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一
南通,可用“一山一水一人”寫之。
題記二
南通到處都是張謇的影子。今日,站立在“歷史的教訓”之前,張謇的形像更加鮮活、偉岸起來。為啥?這就是南通的人情味兒。
題記三
欲看更多此行圖文,請去http://***/rgmao181898
--------------------------
------------------------------
題圖:狼山山麓園林中的張謇像

南通,可用“一山一水一人”寫之。
一山,毋庸贅言,乃狼山也;

一水,即濠河。濠河,乃南通的環城之河,卻非人工開挖之河,自然形成,曲曲彎彎,將整個城市“圍護”起來。水清景秀,比起穿過杭州、蘇州、無錫的運河,這條河流真是別具特色。三輪車夫跟我說,南通的特點就是水包城、城包水。開始我不懂,後來他說:城錛傅乃?清╙櫻?峭獾乃?情L江,到處是水,水水巍通。

一人,何許人也?
大名鼎鼎的張鎭啿!

翻開歷史,自慚形穢,如此傑出的近代狀元實業家,居然知之甚少。
張謇(1853-1926),16歲中秀才,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那一年(1894)中了狀元,被任命為翰林院修纂。 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深深刺激了他。他決意不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放棄官職,致力於實業和教育。
1916年與袁世凱決裂,對於張謇而言,政治更是“興味淡然若水”,他決心抱“村落主義”,經營南通的實業、教育、水利、交通、慈善諸端,在這江北一隅打造一個現代的桃花源。
痛苦和決裂,變成了好事。
清代的一個狀元,成了是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立憲派代表人物。人們常說,某某人“富甲一方”,而張謇,一位“狀元資本家”,卻真正“造富一方”哦!
以下是南通歷史上的一個片段 --
1922年,70歲的張謇走到了一生的最頂點。北京、上海報紙舉辦“民意測驗”,張鎭喸最高票當選為民眾“最敬仰之人物”。在他生日前後,南通錛3牽?囁?R龍,路旁扎起彩色牌坊,方圓幾十錛傅娜碩紒砜礋魰?瑥堟亞蝗說納?眨?閃說胤絞聵I成功的慶典之日閻?
錛o跡南通成了民國的模範縣,全國各地來的觀摩者絡繹不絕。在當年的訪問者眼中,南通充滿現代氣息:大道旁柳樹成行,滿載面粉、棉花以及旅客的卡車、汽車在奔馳;高聳林立的煙囪在冒著煙,工廠的機器轟鳴聲在回響;圖書館、博物苑、印書館一應俱全;古老的城牆和城門被廢除,代之以錛吹沫h城公路。
在中國近代文化科教史上,南通以創辦第一所師範學錛埂⒌諞蛔?耖g博物苑、第一所紡織學錛埂⒌諞凰?湯C學錛埂⒌諞凰鶓騽?W錛埂⒌諞凰?袊?宿k的盲啞學錛購偷諞凰鶜庀裾鏡取捌邆?諞弧?
張謇逝世後,其子張錛慈魹楦贛H作傳,請胡適寫序。在序言中,胡適說在近代中國史上,張謇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張孝若亦認可此種說法。然而胡適又說,“他獨立開辟了數種錛綽罰?雋巳??甑拈_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
張謇,南通的驕子。今日之南通處處都有他的影子。-- 足見南通人的人情味兒,他們對自己城市做出過貢獻的人,念念不忘,感恩不絕。
至今,南通人沒有忘記他,不但沒有忘記,而且今日之南通到處都是他的影子喲。
他的舊居,他的別業,他的紀念館,他的銅像,他的大生廠的紡織紀念館......。
這就是南通人的人情味?是。但是,今日之南通人在評價這位對南通做出罕見貢獻的偉人時,又是公允客觀的。
胡適說,他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他的失敗從何說起呢?
南通人並未回避。
2012年9月8日離開南通那日的上午,我特地來到了原大生紡織廠廠址建立的“紡織博物館”。在那兒,我見到了以下一段文字。其中的兩句話,讓我幡然。
-- 早期大生集團的決策人物......不顧企業負擔能力盲目擴張,拉钄︷線。
所謂決策人物,張謇也。

看來,這位狀元資本家也未能走出一個辦企業的怪圈:
初建 - 發展 - 鼎盛 - 頭腦發熱 - 擴張無度 - 走下坡路,乃至破產。
看來,這位狀元資本家也未能看穿一個基本事實:天下的錢是賺不完的。
我思緒如浪,站立在“歷史的教訓”之前。
我想到:
“中原之行哪錛溉ィ?嵵輥喖殎啞保?@是一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風靡全國的廣告詞。鄭州亞細亞集團曾在中原甚至全國的商戰中屢創奇跡,鑄就了輝煌,被稱為商界的“泰坦尼克”。然而好景不長,不到十年,亞細亞就由急劇擴張到迅速衰落。
我想到:
“三鹿擴張太快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乳業分析人士對記者說,“這讓其管理水平下降。”-- 2008年一位知三鹿內情的人士慨嘆道。
我又想到:
“美的”急速擴張,釀成今日大裁員。
擴張!擴張!又是擴張!從張謇到鄭州亞細亞,從三鹿到美的!
失敗!失敗!又是失敗!從張謇到鄭州亞細亞,從三鹿到美的!
這是歷史的教訓,又是現在的教訓,也許又是未來的教訓哦。
然而,發人深省的是,西方不乏企業成功“擴張”的典範,比如,肯德基,比如,麥當勞......。
這是現實的課題,值得我們鹽靠,是現在的課題,也許又是未來的課題哦。
南通到處都是張謇的影子。今日,站立在“歷史的教訓”之前,張謇的形像更加鮮活、偉岸起來。
為啥?這就是南通的人情味兒!
張謇故居,現辟為紀念館

院落內的銅像

張謇濠河邊的別墅

張謇的街頭銅像

紡織紀念館內的張謇照片

【9月17日黎明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