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碑林,向右走,有一口很有名的鐘,景雲鐘。據說春節時報時的鐘聲就是由他發出的。
鑄造於唐代rui宗景雲三年,李旦所書,上有若干個“之”字,寫法均不相同,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原先是放在西安鐘樓的。可是在鐘樓搬遷後,這口有靈性的鐘就再也敲不響了。只好移到此處。
《石台孝經》,唐代李隆基作序,書寫並注釋。書用的是隸體,而注釋用的是楷書。反映了唐代推崇以孝治國的事實。內容大致為曾參和孔子的問答。這塊石碑是碑林最早的展品。
一個口吐白花花的沫沫的導游哥哥說了上述內容後,手執小旗一揮。“大家看~~~~~~~~~~~~”卻再也沒了下文,只見他費力的崢大了眼睛,在碑文上苦苦尋覓,等的一干人等都替他急了。“哦 ”終於找到了這顆救命稻草,原來只不過是“民”字少寫了一捺而已,老生常談的避諱罷了。
碑林一共有七個展廳,第一個是十三經。古代為了避免手抄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訛誤,特別將十三經的內容刻在了石頭上,立在國子監內。如果有哪個讀書人對自己手中的書有疑問,就可以到石碑前仔細校對並改正過來,一切都已石碑上的文字為准。這也許是世界上最的大的石質書庫。
站在第一展廳陰涼的石碑前,密密麻麻的文字隔著現代的玻璃依然帶著古舊的氣息撲面而來,多少物質和情感隨著歲月流逝,而這些石刻的文字依然故我,一如當初的峻峭挺拔。
用手指去觸摸那首“關關ju鳩”,也許這是為數不多的能被游人駐足觀看的“富有參與性”的文字,這首詩的文字周圍明顯要比其他的顏色深一些,有些都隱約有些發亮了,而更多的文字浩浩蕩蕩的三十經依然沉默著,多少游人從他們面前輕易的掠過,導游也無法從他們身上找到游客們樂於聽的野史趣聞,他們板著面孔作了上千年的師長,終於死在了石頭上。
第二個展廳是唐代之前的碑刻。最有名的就是那塊“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也就是在這塊碑前,我蹭到了有史以來蹭到的最好的導游。導游哥哥長的又高又帥,語音標准,思維清楚,最重要的是我感覺他很敬業,能夠根據聽眾的反映隨時調整話題 ,重視聽眾的存在和參與。於是我就亦步亦趨的跟著他跑在他帶的團的最前面一路蹭到了最後,當然這是後話。}
導游哥哥說。此碑為四大名碑之一。大秦,是唐對於東羅馬的稱呼 。景教屬於基督教的一支。這塊碑記敘了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它的珍貴之處還在於上面有敘利亞文字,{有些是再傳弟子的名字}。而敘利亞文字是久已失傳了的。竟在唐代之前的石碑上找到他們的芳蹤,也實是不易。
據說西方人曾多次密謀以各種手段盜走這塊石碑,終於未能成功。後來只得花來三千兩白銀,制得兩通贗品。現一在日本,一在美國。
三廳的碑有懷素手書的《千字文》。碑文上的“海“騰”兩字被撫摸的油光彩奪目,據說毛澤東的手書兩字和此處極為相像。毛曾說過自己書法上的老師和自己是同鄉,指的就是懷素。
書法上有一種說法叫“顏筋柳骨”,指的是顏柳兩位書法名家的風格上的差異 。柳實際上是顏的徒弟。有兩通石碑並列放在了一起。導游哥哥笑著問大家“最喜歡哪一塊碑~~?”一通為“顏氏家廟碑”,一通為“多寶塔碑”均為赫赫有名的書法傑作,但是相比之下,愚笨如我等裝模作樣的看了一會,紛紛說是“多”寫的好看一些。
而實際上,顏初學褚遂良,44歲書寫多碑,字體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無一不體現了顏的年輕氣盛,血氣方剛,。而隨著年歲漸老,思想和書法藝術的日臻成熟以至完美,顏在72歲之年寫出了“顏氏~”,該體圓潤舒張,極致盛唐風範 ,被公認為“顏體”代表作。
經導游哥哥的指點,我們在密密麻麻的碑文上找到了一行字“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果真是家門顯赫,出身不俗。
還有一塊碑,是“草聖”張旭的真跡。果然筆走龍蛇,汪洋恣肆,令人嘆為觀止。雖然有導游哥哥的如果有人能把這些字讀正確了,晚上他請吃羊肉泡饃 的利誘加色誘,我還是頗多自知之明的站在原地作不屑一顧了然於胸小菜一碟狀。
果然那些沒文化的人紛紛求救於我的導游哥哥 。哦。原來 是那個有名的肚痛貼。大意就是忽然肚子痛的不能忍受,懷疑是著涼或是受熱的原因導致。急服了一碗大黃湯,不管冷熱都能搞定,那接下來又該干點嘛呢干點嘛!還得看臨床表現啦。
呵。古人果然是幽默的緊,雅致的緊。{累了,有空再敘。呵。}
柳公權的代表作就是《玄秘塔碑》,柳以楷書見長,字體遒勁雄健,撇捺如劍,氣勢雄拔,令人有忽忽生風之感,“顏筋柳骨”果得其精髓。
還有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歐為歐陽詢之子,時人稱其為“大小歐陽”,其書法造詣也超凡脫俗。
有兩塊相比之下很難看的碑引去了我的注意力。這兩塊碑是中國石碑的“祖爺爺”,稱為唐公房碑。從這兩塊石碑上,我們能看出“碑”的來歷以及變遷。石碑最早的作用只是為了安葬的方便,便於棺木入土,所以最早的石碑上方有一個圓圓的洞,稱為“碑穿”,就是穿繩引木用的。所以,當棺木入土後,這塊石頭也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但是總會有些無心推動歷史文化進步的人站出來,他想,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刻上一世的功名來供後人瞻仰。由是便有了碑石藝術的雛型。而“碑”的名稱也源於此,“悲”便是他最早的含義。
第四個展廳是北宋以及之後的作品,進去之後頓感亮麗了很多,原來 許多碑刻加入了圖畫。碑林中人也有許多在那裡現拓現買。有兩個最著名的拓片。一個是“關帝詩竹”,表面看是一叢疏竹。實際上竹子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把他們連起來就是“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其實就是一輩文人為了頌揚關羽更加重要是展現自己的小聰明而想出來的無聊玩意。
還有一個就是“魁星點鬥圖”,這個我在承德也見過。圖案是由“正心修身,克已復禮”八個字組成的,這幅圖倒還有一定的審美價值,文字構圖簡潔明快富有動感,倒也不負了他的名氣。
著名或較著名或只不過是我喜歡的還有
人稱“米顛”的米芾的作品 ,書法宋四家之一,為人顛狂放達,字如其人,下筆痛快,超越規矩,自有一番淋漓盡致。
收前人之長,自成一體的趙文敏八札。
黃庭堅字體妙麗內緊外張,字如其詩。
祝允明的名篇《樂志論》,他的字我喜歡極了。大約是唐伯虎的風流倜儻太招搖了,而陳百詳的形像又如此深入人心,我竟然沒想到他如此的才華橫溢。
下一個展廳是清代作品,感覺真是遜色很多,那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碑文也如此小氣畏縮。
康熙的“寧靜致遠”碑前很多人合影留念。自負美貌的我定然也不放過這個機會,搶上前去讓很多人驚艷了一把。可是竊以為比剛才的震撼差遠了。還比不上我的祝兄,何況康熙的字細看之下剛中帶陰,總之我還是不喜歡 。
在陰暗的展廳裡四處閑逛,在密集的石碑前隨意游走之際,忽然發現了一塊石碑,字體端莊挺拔也不失秀麗,而碑文更是引人注目: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則民不敢慢
廉則吏不敢欺
公生明
廉生威“
朗讀幾遍,頗覺字語遒勁有力鏗鏘不絕, 擲地定然作金石聲!
這時有位導游帶著兩個游客過來。經他講解,這塊碑在朱熔基到訪時大受推崇。
還有林則徐的“游華山詩”,想不起名字的人抄錄了那首“缺月掛疏桐~~~~~~~~~”,我也喜歡。
第七個展廳最有名的是淳化閣貼,又稱“秘閣帖”,為古代著名法帖,實際上是薈萃的各位大家的字跡,其中以二王居多。
本以為碑林的游覽到此結束,誰會想到繞過一條游廊,方知柳暗花明。“石刻藝術室”更是精華中的精華 ,幾乎都是文物真跡,且大氣磅礡。動輒一二人高,然而雕刻細膩手法自然,加上燈光的映襯,無論是神佛還是走獸,都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沉靜安詳,散發出歷史的光輝。這是一種真正的智慧,莊重柔和而又挺拔大氣,令多少後人嘆為觀止。
國寶級的文物有李聃像,像征中外友好的石犀,石犀後腿的鱗片花紋清晰細膩真是毫發畢現。
還有李壽的墓門,兩片墓門的上下分別雕有青龍白虎朱雀等四物,極富動感。喜歡極了這種高貴的質樸,於是站在墓門前和國寶和了個影{動作要快!}李壽的墓志還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唯一一塊圓形墓志,它的蓋還可以掀開,其石棺也很大,透過石窗向裡看去,四壁畫滿了絢麗的圖畫,經過這麼多年清晰如昨。
終於看到了我念念不忘的昭陵六駿。這六塊石刻是唐太宗貞觀年間親自為跟隨自己征戰南北的六匹駿馬分別題寫贊語,並詔令雕刻陳列在昭陵北山的祭壇上的。六匹神馬都是為救主而死,有的甚至中箭達十數之多。有一匹馬的名字叫“颯露紫”,很好聽的名字。還有著名的“三花束尾”。其中四匹現在碑林展出,而另兩匹已於1914年盜運美國,現存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
據說當年外國人看中這六匹駿馬,決意將他們盜走,但苦於體積過於龐大,竟然用錘子將石刻一一打成零碎的大塊偷運出國。幸運的是他們只來的及運走兩塊。可是那些保留下來的石刻也已是慘遭毒手,被野蠻無知的洋人荼毒的零星破碎。
注視著他們身上那一道道深深的裂縫,一塊塊不知遺落在哪裡再也找不回來的碎片的缺損,卻感覺他們依然神韻猶存,中箭倒地的剎那間的仰天悲嘶也仿佛猶在耳邊~~~~~~~~~
只是碑林一處就拉拉雜雜說了這樣多,可見小女子話語之嚕蘇還有碑林之博大精深。看的我是心潮澎湃氣壯山河,打了車直奔北院門大吃特吃一番,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