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如畫,四季蘇杭之六姑蘇,桃花三兩枝

作者: thechens

導讀江南四季各有特色,即使進了冬天,也不像北方那樣忽然就少了顏色。但要講起美輪美奐,那還只能是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時節。 便是春光明媚,便是細雨紛紛,枝頭上總抽出了綠色,一種不似炎炎夏日濃郁的綠色,而是專屬於春天的細嫩的綠色。綠色的枝頭上還掛滿了粉色的桃花,雪白的玉蘭,艷紅的山茶,表達出江南之春的味道來。 相應的,春天的江南游人也是最多的。 ...

江南四季各有特色,即使進了冬天,也不像北方那樣忽然就少了顏色。但要講起美輪美奐,那還只能是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時節。

便是春光明媚,便是細雨紛紛,枝頭上總抽出了綠色,一種不似炎炎夏日濃郁的綠色,而是專屬於春天的細嫩的綠色。綠色的枝頭上還掛滿了粉色的桃花,雪白的玉蘭,艷紅的山茶,表達出江南之春的味道來。

相應的,春天的江南游人也是最多的。杭州的蘇堤上滿滿的全是來賞春曉的人,但那總算是城外的西湖,即便四下摩肩接踵,舉目望去,也還是能看見西湖的寬敞。

蘇州就不同了。要是拙政園裡擠滿了人,他們吵得,鬧得,來來往往地叫囂得,就讓人不可能去仔仔細細體會園主最初的心境了。

所以在姑蘇的春天,我先去一個冷門的園子,從我計劃的名單上選擇了藝圃。

不知是誰,在很早的時候,對我講起過她去了一個饒有趣味的園林,名字就叫做藝圃。我當時聽著總覺得不像是個精致的地方,更有苗圃花棚的意思。

其實這也沒錯。

藝圃唯我地很。它藏得太深,但又不像網師園那樣沒走幾步就有個指示標貼在牆頭。

一進藝圃卻別有一番味道,兩片高牆夾出了一條甬道,牆頭還探出幾株苗草,三步並作兩步就到了湖邊。





蘇州的園林基本都要有一面湖水,文人們便能在閑極無聊和鏡花水月的時分憑欄舉頭,湧出些許的文思來。

所以藝圃中也有湖水,但是它一樣又不一樣。那圈圍了湖的建築又平直又簡單,全然沒有網師園裡亭台樓閣,水榭畫舫玲瓏的姿態。湖的一面堆起了一座小山,山上遍植奇花異草;另一面橫了條通廊,沿湖全是一扇扇的窗戶,窗欄就要有半人高,不探入水中,也不敞開。





四下望去,藝圃中這般直接明了的手法無處不在。湖面的一角斜了一堵筆筆直的隔牆,隔出一片園中園,隔牆上簡單地開了兩個門洞,不像在別處要有曲折迂回,欲說還休的調調。

有了這樣的豪爽,卻沒有落了下品,藝圃總還能讓人感覺它是蘇州的園林,不似揚州的何園個園,一半江南,一半江北了。





可惜藝圃的周遭實在不盡人意,毗鄰的全是些新蓋的民居,爬上那座奇花異草的小山,遠方明明白白就是高聳的假日酒店,算不算是一不小心借了一處景呢?





華麗的分割線。

從這條分割線之後,就必須我絞盡腦汁重新提筆寫了,因為之前拉些酸臭的文章寫到姑蘇桃花的上半截就啞然停筆了。

我來借鑒一下意大利修復古建的手法,新的就是新的,老的就是老的,大家彼此分開,一目了然。所以我就劃了一道分割線。

為了搶個沒人的時段,我早上7點,留園還沒開門,就已經速衝到那裡去守候了。

學習建築,在中建史裡面,蘇州園林也是逃不掉的一筆。通常出現在中建史教材裡面的,都是留園。我揣摩那是因為它的辨識度和學習性都高。

先是在留園裡面有一塊皺瘦露透的冠雲峰。講到皺瘦漏透,忽然又聯想到當年語文的高考,分析文章第一篇就是當頭一棒,來了一篇極難的分析中國古典園林的文章。虧得我沉住了氣,反反復復讀了4、5遍才算沒亂了陣腳。

所以冥冥中我反正是和拉些個世界文化遺產啊,建築啊,園林啊逃不開關系了麼?

其次在留園的造園上,有一招著名的先抑後揚的手法。入口有一條很長很窄,很矮很深的廊子,直到廊子的盡頭才是豁然開朗的敞亮。



這樣早到的好處就是可以有大約半個小時,至多1個小時的安靜,去細細品味這園林。

當然另一個方法就是在閉園前的半小時才去,效果也差不多,可是聽上去怎麼也不算一個劃算的買賣。

去的那次留園在修,略傷風景。



本著我隨性而走,悠然自得的賞園哲學,我就奔進了一處叫做“又一村”的地方。從名字就能體會出來,那是園主用來體驗農間生活的地方,所以風格粗獷樸實。



可是這一招竟是走錯了。因為這個“又一村”無論哪個時段,總也沒幾個游客。而等我浪費了那好不容易偷來的半小時,再回到留園的中心區時,一切都晚了。一個強大的組織終於出現了,它的名字叫旅行團。



留園配合著蘇州的調調,在涼亭裡面還有一男一女身著古裝,一手三弦一手琵琶,唱著悠悠的評彈。



整個留園最富盛名的當然是冠雲峰,所以旅行團組織也就迅速搶占了這一個景點。我落荒逃上樓,在正對著冠雲峰的一個茶樓裡要了一杯茶,掏出我的游記寫下三兩筆,寫累了就數數底下攢動的人頭,數暈了就看看柯南的劇場版,好不快活~

問題在於,這樣多的人,茶樓裡卻只有我一個。按說一杯茶也不貴,但是大家既沒這個時間,也沒這般興致,所以怎麼也停不下來。



磨蹭了1個小時後,看著時間也差不多了,就走下茶樓,最後在留園裡逛一圈,准備出園了。

進園的時候為了搶那段沒人的時光,走得倉促。再次回到留園的口子,卻發現了一道白牆,牆前栽了艷紅的花,開得正艷。牆上掛一黑匾,上書古木交柯。

這樣的意境如何才能傳到國外友人的心裡去呢?即便你翻譯地再是出彩,恐怕他們於此也不過是了了的感受。



春天再訪蘇州,投奔的青旅名叫明涵堂,位於山塘街。



而在美食方面,首先又解決了姑蘇10碗面中的4碗,碗碗都精彩,既是面的筋鬥,又是湯的滋味,再加上過橋的澆頭各有意思。

黃天源的炒肉面。



美味齋的爆魚面。



朱鴻興的大排燜肉雙澆面。



松鶴樓的鹵鴨面。



最後一碗面吃到了松鶴樓的頭上,那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松鶴樓的蘇幫菜。

雖然松鶴樓和得月樓霸住了蘇幫菜的兩頭,但是蘇州人還是最認松鶴樓這個招牌。

和樓外樓一樣,松鶴樓的招牌菜也是一條魚。但是不像西湖醋魚那樣簡單幾筆,頗有寫意的味道。松鼠鱖魚更像細致的工筆畫,精雕細琢,惟妙惟肖。

可惜居然還是讓我嘗出了一股魚腥味,於是再是華麗,也敗給了寥寥數筆的西湖醋魚。



離開之前去了拙政園附近一家紅得很的蘇幫菜館,吳門人家。飯店外面看著極其簡單,裡面卻用了古時的一個宅子,但又沒有金碧輝煌地裝修,而是隨意地一張桌子若干椅子放在房內。點了響油鱔糊,櫻桃肉和糖粥,味道上乘,絕對推薦。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