑上的文字為准。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的大的石質書庫。
站在第一展廳陰涼的石碑前,密密麻麻的文字隔著現代的玻璃依然帶著古舊的氣息撲面而來,多少物質和情感隨著歲月流逝,而這些石刻的文字依然故我,一如當初的峻峭挺拔。
用手指去觸摸那首“關關ju鳩”,也許這是為數不多的能被游人駐足觀看的“富有參與性”的文字,這首詩的文字周圍明顯要比其他的顏色深一些,有些都隱約有些發亮了,而更多的文字浩浩蕩蕩的三十經依然沉默著,多少游人從他們面前輕易的掠過,導游也無法從他們身上找到游客們樂於聽的野史趣聞,他們板著面孔作了上千年的師長,終於死在了石頭上。
第二個展廳是唐代之前的碑刻。最有名的就是那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也就是在這塊碑前,我蹭到了有史以來蹭到的最好的導游。導游哥哥長的又高又帥,語音標准,思維清楚,最重要的是我感覺他很敬業,能夠根據聽眾的反映隨時調整話題 ,重視聽眾的存在和參與。於是我就亦步亦趨的跟著他跑在他帶的團的最前面一路蹭到了最後,當然這是後話。}
導游哥哥說。此碑為四大名碑之一。大秦,是唐對於東羅馬的稱呼 。景教屬於基督教的一支。這塊碑記敘了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它的珍貴之處還在於上面有敘利亞文字,{有些是再傳弟子的名字}。而敘利亞文字是久已失傳了的。竟在唐代之前的石碑上找到他們的芳蹤,也實是不易。
據說西方人曾多次密謀以各種手段盜走這塊石碑,終於未能成功。後來只得花來三千兩白銀,制得兩通贗品。現一在日本,一在美國。
三廳的碑有懷素手書的《千字文》。碑文上的“海“騰”兩字被撫摸的油光彩奪目,據說毛澤東的手書兩字和此處極為相像。毛曾說過自己書法上的老師和自己是同鄉,指的就是懷素。
書法上有一種說法叫“顏筋柳骨”,指的是顏柳兩位書法名家的風格上的差異 。柳實際上是顏的徒弟。有兩通石碑並列放在了一起。導游哥哥笑著問大家“最喜歡哪一塊碑~~?”一通為“顏氏家廟碑”,一通為“多寶塔碑”均為赫赫有名的書法傑作,但是相比之下,愚笨如我等裝模作樣的看了一會,紛紛說是“多”寫的好看一些。
而實際上,顏初學褚遂良,44歲書寫多碑,字體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無一不體現了顏的年輕氣盛,血氣方剛,。而隨著年歲漸老,思想和書法藝術的日臻成熟以至完美,顏在72歲之年寫出了“顏氏~”,該體圓潤舒張,極致盛唐風範 ,被公認為“顏體”代表作。
經導游哥哥的指點,我們在密密麻麻的碑文上找到了一行字“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果真是家門顯赫,出身不俗。
還有一塊碑,是“草聖”張旭的真跡。果然筆走龍蛇,汪洋恣肆,令人嘆為觀止。雖然有導游哥哥的如果有人能把這些字讀正確了,晚上他請吃羊肉泡饃 的利誘加色誘,我還是頗多自知之明的站在原地作不屑一顧了然於胸小菜一碟狀。
果然那些沒文化的人紛紛求救於我的導游哥哥 。哦。原來 是那個有名的肚痛貼。大意就是忽然肚子痛的不能忍受,懷疑是著涼或是受熱的原因導致。急服了一碗大黃湯,不管冷熱都能搞定,那接下來又該干點嘛呢干點嘛!還得看臨床表現啦。
呵。古人果然是幽默的緊,雅致的緊。{累了,有空再敘。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