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上的中國(09)-智慧的建築

作者: 元素12

導讀第九集智慧的建築 建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居住環境。 回到沒有建築的遠古。 出於生存需要,人類為自己找到的天然居所就是山洞。 哪怕是在水中,也“別有洞天”。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葉� ...

第九集智慧的建築


建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居住環境。


回到沒有建築的遠古。

出於生存需要,人類為自己找到的天然居所就是山洞。

哪怕是在水中,也“別有洞天”。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葉聖陶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驚嘆雙龍洞之大。

在洞中開會也是很好的發想,尤其是在夏季。


隨之,人類也把與信仰有關的佛像等,或置於山洞內、或鑿於石洞內、或畫於洞壁之上。

來到今日,這些都成了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想要了解這些,不可錯過中國的四大石窟:

洛陽的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

中國人利用石窟的智慧令人驚訝。

既是雕刻佛像的天然材質,也是安置佛像的天然佛龕。



莫高窟有著打動人心的意境。

在一個沒有CAD、PS、AI的年代,前人居然能做出如此龐大且比例完美的佛像!居然能設計出這麼多色彩豐富的壁畫!

確實令人想回家砸了自己的電腦……







當人類走出山洞,便需要使用泥土、木材、石塊等材料,在更廣闊的天地改善自己的生活。


木材是中國人使用最多的材質。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建築,在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

應縣木塔在國際上的地位可能比埃菲爾鐵塔和比薩斜塔還要高。

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至今屹立不倒!

我曾去看過,嘆為觀止。結構精巧、造型大氣!

但再好的木質建築也需要維護。只可惜,維護這樣的木質建築,現如今只有日本才能做好。

起源於中國的千年技法卻在日本得以代代傳承,令人始料不及。


建造這樣的木塔,需要解決木材的連接與承重。

解決這些難題的是“鬥拱”——中國工匠的偉大發明。






據介紹,應縣木塔共用鬥拱54種,每個鬥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

它實現了柱與梁的銜接與承重,讓空間更高。

它實現了出檐的向外延伸,讓建築更舒展。


因為有了鬥拱,於是有了“樓”,有了“飛檐”。

才會有“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的豪邁。

許多人記得王之渙的這句詩詞,卻不一定記得這首詩名為《登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一個位於黃河東岸的小城。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後來被廢毀過、被水淹過,1997年重建,現在的鸛雀樓有9層這麼高,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確能觀賞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景像。

因唐詩而出名的還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武漢。據說始建於三國,在唐朝名聲鵲起,或許是經文人炒作,但之後屢次被毀,現在佇立於長江南岸的,自然是新建的。

覺得沒必要為新建的建築買張門票,一心想在門口看一眼。

然而,精明的武漢人在黃鶴樓前蓋了個更高的障礙物,從景區門口望去,黃鶴樓被擋地嚴嚴實實。但沿長江大橋由北往南時,可在橋上遠遠看見嶄新的黃鶴樓。

對照課文《黃鶴樓記》的描述,新建的黃鶴樓還是做到了幾分。

“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


鸛雀樓面向黃河,黃鶴樓面對長江。

而範仲淹題記的岳陽樓,則是位於洞庭湖畔。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它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的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

範仲淹在岳陽樓重修後,受托為其題記。

大凡國力昌盛時,才會大興土木。但範仲淹並沒有寫出一篇歌功頌德的文章。

對於岳陽樓的勝景,他一筆帶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像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更多的筆墨用來辯證地“嘗求古仁人之心”,留下了著名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要做到這一點,當真很難。杜甫也不是這樣的聖人,不然不會留下悲戚的《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直至今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依然是絕大多數人所做不到的。

然而,十四歲的王勃卻有著類似的情懷。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處於干涸的主轍中,依然開朗愉快。

這樣的豪言出自《滕王閣序》。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贛江東岸。也是多次被重建。

閣與樓的最大區別在於:樓兩面有窗,閣四面有窗,且有回廊,可供人憑欄遠眺。

至於滕王閣的景致,王勃的一句話便讓其留名青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樣的景像任誰都會期待。


我時常覺得正因為有了樓閣,才有了登高望遠的可能,才有了極目遠眺時的遐想聯翩,才留下這麼許多千古流傳的佳作。

樓閣也豐富了人的精神體驗。


讓樓閣熠熠生輝的還有瓦。

一座雄偉的樓閣,沒有漂亮的瓦,便少了幾分霸氣。


中國人很早就會用土燒制成磚和瓦,故有“秦磚漢瓦”的說法。

在西安的兵馬俑,除了兵馬俑,還能看到鋪設於地面的秦磚。

同樣是在西安,還有一個歷史悠久的磚式建築——大雁塔。

遠遠望去,大雁塔好像是用土築成的。

磚縫對接極為規整,好像一次成型一般。

造型十分內斂樸實,但仔細看,塔的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不失精美。


中國人向來並不僅僅滿足於單調的材料,中國的古建築本身就是件藝術品。


哪怕是普通的石拱橋,也會有令人驚艷的裝飾。

“北京有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座獅子多得數不清的橋,建於1189年。這是一座聯拱石橋,總長約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著獅子。”

《盧溝橋的獅子》很早就出現在課本中,那幅插圖也令人印像深刻。

初中學習說明文的階段,茅以升的《中國的石拱橋》,再一次提到了盧溝橋,並且贊不絕口。

“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茅以升認為,中國的石拱橋“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還有北京豐台區的盧溝橋。”


《趙州橋》也是小學課文之一。

“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礅,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

這種拱上加拱的造型,不但能減輕水流對橋體的衝擊、分散承重、節約石料,更讓外形美觀。難怪茅以升也盛贊道:“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

我曾繞道去趙縣,就為了一睹趙州橋的風采。

與腦海中的石拱橋不同,趙州橋確實像一把橫臥在水面上的弓。

這種平坦的橋面,讓馬車上下變得更為方便。

並且,石料確實用得不多,橋體看上去十分輕盈,但卻充滿張力。

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雕刻,在中國建築中隨處可見。


蘇州東山的雕花樓。

有著令琅滿目的精致木雕。尤其是主樓下的大廳,可見之處,幾乎都被木雕所覆蓋。

蘇州工匠的技法由此可見一斑。

雕花樓就像是一位精心打扮後的婷婷少女。


還有磚雕。它賦予了磚石生命。

在婺源理坑,磚雕讓這些古老的徽式建築充滿了文化氣息。

那種層次感令人稱奇。而歷經歲月依然完整的畫面也讓人從中讀到歷史的厚重。





至於瓦,則變化更多。

紫禁城的琉璃瓦美不勝收。

在陽光下泛著絢麗卻不耀眼的光芒。在雨天又鮮翠欲滴,好似會流動一般。

屋脊上的吻獸也造型多變,栩栩如生。

與屋頂的比例也恰到好處,渾然天成。


而在嶺南地區的佛山,屋檐及門檐上的灰塑與陶塑並不講究與屋頂的比例關系,只是盡可能多地、盡可能繁復地簇擁在一起。

精細復雜到令人目不暇接,讓黑瓦的屋頂甚至是整個建築都瞬間失去了存在感。

留下的只是穿梭於廳堂與庭院之間,飽覽生動陶塑的無限樂趣。



去過佛山祖廟,看過陶塑,有時會錯以為中國人只喜歡繁復與華麗。

當然,中國古建築完全稱不上簡約。但也並非每一種都霸氣外露。


最典型的內斂秀麗型就是《蘇州園林》。

葉聖陶老先生經過探訪,得出結論:“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杆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

北京園林則可以看頤和園。那種艷麗與蘇州園林的清淡完全不同。

蘇州園林的目的只有一個,“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

我十分喜歡“網師園”。雖然是規模最小的園林,但卻一點也不會覺得單調。

一個有限的空間,通過花牆廊子、亭台軒榭的分割與點綴,變得深邃起來。


個人覺得要看蘇州園林,就該看一個最小的,再看一個最大的——拙政園。

如此比較一番,就會知道園林設計師和工匠是如何巧妙利用空間的。

一小一大看完之後,可再去蘇州博物館。

這是著名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在晚年為自己的故鄉所奉上的佳作。

建築不失現代簡約,又處處體現了蘇州園林的特色。

是以現代手法詮釋古典經典的代表作。

我覺得貝先生的心中一定早已諳熟蘇州園林的所有精髓,才能毫不刻意地將它們融入現代設計中。我始終堅信,只有外國人覺得很中國,中國人覺得很國際的才是優秀的中國元素設計。

蘇州博物館除了建築,展品也值得一看。

這個行程一天便足夠,是我自己琢磨出來的“談古論今園林鑒賞路線”。


蘇州園林貴在靈秀,真正稱得上雄偉霸氣的還是宮廷建築。

曾經有這樣一個宮殿,“覆壓三百余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

那便是著名的阿房宮。從《阿房宮賦》中,便可以了解這一建築群的規模之大。

只可惜最終付之一炬,有記載說“火三月不滅”。

建國後,按照各種記載,各種專家論證,在西安郊區重現了它的風采,只是規模小了許多。此外,還有保留下來的遺址。最為奇特的是磁門,據說可吸附兵器,以作防御之用。


抵御外敵,一直是人類生存的課題。

在沒有建築遮蔽的時候,人類要與猛獸抗爭。

有建築遮蔽之後,可抵御動物的襲擊,卻沒法終止人與人的戰爭。

有時,建築甚至可能是導火線。

比如,建造阿房宮的勞命傷財、不得人心,與秦的覆滅不無關系。它最終化為灰燼,也是敵人所給予的報復性懲罰。

同樣付之一炬的奢華建築群還有圓明園。它曾經的輝煌如今只能從殘垣斷壁中追憶。也正因為熱衷於奢華的享受,自滿於華麗空洞的表像,才讓民族止步不前。被燒掉的不只是圓明園,也燒掉了一個民族的驕傲。


在戰亂年代,為了御敵,加強建築的防衛性尤為重要。

在福建南靖,有一種普通民居曾被外國人誤以為大型軍事設施,那就是“土樓”。

說是軍事設施也沒錯,土樓確實是一種防衛型建築。

顧名思義,土樓是用生土打造的建築,這種生土就產自福建一帶,當地人就地取材,加以沙石、木條輔助,建造出經久不損的夯土建築。





土樓是一個大大的圓。外面看,就像碉堡。走進去,是個多層環形樓房。中間形成的圓形大院子,采光良好,還能儲藏大量食物與水。人們群居在一起,互相幫助,如果有外敵入侵,就關閉厚實的大門,躲在堅不可摧的“土樓”內,適時反擊。

有些土樓還設有逃生的地道,有些土樓還配備了防火的漏水漏沙裝置。

這樣的智慧也是一種自然選擇的結果。

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目的性明確的建築,也沒有忘記講究趣味。

“七倒八歪”樓裕昌樓,是距今最古老的土樓,有700多年歷史。

每一層的柱子都向不同的方向傾斜,看上去搖搖欲墜,但卻絕不會倒。







即使並非戰亂,強盜也一樣讓人夜不成眠。

同樣是在暖濕氣候的南方。廣東省的開平有一群年輕的文化遺產。

20世紀20-30年代,歸國華僑們在開平建造自己的房屋,娶妻生子。為對應當地的洪澇以及凶猛的土匪,他們造起了高高的碉樓。在這些碉樓的上部都做了雕花等藝術處理,反應了他們所受異國文化的熏陶。





同樣被稱為碉樓的,還有四川省丹巴的古碉群。

那裡的雕樓又窄又高,好似煙囪一般,造型古樸。

無論在怎樣的時代,經濟好或壞,局勢穩或亂,

都會有順應這個時代的傑出建築。

自然景觀可以令人心曠神怡,而美好的建築則讓人感覺充實。

發現我們的課文中很少有介紹近現代的中國建築。

確實,在那個時代,可能更多的建築是外國所建。

比如,上海的外灘、青島的八大關、天津的五大道……

現如今,我們有自己的CCTV、鳥巢、小蠻腰,但設計師清一色都是老外。

中國古建築的美好漸漸成為一種僅供觀賞的歷史。

真心期待,我們旅途中所路過的,不只是過去的輝煌,也會有未來的輝煌。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