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記

作者: oy1

導讀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春秋時,這裡是晉國,後來分裂成了韓、趙、魏,所以山西又別稱“三晉”。有支著名的民歌叫《人說山西好風光》,不過,我以為山西之勝在人文風物,而非自然山水,從漢唐到明清,山西一直是人文薈萃之鄉,二千多年的文化沉積,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走進山西,像走進了一座藝術的博物館。永樂宮 永樂宮在山西芮城,是一座道教廟宇 ...

山西因地處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春秋時,這裡是晉國,後來分裂成了韓、趙、魏,所以山西又別稱“三晉”。有支著名的民歌叫《人說山西好風光》,不過,我以為山西之勝在人文風物,而非自然山水,從漢唐到明清,山西一直是人文薈萃之鄉,二千多年的文化沉積,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走進山西,像走進了一座藝術的博物館。永樂宮

永樂宮在山西芮城,是一座道教廟宇,為紀念呂洞賓而修建的,這一帶是他的故鄉。

永樂宮的精華是無極殿,它們是元代繪畫中的瑰寶,講中國美術史,沒有不提山西永樂宮的。

無極殿的壁畫叫“朝元圖”,畫的是各路神仙朝謁元始天尊的浩大場面。畫高四米多,繪了二百七十多個人物,大的三米,小的也有一米九,這些神仙中,能考證出身份的有一百九十多位。中國的道教很有意思,道士是不能娶妻成家的,可他們供奉的神仙中卻有許多是親屬關系。東王公和西王母是夫婦,四海龍王是親兄弟,二郎神據說是玉皇大帝的外甥。

壁畫是唐代風格,人物寬袍大袖,有“吳帶當風”的味道,工筆重彩,線條非常流暢洗練,須發、眼睛,都很“真”,那些花紋、佩飾也畫得及工致、生動。神仙們腳踏祥雲,衣帶之間,似乎有清風滾過。

南極星君冠冕上垂下的那根帶子,三米多長,明明不能一揮而就,偏偏看起來就是一氣呵成的。現代專家反反復復研究,楞是找不出斷筆之處。古代畫家對“筆斷氣不斷”的把握,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一位年輕的侍女像,面如滿月,口角含著笑,笑得美極了,東方是的恬靜、溫柔、純潔,全在裡面。外國人稱她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有位早年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老人,就被這微笑深深感染。回日本後,他在文物市場上發現了侍女像的贗品,以為是真跡,花重金買下,萬裡迢迢地送回永樂宮,雖然是虛驚一場,也傳為一段佳話。

雙林寺

本來,我幕名而去的是平遙古城,明清時,這裡曾繁榮一時,走在修飾一新的明清一條街上,見到處擺著小攤子,賣些不入流的假古董,在許多拼湊出的“博物館”前,大喇叭在高叫著招徠游客。

我有些失望,我覺得這裡保留著古樸的風貌,卻沒有了那種文化底蘊。

雙林寺卻實在是個意外的收獲。

剛邁進前殿,我一下子被“鎮”住了,那高大的天王冠彌勒佛,突兀在眼前,栩栩如生。他的身體,他身後如火焰升騰的光環,所有的細節,無一不精妙絕倫。周圍的金剛力士,有四米多高,可那威猛的姿態,奮張的表情,讓你覺得他都有幾十米。

雙林寺堪稱中國民間彩塑的陳列館,大大小小的觀音、金剛、羅漢,山水樓閣、花草魚蟲,全景畫似的。工匠們用黏土和顏料創造了一個真實、親切的世界。我最喜歡的是“渡海觀音”,她安坐於萬頃波濤中的一葉蓮瓣上,一手抱膝,容顏秀麗,神態悠然,非常美,這是一種人間的美,人的美。

想起廣東許多富麗堂皇的寺廟,所供佛像大多長著一張富態的油白臉,眼皮低垂,眼觀鼻,鼻觀心,面無表情的端坐於蓮座上,造像木然呆板,只是一味地高大豪華,弄得非常“俗艷”。

幾百年的風剝日侵,雙林寺看起來有些黯淡。古人說“今雖鼠狐穿屋,蘚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剝落,反覺逸趣橫生……寧保其半老風姿,不期其重修翻造”。這也是我的心思。我喜歡這種蕭寂的味道,

雙林寺不大,小小的庭院潔無纖塵,幾株古老的花木灑下一地綠蔭,空氣裡飄著楊絮,飄著暮春初夏的味道。

雲岡石窟懸空寺

雲岡石窟在大同市郊,開山鑿石,綿延一公裡,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洞窟。

石窟始建於北魏前期,據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千年的風沙在洞壁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那一道道波浪似的紋路,就是風沙匆匆而過的腳印。他們起伏著,旋轉著,動感極強,看著它們,你仿佛還能感覺到狂風呼嘯著從洞中穿過。

我覺得雲岡石窟和希腊神廟、埃及金字塔一樣,讓人體會的是一種雄渾、蒼涼之美,那些巨大的班駁的石柱,那些已經面目模糊的佛像,讓你覺得歷史的魂魄就附在它們身上。夕陽西下,冷月當空時,它們就會從這裡復活。

北岳恆山在大同附近的渾源縣,懸空寺就在恆山腳下。寺廟規模不大,以氣勢取勝。灰黃色的山壁陡峭險峻,如一面巨大的屏風,懸空寺就是屏風中玲瓏剔透的玉雕。三座歇山式危樓,由低到高,層層疊起,離地百余尺,全靠釘在石壁上的幾十根鐵柱托著。像附在山壁上,掛在山壁上,長在山壁上。殿閣間飛架棧道相連,似虛而實,危裡見巧。

我想,人們為什麼要建一座懸在石壁上的寺廟呢?是想以奇巧來表示自己的虔誠嗎?懸空寺真是一個傑作。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