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話語(游記版)

作者: tongxibenben

導讀此次西北的絲路之旅,我在幾年前就已經醞釀很久了,及至今日方才邁開腳步,的確充滿了期盼,不想一路風雨坎坷地走來,真是痛並快樂著!還是胡亂的留下些話語吧,以便在記憶裡珍藏一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場景。 2012年7月21日,這個後來成為值得紀念的日子。16:00左右,在我們即將出發前往機場的時候,國航的短信通知:由於北京的暴雨,CA1626次航班【沈 ...

此次西北的絲路之旅,我在幾年前就已經醞釀很久了,及至今日方才邁開腳步,的確充滿了期盼,不想一路風雨坎坷地走來,真是痛並快樂著!還是胡亂的留下些話語吧,以便在記憶裡珍藏一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場景。

2012年7月21日,這個後來成為值得紀念的日子。16:00左右,在我們即將出發前往機場的時候,國航的短信通知:由於北京的暴雨,CA1626次航班【沈陽—北京】取消,一切就注定此次行程充滿了變故,在焦急中改簽了南航的CZ6115次【沈陽—北京】航班,寄希望於當晚趕到北京。於是在機場6個小時的煎熬開始時,我和妻深刻地總結,一致認為沒有帶兒子來是失誤的,他是我們的胖胖“大福神”,沒帶他沒有運氣啊!

安檢過後,發現幾乎所有的航班都在延誤或取消,思前想後,因為我們是明早7:20【CA1287北京-敦煌】的聯程航班,妻還是擔心今晚北京的雨,如果今夜不到北京,明天就趕不上航班了,保險起見還是改簽吧!於是妻跑回到國航櫃台,回復是可以改簽到7月24日,23日的航班沒票了。妻在電話前和北京國航方面軟磨硬泡耗了兩個小時,居然改簽到7月23日,雖然遲了一天,但總比遲兩天強,妻就是有這種堅持不懈、不厭其煩的精神,才屢屢把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佩服!

23:00,最後的希望破滅了,南航航班也取消了,然後在眾人的謾罵和抱怨聲裡被送到賓館,22日凌晨4:00又被叫醒,睡眼惺忪乘大巴到機場,又是一番沒脾氣的等待,10:00終於飛至北京,此刻北京的天空碧藍如洗,真不知昨天的暴雨是不是上天的捉弄,但我們是心痛哦!

進入北京T3航站樓,昨天滯留的8萬人仿佛都擠進來了,國航的值班櫃台前更是人滿為患,由於暴雨的延誤,許多改簽的航班甚至遲滯到24日、25日,我們為昨晚的決斷成功而會心的笑了。乘客的暴怒和值班經理的木然交織著,其實根本就沒有贏家,這樣一直拖到14:00,賓館來車把改簽的旅客都送到了機場附近的賓館,我們的旅程還沒有開始就被折騰的筋疲力盡,10多年來的游歷這是頭一遭,呵呵!

7月23日,中國國航CA1287次載著我們終於起飛了,那一刻飛機正點似乎是一種奢求,飛機在湛藍的天空裡轟鳴著,透過窗望出去,西北大地一片荒涼,土地像綿延伸展開的麻布,雨水衝過的水痕宛若理石的暗紋或斜或直地排列著,最終當一片一片的綠色逐漸連成一片時,我意識到:敦煌到了,那個承載我多年思念的地方到了……

敦煌飯店服務還是不錯的,准時接機,車子便向市區疾馳。路兩側盡是狀如饅頭似的柳樹,不似我們常見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柳絲絛”的垂柳,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超強。行至半程,突然下起大雨來,經久干旱的西北全年難得見一點雨絲,被我們從北京一路帶過來,“幸運”得很呀!



安頓罷行李,冒著雨從敦煌飯店出來,不多遠就是網上瘋捧的達記驢肉黃面,敦煌八怪之一就是“驢肉黃面門口拽”。我們等了很久的座位,才和兩位西安的MM拼上一桌。俗話說: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於是我們要了半斤驢肉【58元/斤】,兩份黃面【9.5元/份】。那驢肉酥軟香濃,欲罷不能;但見面條上來後,呈圓柱狀且每根從頭至尾粗細均勻,澆頭裡香氣濃郁,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帶著湯汁,配上面條的黃亮,誘惑得已是意馬心猿,吃進口中,略帶堿味,口感爽滑勁道。據說莫高窟156窟【宋代】壁畫上就有制作黃面的生動場景,可見其歷史悠久,名不虛傳。

我們出了達記,不覺間已是艷陽高照,迎面恰巧一輛綠皮公交直通莫高窟,上去問問,師傅說:“由於天降大雨,莫高窟上午停止售票了,現在可以了!”雨在關鍵時刻停了,看來我們還沒有衰到底!

車子在寸草不生的戈壁上奔馳著,遠望過去,路東是綿延林立赭石色的三危山,路西是劃著曼妙曲線的鳴沙山,不多時一片綠洲裝進我的視線,那就是曾經輝煌也曾經寂寞的莫高窟。在它前面是曾經緩緩流淌的宕泉河,若是沒有剛剛大雨的滋潤已是淚眼干涸,倒是那一排排刺向青天的白楊,葉子和樹干都透著青白色,仿佛蒸發盡了水分,卻是配合著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干黃色的莫高窟,但身姿苗條,顯得清秀。【門票160元/人,含講解費,由於已經進入旺季,排隊後每二十位左右的游客為一個團隊,由講解人員帶領下隨機游覽8個洞窟,好像其中17窟、96窟、148窟為必參觀洞窟】

當講解員輕輕地推開洞口那扇神秘的門,同時借助他手中的手電光束,那絢爛的佛國世界就展現在我的眼前,窟頂和窟壁上填滿了佛教形像和故事,壁畫的顏色雖歷經千年或有氧化或有殘缺依然散發著光彩,人物依然生動鮮活,仿佛穿越時空在注視著我。

窟中的彩塑基本上以木架為骨,敷泥彩繪,仔細觀瞧,件件稱奇,別有韻味。【抱歉,實在記不住窟的編號了】其中一尊雕塑,嘴角微微上揚,眼睛略眯,神情和藹,有著東方維納斯之稱,如此褒獎真不算過分;脅伺菩薩【就是在佛祖釋迦摩尼身旁站立的,一般有迦葉、阿難、力士等】身體略微前傾,以示對佛祖的尊敬,半身羅裙隨身形自然下垂,仿佛微微隨風顫動,褶皺線條流暢,那羅裙即使在今天看起來也很時髦。在這些洞窟裡出現頻率最高就是飛天形像,從北魏到盛唐時期,各有不同,身姿曼妙,飄然飛行,展現了人們對佛國極樂世界的憧憬和向往,最著名仍是那個反彈琵琶的舞姬形像,當然這形像也成了敦煌今天的標志。

我由衷的佩服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們,因為他們當初創作的難度相當大的,沒有電腦投影、水平定位儀等科技設備,也沒有通亮的照明,他們創作時或仰或立,或坐或臥,借助著微弱的油燈光亮,在如此寂寞空曠的洞窟裡雕琢出無與倫比的藝術作品,用簡單又生動的直觀手法為人們講述佛經的典籍與信念,難道我們不會為他們的精湛技藝和執著精神而喝彩嗎?

一窟一窟,縱橫排列;宛如鴿舍,綿延三裡;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走過去,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縱覽北涼、北魏、隋唐、五代及至宋元諸多朝代藝術品味,每個窟流淌著它的歷史和故事。由於洞窟內不得拍照和攝像,又限於篇幅,我只選能夠記憶深刻又有代表性的窟略介一二:

第17窟,位於第16窟甬道北壁,兩窟實際上在一起,建於晚唐,就是赫赫有名的藏經洞。我認為最靠譜的說法是:大概十一世紀初葉,距今1000多年前,莫高窟的三界寺僧人為了躲避戰亂,將該寺多年收藏的大量佛經、佛畫、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會文書等五萬件,秘藏於此窟,砌牆封閉窟口,並於壁面飾以壁畫,故而俗稱藏經洞。隨著時間的流失,封門之事漸漸被人遺忘……

而殘酷的現實是1900年,這窟被道士王圓箓在清理16窟內堆積封門的流沙時,偶然發現。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間,先後有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俄國人等紛至沓來,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騙購古文獻資料近四萬件。這些流失的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散布世界各地,吸引了許多國家的學者進行研究,由此興起了一門新的國際性學科―敦煌學,很遺憾哎!

第96窟,此窟開鑿於初唐【就是武則天在位時期,國力強盛,才可以工程浩大,及至奢靡,莫高窟也是在隋唐時期興盛到達極點】,窟內的大佛高30多米,是莫高窟中的第一大佛,世界第三大佛。塑像是“未來佛”彌勒的造像,很有氣勢,但不是我們看到的那個大腹便便、憨態可掬的彌勒,這些就是倚在斷崖上的莫高窟那紅艷艷的九層樓裡全部內容。

也許沒有沙門樂尊【他偶然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看見了佛光,於是開鑿了莫高窟的第一個洞窟】偶然瞥到的佛光一閃,也許沒有王道士【清末莫高窟的守護者王圓箓,他偶然莫高窟第16窟發現藏有5萬卷經書的藏經洞】的藏經洞驚天發現,沒有斯坦因【英國探險家,他第一個從王圓箓手中騙購部分經書】、伯希和【法國探險家】等強盜般的廉價掠奪,沒有常書鴻【敦煌研究院的創立者,第一個提出並挽救保護莫高窟的人】的四處奔波游說募集,也就沒有敦煌今天的神秘莫測和獨特魅力,那些曾經有緣莫高窟的人們或帶著尊敬或帶著唾罵離我們遠去了,只有這千年的藝術品還在我們面前鮮活著,也許有一天這些藝術品也將化成大漠裡的塵埃,我們應該慶幸有生之年可以目睹,更不應該用閃光燈戕害它們,只有牢牢地記在心裡吧!

不斷地變換游覽團隊,前前後後大概看了15個洞窟,我們也覺得倦了,就心滿意足地踱出來。【隨意叫了輛出租車50元到鳴沙山、月牙泉,車程30分鐘,門票120元/人,不含電瓶車費】

鳴沙山和月牙泉就像是大漠戈壁中一對艷麗無比的孿生姐妹,在古老荒涼的絲綢之路上翹首等待著每位過客,這些人裡或許有張騫、班超、玄奘、馬可波羅……現在也包括我們,這時已是晚上18:00,雙目遠眺,天空依舊晴朗,陽光斜斜地照射著,一望無際的藍融著一望無際的黃。真正的大漠感覺,但一點也不荒涼,由於剛剛下過雨,所以風兒拂過,沒有漫天的黃沙,只是在山頂上可以看見略略飄飛的細沙,像晴日裡雪山上的旗雲。

巨大的沙山上遍布著足跡,游客們趣味盎然,絡繹不絕,有的星星點點散開來,有的一字排開地向上爬,有的悠然地騎上駱駝聽著叮咚的鈴聲慢慢踱著,寂寞沙洲不會冷啊!

我們直奔沙漠的眼——月牙泉,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綠樹掩映中月牙閣獨自兀立,月牙泉水碧綠,如翡翠一樣鑲嵌在金子般的沙丘間,蘆葦茂密,微風輕起,碧波蕩漾,水映沙山,蔚為奇觀。

其實對於月牙泉能在大漠裡生存,眾說紛紜。不為風沙掩蓋的不解之謎,有許多說法。這是一個不太提及的說法,供大家參考:這一帶可能是原黨河河灣,是敦煌綠洲的一部分,由於沙丘移動,水道變化,遂成為單獨的水體。因為地勢低,滲流在地下的水不斷向泉中補充,使其天旱不涸。其實無所謂那種說法,只要不讓我們的沙漠奇觀盡快的消失才是迫切的事情,月牙泉水位據說每年都在降低是不爭的事實。

【走出停車場,出租車10元到敦煌飯店,晚上在大市場邊上順張驢肉黃面用餐,依舊是半斤驢肉,兩份黃面,味道和達記差不多,據說順張是老字號第一家。沙洲夜市很火爆,吃燒烤,喝啤酒,應有盡有。強烈推薦敦煌的甜瓜,不是一般的甜!】

下了一夜的雨,我們由於疲憊也渾然不覺。早上醒來,陽光明媚,一切似乎都回到我們的預定計劃中來,在達記前面的一家牛肉面館,吃了碗面,打包了一斤牛肉,留到火車上大快朵頤。【綠皮公交3元/人趕到火車站】

剛剛進入候車廳,便被通知由於暴雨衝垮道路,K592次列車晚點,時間待定,我無語。這是我的旅游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天,不確定時間的等待,火車站距離市區13公裡,想消磨時間都不給你機會。在人聲嘈雜的候車室裡,幾百人足足等了一天,中國的“鐵老大”名不虛傳,沒有任何信息及時通知你,不管水,不管飯,一問三不知,不等退票走人!比起前天的國航,我現在覺得航空公司簡直是“優質服務”呢!直到17:07,我們的列車才緩緩離開敦煌,一路向張掖奔去,唯一慶幸我們在網上買的硬臥票,要是硬座… …此處套用佟香玉掌櫃的話:我【音“額”】的神啊!。

凌晨1:00左右,我們從昏睡和疲乏中掙扎出來,終於抵達張掖,整整晚了8個小時,和那趟夜車K9668次幾乎一個時間到達,坐夜車還能在敦煌瀟灑一整天,人算不如天算啊!

【打的15元,從火車站到南大街水利賓館,標間138元,含早】

張掖位於河西走廊中部,漢代霍去病西征戰敗匈奴後始設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古稱“甘州”,素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另有“不望祁連山上雪,錯將甘州當江南”的佳句。可見張掖在河西走廊的優越地理條件,小城不大,但感覺很好。

我們先去參觀大名鼎鼎的大佛寺,街邊一片偌大的廣場,一方巨石上刻著“西夏國寺”。張掖大佛寺始建於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其位於甘肅省張掖城西南隅,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跡群,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張掖的標志性建築。

繞過水池,便可見匾額上題的“大佛寺”三個熠熠生輝的金字,再看楹聯上書:臥佛長睡睡千年長睡不醒,問者永問問白世永問不明。  是啊!人生苦短,還是難得糊塗吧!

進得山門,正中便是古樸滄桑的大佛殿,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依舊重檐雙頂,面闊九間,氣勢恢宏,不免令人肅然起敬。殿門兩側各鑲以磚雕和彩繪,雖已顏色褪盡,但上面的貼金依稀可見。

殿內佛祖側臥安睡在大殿正中的佛壇之上,雙目半閉,面容慈祥,沒有任何離去的痛苦;但見大佛木架為骨,泥胎塑身,身長34.5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人,耳朵上可容八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豈不是“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站在不同的角度觀看,佛的眼睛都是不同狀態的,或半睜半閉,或全部閉上,但始終感覺佛的氣息籠罩著你,心也不由得靜下來。殿牆四周均有精彩絕倫的壁畫和塑像,壁畫人物生動飽滿,線條流暢圓潤,私以為與比較有名氣的山西永樂宮的精美壁畫不相上下,印像較深的是壁畫中的楊戩像,就是普通人形像,沒有第三只眼,極其親和。塑像中精彩的有降龍伏虎兩羅漢,各倚殿角,面目猙獰,尤其是那被降服的龍委身於柱梁之上,蜷縮一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比較讓我垂涎的是在殿後的現已變成博物館的藏經閣裡,還藏有唐宋以來的佛經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就是那個被瓦剌俘虜又回來做皇帝的那位仁兄】敕賜的《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經》,用金粉所書,全國僅存。寺後有三十多米高的白色菩提塔,從藏經閣的後面偷偷地探出頭來,映在碧藍的天空裡,讓我想起了香煙繚繞的五台山,去過的地方太多了,學雜了,呵呵!



出了大佛寺,沿著縣府街走,我們迫不及待地去吃當地的名小吃——孫炒炮,端的在路口一家門市匾額上赫然寫著“孫記炒炮”。 衝上二樓,便看到每個桌子上放著茶壺,裡面竟然是免費面湯,原湯化原食嘛!這個有趣的緊,後來我發現西北這地方皆是如此,比茶水的質量有保證,不怕劣質的,後廚敞開供應!一大碗“炒炮”端上來,原來就是手擀面條,長短在三、五釐米的樣子,頗似我們小時候春節裡燃放的“小鞭兒”,在面上放上一層醬肉片,肥瘦相間,再配上綠瑩瑩的香菜、芹菜,添上少許湯汁,色相立即勾起食欲,入口面條筋道,味道嘛… …滿房間裡只聽見“呼嚕呼嚕”的聲音… …

下午4:00,我們去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據說夕陽下的丹霞最美。我在網友的博客上看見張掖丹霞的照片就已經割舍不得了,張掖丹霞地貌由於一部電影而成名,不得不佩服老謀子,拍哪哪火,一部《英雄》整火了遠在邊陲的額那濟,一部《三槍》搞紅了無人喝彩的張掖丹霞,最後一部1850萬元的鐵道部宣傳片沒把鐵路整火,給審計署整來了!還是鐵老大厲害,在宣傳方面出手比改善大眾服務重得多!



【130元包出租車抵達,門票40元,景區班車20元,景區內共有4個觀景台,1號為全景,2號和3號稍小,4號路程長,稍累些,各觀景台之間有景區班車往來送達。】站在1號觀景台上,放眼望去,不到丹霞不知“震撼”二字,氣勢之磅礡、場面之壯觀、色彩之斑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驚嘆。在方圓的範圍內,隨處可見有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鮮艷的色彩,把無數丘陵裝點得絢麗多姿。紋理交錯的線條、色彩斑斕的色調、燦爛奪目的壯美圖畫,真是天然去雕飾,美景出張掖啊!

赤壁丹崖上受流水作用或有機質沉澱,被染成片片黛青色、暗褐色、丹紅色,七彩斑斕,在藍天、白雲襯映之下,和諧中產生對比,構成一幅幅多彩的畫面。色彩景色隨著天氣的變化也在不斷變換,層次分明,一日之中,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色彩,無論用多麼美麗的詞語恐怕難以描述和表達第一眼看到張掖丹霞地貌時的那種感受。

但令人感到酸楚的是,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的張掖丹霞,為地方財力所困,開發不夠,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中退出,令人扼腕。其實一個不爭的事實映證了“胡煥庸線”的作用,這條線從黑龍江省黑河到雲南省騰衝,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的東南方擁有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地貌以平原、水網、丘陵為主,氣候溫和濕潤且富庶,擁有者眾多的世界遺產和風景名勝;而線的西北方只有4%的人口卻居住在64%的國土上,盡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因而一條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其實西北方並不缺乏瑰麗的風景和悠久的文化,它的美是天地之間的大氣之美,唯一欠缺的是人們的認知和雄厚的財力… …

7月26日,我們從張掖經227國道到西寧,【在張掖汽車西站買到西寧大巴票,76元,旺季需提早購,我們提前一天,都只買到大通的,後在車上補到西寧的】近6個小時的長途車程。網友評價這是中國最美麗的國道之一,一路走過果然不同凡響。扁都口那一片片絢爛金黃的油菜花與綠油油的麥田,起伏的祁連山上綴著點點白雪一路追隨,高高的達阪山上漫步著黑色的犛牛和白色的山羊,隨著公路奔騰著雪山融水漸漸蜿蜒彙成河流,一切都那樣的恬靜自然,那種淡淡流淌出的原生態的大美,令人感覺舒適安詳。只是達阪山的海拔觸碰了妻脆弱高原反應的神經,自是一番翻江倒海,我也是一陣手忙腳亂,看來西藏與她是沒什麼緣分了!

進入西寧市區,雨一路跟著我們,真是沒辦法。西寧稱為中國的“夏都”,晝夜溫差大,所以很是涼爽。整個西寧市是被湟水隔開的一個狹長的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也有省會城市的模樣,不覺得與我們東部城市有懸殊的差別。唯一不同的是,因為回族占人口比例的40%以上,所以街上的戴頭巾的穆斯林婦女比較多。

【入住錦江之星,268元/標准間,我們跑到白玉巷的神州租車,一問,8月6日之前已經沒有車了,還真火爆,只好順著街邊閑逛】不覺間看見了東關清真大寺,好像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可容納數千人,逢上主麻日【主麻日是伊斯蘭教聚禮日,穆斯林於每周星期五下午在清真寺舉行的宗教儀式】連周圍的道路都要封掉了,可見規模之大。在紛擾的雨裡,我凝望著頭頂彎月的塔樓,像包裹著綠頭巾的阿拉伯長者默默念誦著《古蘭經》,我也期待著真主保佑明天是晴天,讓我們在青海湖開心徜徉。

妻隨意攔了輛青AT5134的出租車,一個帥氣虔誠的穆斯林小伙子,我們親切地叫他“小馬哥”,一番討價還價後500元成交,明日塔爾寺和青海湖一日游。

定好明日行程,我們頂雨來到莫家街,如今莫家街是西寧一條餐飲為主的商業步行街,青海地方特色小吃比比皆是,諸如酸奶、釀皮等系列。可惜正在裝修街面,有名的馬忠食府的牌匾也被卸下來放在地上,我們窮逛一會,又去了水井巷。這裡是古城西寧裡是最熱鬧的商業街。南北干貨、風味小吃、藏地精品、令人眼花繚亂。每到一地,商業步行街和大超市是妻的必備行程,跟著混吧!總結:羊肉串肉質鮮嫩,留有余香,畢竟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嘛!可能與四川距離近或是川菜的生命力旺盛,麻辣燙很火爆,人滿為患!酸奶是那種放黃油和糖的那種,看樣子稠稠的,有德祿和永慶兩種牌子居多,據妻鑒定,口味一般般,不知是不是“領導”的嘴刁還是真是如此,呵呵!釀皮顏色深重,和西安的不同,味道還行,說一千,道一萬,其實只有你自己試試才知道行不行哦!

27日早7:00,我們在莫家街口等到了“小馬哥”,於是馬上開路。恰逢伊斯蘭教的齋月,小馬哥正在封齋呢!我們就一路閑聊,很是投緣,其實穆斯林對於我們來說也很神秘,所以此時多了解一些嘛!其實有信仰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穆斯林一輩子含辛茹苦一定要去麥加朝聖,藏人一輩子也去朝拜雪域的布達拉,這種虔誠不是可以隨便動搖的,他們可以傾其所有,可以風餐露宿,甚至可以一直長跪過去,這就是信仰,而可悲的是我們現在許多人混沌得不知信仰在哪裡?

車子在空曠的公路上疾駛,不一會兒,位於西寧市西南25公裡的塔爾寺【門票80元,導游80元,不進殿不用買票,蹭著聽講解也行,就是容易受到恐嚇和白眼】就近在眼前了,該寺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喇嘛寺之一,是在藏區有著很高的威望創立者宗喀巴的主廟。

晨光裡,金碧輝煌的殿宇高低錯落,蔚藍如新的天空交相輝映,顯得氣勢無比壯觀。由於來的早些還沒有開門,我們從出口溜進去,塔爾寺正在大興土木,據說正向AAAAA景區挺近,但這些絲毫不影響我們的游覽興致。

一進來迎面就是八寶如意塔,這個是最有名氣的,許多塔爾寺的資料照片上皆是它的身影,也成為塔爾寺的標志。這八個塔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磚砌成,一字排開,在陽光的照耀裡格外醒目。

位於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牆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築,用黃金1300兩,白銀一萬多兩改屋頂為金頂,形成了三層重檐歇山式金頂,在“裝修”這方面下手真狠啊!它與小金瓦殿、大經堂、如來八塔、僧舍等建築形成了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藝術於一體的宏偉建築群。

大金瓦寺前盡是虔誠的朝拜者和匍匐後五體投地的信奉者,殿內酥油燈跳動閃爍,迎面就是銀塔,這就是宗喀巴誕生的地方。大銀塔以純銀作底座,鍍以黃金,並鑲嵌各種珠寶,裹以數十層白色“哈達”,以示高貴。殿內部陳設非常考究,飾有黃、紅、綠、藍、白五色的幡、幃和天花藻井,柱廊均用奢華的藏毯包裹,琳琅滿目。

其中酥油花、壁畫、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我在這裡為酥油花費些筆墨:它是用藏區常見的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這些必須在低溫下制成,藝僧們在隆冬時節裡將手浸在冰水裡後再將酥油一點點地拿捏成型,很辛苦啊!而我們現在見到的光鮮美妙的酥油花都是放在有冷氣的玻璃櫥裡面,為了虔誠地供奉佛祖,有多少人心甘情願地付出他們的精力和體力而尋求心靈的慰藉呀!

壁畫則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梁上。壁畫的染料采用綠松石等天然石質礦物研磨而成,因此色澤鮮艷,經久不變。壁畫具有濃厚的印、藏風味,內容多屬密乘教義,和莫高窟的經變畫異曲同工,在我看來很卡通的樣子,不似莫高窟壁畫的手法細膩。

最後我們在離開的時候,走到轉經長廊前,那裡大概有幾十個轉經筒,古銅色的漆面映著陽光愈發閃亮,順時針推動那些刻滿了藏經的沉重轉經筒,一片片祝福就蕩漾開去,但願所有祝福都能在天地之間徘徊應驗。

小馬哥等得久了,倒是和同行們聊出了去青海湖的一條捷徑,路上風光還好,還可以節省15元的過路費,既然彼此都信任和寬容一點,何樂不為,那就走吧!我們的車翻越拉雞山,擦過日月山,跨過倒淌河,體會當年文成公主離鄉之無比惆悵,感受青海高原之無限風光,好不愜意!

大美青海,我們在油菜花和綠草原織成的毛毯上穿行,那毯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紫色、白色的野花,還有堆堆的牛羊,終於在明黃的油菜花海的盡頭,凸出一片寶石藍,那就是青海湖!兩者涇渭分明地攜手逼向天際,仿佛要將那潔白的雲朵融進它們中間,這天地間的渾然天成和莫高窟的精美絢麗,哪個更令我折服呢?我們迫不及待地衝過去… …

【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和內陸湖,環湖好幾百公裡,5元就可以進到油菜花海裡照相;而隨意在湖邊給藏民10元,就可以溜到湖邊,完全沒必要花150元進景區】在青海湖畔眺望,蒼翠的遠山被低低的白雲頑皮地騎在胯下,澄清的湖水波光瀲灩泛著幽藍的色彩不斷衝擊我的眼眸,蔥綠的草灘肆意撒滿潔白的羊群和牧民的氈帳,油菜的金黃被仿佛被上帝用手中神奇的畫筆在湖邊隨意塗抹著,如此的迷人景色,充滿了詩情畫意,令人心曠神怡!



我已經無法控制自己手上的動作,在這夢幻的景色裡,只有相機的快門在“哢哢”地低聲吟唱,沒有片刻的停留,其實那一刻的美沒有身臨其境是永遠體會不到的,我們的西北旅程雖然坎坷相隨,陰雨不斷,但景色卻是越來越美,高潮迭起,漸入佳境了!



告別了小馬哥,互留了QQ,其實能夠相遇是一種緣分,彼此的信任鑄成一路的愉快!最後按照他的指點,我們來到白玉巷益鑫手抓羊肉,慶賀青海湖游愉快的一天!妻不勝牛羊肉,我只好自己狂卷起來,要了一個爆炒紅辣子【20元】和一盤手抓羊肉【65元】,那羊肉煨得酥爛無比,入口即化,唇齒留香,難怪小馬哥在告訴我們時都不肯再多說了,齋月期間怕控制不了自己了,呵呵!

7月28日,我們又趕到了西寧西站,去往最後一站—蘭州。西寧西站距離市區還是很遠的,可是進到候車室,T208次列車【西寧西—蘭州,10:15—12:44】又一次晚點,只是這次僅僅20分鐘,但我們脆弱的神經和苦難的旅程已經禁不起刺激了!



【西寧到蘭州的火車多的是,幾乎每小時間隔都有。從蘭州火車站出來,沿天水南路向北走,不遠就是錦江之星火車站店,乘1路公交,在七裡河橋站下即甘肅省博物館】下午我們選擇參觀甘肅省博物館,妻蘭州之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一睹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雷台漢墓的銅奔馬,就是經郭沫若老先生贊譽而賦名的“馬踏飛燕”,現在這個“馬踏飛燕”的形像已經成為中國旅游業的標志了!

這件古代青銅器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擂台東漢墓中出土的,高34.5釐米,長41釐米,造型生動,鑄造精美,屬於國寶級文物。那馬英姿矯健,三蹄騰空,一蹄踏在一只飛翔的龍雀身上,馬微微側首瞥著龍雀,龍雀則吃驚地回頭觀望,充分展現了天馬行空時風馳電掣的感覺,給觀賞者厚重的想像力和感染力,以致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只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17公斤的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龍雀身上,從力學角度講堪稱完美。如果是西方的表現手法那馬身上便會插上一對翅膀,就像天使一樣,而東方含蓄的手法就是馬踏在飛鳥身上,讓人有更多地想像和思考,東西文化的迥異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至於兩者之間的優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沿著黃河南岸,一路十幾公裡都是濱河公園,我們還是來看著名的黃河母親雕塑,母親(像征黃河)秀發飄飄,慈祥含笑,凝視孩童,仰臥於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赤裸的男嬰(像征中華人民),舉首憨笑,顯得頑皮可愛。整個雕塑構圖簡練,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妻嘟囔著沒有想像中的壯觀,我則認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對於每次出行的目的地,我從來沒有苛求過,選擇就是信任,無論怎樣令你傍徨,經歷過就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真的!

步行至蘭州的黃河鐵橋——中山橋,是黃河上第一座鐵橋,1909年清政府時期建造的,已經是103歲的高齡了。現在鐵橋橫跨在黃河之上,左肩挑起白塔山,右肩擔著中山路,嶙峋灰黑的骨架屹立著,已成為了蘭州的標志性建築。黃河經過幾天來雨水的加入更加濁黃不堪,甚至還有點發紅,氣勢滾滾,掠過橋墩,激流而去,很是壯觀。

我們在河邊尋了個座位,要了一杯三炮台【就是八寶茶,茶中有枸杞、桂圓、菊花等,20元/杯,隨便續水】和一瓶酸奶【10元/瓶】,坐下來慢慢地品味黃河,望著對岸白塔山上依山勢層層疊疊堆砌起的建築,在山頂上站著遙遙相望的白塔,蘭州和西寧一樣依河而建,順水而居的狹長城市,對於我們來說很親切的樣子。在異鄉的暮色裡我們總結著行程,雖然波折不斷,計劃一再更改,但是我們這種自助游歷的信念沒有動搖過,安排設計是一種快樂,改變決斷同樣是一種樂趣,千年莫高、七彩丹霞、大美青海等精彩的美景都盡收眼底,西北不止有大漠、戈壁、駝鈴… …,還有你想不到的太多,太多… …

到蘭州就不得不提牛肉拉面,其實西北都有,蘭州滿街多些罷了。但是馬子祿牛肉面和金城面片第一炒還是值得一去的,大概是牛肉面的一清(湯清)二白(蔥白)三黃(面黃)四綠(菜綠)五紅(辣子油紅)全齊,這些都在張掖路步行街的大眾巷裡可以尋到,有興趣就慢慢找吧!基本上那一家都不會讓你失望!

【蘭州中川機場距離市區75公裡,也算是全國機場距離市區比較遠的了,下午4:00,我們包了輛出租車,一個小時抵達。】每次回程時,妻不免傷感一番,但是我總是安慰她,其實回程就意味著我們下一次的旅行進入了籌備階段,人生的結果都是一樣,重要的是過程不同,所以還是應該在意路上的風景呀!

千言萬語,終有盡時。茫茫戈壁,千年絲路,大漠中的西北就像那綿長又極具伸縮性的拉面一樣,你就慢慢地拽吧!非常的有味道,無論是一細、二細、韭葉… …,哈哈!總有一款適合你!現在把我們經歷的一切都印在你的記憶膠片裡,也許有用到它的一天吧!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