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稱號,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於陝西黃陵縣城北橋山。相傳黃帝在此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塚。(圖中遠處高台就是軒轅廟的位置)

往軒轅廟走,先要通過軒轅橋,過軒轅橋往廟門走為龍尾道,共設95級台階,像征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寓意。導游告訴我們,上龍尾道時默數95級台階,數對了保佑你上半輩子平安,參觀結束下龍尾道時默數95級台階,數對了保佑你下半輩子平安。(結果我上去時數錯了,下去時忘數了,杯具啊...)

軒轅廟門,氣勢磅礡!
只是進出口的驗票軋機讓人感覺與氣氛不符。

進入廟門,首先看到“黃帝手植柏”,如果真是他老人家親手所植,這樹可神了,5000年啊。
為了保護古樹,主干旁邊用了支撐物來固定上方比較粗大的分枝。

凡是來黃陵拜祖的人,幾乎都要到軒轅廟院內看一看黃帝的腳印。這雙腳印留在約一米見方的青石上。看的人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用他們的話說,這是“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 不過現在不能踩了,青石被木欄保護起來了。

在“黃帝腳印”邊,又見一參天大樹,名“漢武掛甲柏”。 相傳,武帝修起九轉祈仙台的第二天,旭日東升,漢武帝命令18萬大軍列隊橋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掛在一棵柏樹上,然後獨自登上祈仙台,祈禱黃帝保佑他長生不老,日後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漢江山永遠太平。祭祀完畢,當天領兵返回長安。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18萬大軍祭黃陵”。
從這以後,漢武帝掛過盔甲的這棵柏樹,周身上下,斑痕密布,縱橫成行,柏液中出,似有斷釘在內,枝干皆然。這就是橋山柏中獨一無二的“掛甲柏。”特別是每年清明節前,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結為球狀,就像掛滿了珍珠寶石,閃閃發光,晶瑩奪目,經陽光反射尤為壯觀,吸引著各地前來謁陵拜祖的人。然而清明節一過,柏液中斷,古柏從枝到杆又恢復了原來密密麻麻的甲痕。

誠心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祭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後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走過誠心亭為碑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卷棚頂。
亭內一側立有毛澤東手跡“祭黃帝陵文”和蔣中正手跡 “黃帝陵”碑石。


亭內另一側立有國父孫中山手跡題詞和偉人鄧小平手跡“炎黃子孫”碑石。


出碑亭,左右分立一些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碑石。
江澤民主席所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圖中有五塊紀念碑,正前方兩塊是香港和澳門回歸紀念碑,分別由香港及澳門特首董建華、何厚鏵先生所題。
右方留出塊空地,等台灣回歸祖國時,將在此處立碑紀念,表示祖國一統。

圖中右方的大樹就是“漢武掛甲柏”,樹下掩映的就是軒轅廟正殿。

軒轅廟正殿,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歇山頂,門楣匾額“人文初祖”,系國民黨元老程潛手跡。殿內正中木質壁龕內嵌浮雕軒轅黃帝石像。

軒轅廟正殿後有座氣勢恢宏的大殿,名“驛龍亭”,看樣子就知是新修。
原先的重大祭祀活動在之前的正殿舉行,等“驛龍亭”完成內部裝修後,應該就在此處舉行重大祭祀典禮了。

碑亭東為碑廓,其中有歷代碑石40余通。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記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禁伐黃帝陵樹木聖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黃帝陵御制祝文碑;清聖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黃帝橋陵碑;以及1912年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派代表團帶上他新自撰寫的《祭黃帝陵文》前往橋山致祭軒轅黃帝陵的碑石等。


誠心亭一側是“誇父追日”石。
據說石上的花紋圖案,酷似一個人追著太陽跑,像極了“誇父追日”。

出軒轅廟後乘坐電瓶車(10元)到後山上參觀黃帝陵。
圖中已到後山上,下車步行往黃帝陵參觀。

“中華世紀柏”栽植於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2000年3月7日)。據說農歷二月二,是黃帝的誕辰日。此柏是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的像征,掬黃河、長江之水澆灌,聚祖國各地山川泥土栽植,表達了所有炎黃子孫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仰慕、緬懷和對新世紀的祈福。 在“中華世紀柏”旁,矗立著重達15 噸的泰山五彩石,由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國際著名華人藝術家陳瑞獻先生撰文書寫的《庚辰黃帝聖誕志》被鐫刻其上。以石銘記先祖恩德,喻意我神州社稷穩如泰山,中華兒女興幫治世的責任重於泰山。

黃帝陵景點示意圖:
我們所在位置為最右側所示“中華世紀柏”處,一路爬台階往黃帝陵走。

在橋山頂上距離黃帝陵200米遠的路旁,立著一座長形石碑。上面寫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封建社會不論大小文武官員,到此必須下馬。這一規定體現了後輩對祖先的崇敬。到了現代,人們都以車代馬,但所有大小車輛,到此仍主動停車,人們都下車後步行到黃帝陵祭奠瞻仰(即便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至此,也都下車步行前往黃帝陵祭拜)。 “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左側為文官路,右側為武官路。導游告訴我們,通常走文官路入,由武官路出,寓意文武雙全。

在黃帝陵對面是“漢武仙台”。
相傳,漢武帝率18萬大軍北巡邊關,威震匈奴。在返回長安時,路經陽周郡橋山,為了祭奠黃帝,他竟命令每人一碗土在黃帝陵對面堆起這個土堆,修築了一座比黃帝陵還高出一半的“九轉祈仙台”(後人稱“漢武仙台”)。後來人在此修了上下的台階,上去是77級、下來是78級,就是所謂的七上八下,據說走一次七上八下可以讓人增壽一年。

黃帝陵墓前是祭祀亭,用於前來拜祭人祭祀之處。

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黃帝陵”三字,原為蔣中正於抗日戰爭期間題寫,1956年鏟除,1963年修復時換為郭沫若題寫。

祭祀亭後就是黃帝的陵墓,為衣冠塚。
帝陵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有磚牆圍護。

“龍角柏”:又稱“麻花柏”。
因處於“盤龍崗”龍頭上方,對稱各一株,行如龍角而得名。

位於黃帝陵軸線的最北端是“龍馭閣。
建築形式取材於漢代閣樓,造形具有仿木構築特征。墓園以墓家為核心,以龍馭閣為最高點,沿陵軸線對稱組織空間,著力創造莊嚴、肅穆而崇高的始祖陵園氣氛。龍馭閣處地海拔高程994米,為陵區外圍遠望橋山的標志。它的主要功能是踞高遠眺,謁陵人祭拜始祖,眺望橋山、印池、遐想黃帝馭龍升天,情感將由尋根祭祖、追古思幽升華為登高望雲海、壯志酬中華的境界。

至“龍馭閣”,黃帝陵的參觀結束了。
原路返回至電瓶車接送點,乘車下山。

回到軒轅廟門處遠眺,風水絕佳!

走龍尾道,經軒轅橋結束參觀。
千萬記得數清腳下的95級台階,保佑下半輩子平安的!

最後回望一下黃帝陵軒轅廟,緬懷始祖軒轅黃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