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人民的“吃”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幾年來,一直傳說朝鮮人民在鬧飢荒,西方媒體更是誇大其詞,竭力渲染。我們第一次去朝鮮,為預防朝鮮吃不飽飯,於是在過境的前一天,我們每個人都采購了一大堆食品,以備“應急”。但到了平壤,完全出乎我們預料,第一頓飯就很豐盛,8菜一湯,大米飯,雞、鴨、魚、肉,新鮮的蔬菜,花樣齊全,每人還有一只螃蟹,大家吃得很飽。第二頓、第三頓,頓頓都是如此。大家帶過去的食品根本沒有派上用場。
我們逛了農貿市場。市場裡各種農副產品應有盡有,二斤重的大螃蟹,一只才10元人民幣(在朝鮮可以用人民幣來購物)。在平壤,筆者所看到的過往行人都很健康,沒有面帶菜色的,不像是挨餓的樣子。沒有要飯的乞丐。這裡的人們精神面貌給人感覺是蠻好的。
在國內聽說朝鮮這幾年由於連年的水、旱等自然災害,糧食減產,不能自給,需要大批進口糧食。對這個問題,我同朝鮮的導游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們現在每人每月糧食定量是多少?”
“30公斤。”
“每公斤大米多少錢?”
“8分錢。”她又補充說:“國家有補貼。國家從合作社收購價,每公斤大米是8角6分朝元,賣給老百姓是每公斤8分朝元。”她圍繞這個話題接著向我們介紹了朝鮮農業情況:“為了發展農業,我們從1954年開始到1958年實現了農業合作化。在農業稅收方面是實行實物稅制。戰前,農民上交國家的實物稅占自己收獲量的25%;戰後,降到20.1%,1959年降到8.4%。到1966年,全國完全廢除了農業實物稅,從此宣告了沒有稅制的社會主義農村的誕生。我們是沒有稅制的國家。”
“城鄉老百姓都能吃飽飯嗎?有沒有餓死人?”“能吃飽,沒有餓死人。雖然因為災害,我們需要進口一部分糧食,但是農民和城裡人都有飯吃。”她回答的很肯定。
沿途看到,無論是山坡還是溝壑,無論是鄉村還是城市,能夠種莊稼的地方都種上了莊稼。在平壤市風光秀美的大同江兩岸和居民樓、辦公樓的間隙,都可以看到零零星星的小塊莊稼地,這使筆者想起了我國人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那三年的艱苦鬥爭歲月。令人欣喜的是,朝鮮連續8年經濟滑坡已經好轉,經濟,包括農業已開始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