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種風情交相映——意大利篇(D3)

作者: 曾冰在路上

導讀D3: 7月28日:威尼斯——佛羅倫薩——比薩——羅馬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馬基雅維利,薄伽丘等眾多文化、政治、思想界名人誕生、活動於此,因此稱之為文化的“聖城”也不為過。佛羅倫薩意大利語為Firenze,直譯為“百花之城”,市花是一朵紫色的百合。“佛羅倫薩”這一譯名是根據城市的� ...

D3: 7月28日:威尼斯——佛羅倫薩——比薩——羅馬

第二天的目的地是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和中心,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馬基雅維利,薄伽丘等眾多文化、政治、思想界名人誕生、活動於此,因此稱之為文化的“聖城”也不為過。佛羅倫薩意大利語為Firenze,直譯為“百花之城”,市花是一朵紫色的百合。“佛羅倫薩”這一譯名是根據城市的拉丁語名字“Florentia”而來。其實最初佛羅倫薩被翻譯為“翡冷翠”,因為徐志摩在詩集《翡冷翠的一夜》中將此城名稱譯為“翡冷翠”,更貼近意大利語名“Firenze”的發音,也更有詩意。

佛羅倫薩地處亞平寧半島北部的一個盆地中,所以大巴順道車先開到一個可以俯瞰佛羅倫薩的山坡平台,佛羅倫薩美景盡收眼底。後來我才查到,這個平台就是米開朗基羅廣場,俯瞰佛羅倫薩的最佳點。全城最高,最為顯眼的建築就是橙紅色穹頂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宏大的氣勢,即使是第一次見到,也能立刻認出這就是它,有人稱之為世界第三大教堂也不為過。佛羅倫薩的其他建築的屋頂大多也是和大教堂一致的橙紅色,使得整個城市的建築色調風格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意大利許多城市對大巴車收取進城費,導游趁我們在山坡俯瞰的空隙去交了進城費。之後大巴駛進佛羅倫薩市區。但是舊城區大巴車是無法通過的,因此我們下車後,沿著阿爾諾河向舊城區方向行進。


阿爾諾河是一條流經佛羅倫薩、比薩等城市的意大利河流,是意大利第四大河。世界上但凡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大多有一條河流貫穿其中,如南京有秦淮河,布拉格有伏爾塔瓦河,巴黎有塞納河,維也納有多瑙河等。河流雖分大小,水的靈氣卻同樣滋養了它流經的城市,也為整個城市增添了更多魅力。阿爾諾河河水平闊,水位不是很高,在河中的壩上看到幾個人在躺著日光浴,同樣面對意大利的驕陽,我們躲避尚且不及,看到他們愜意的模樣,真是佩服他們耐受力之強。





沿河走了大約10分鐘,轉向北走去看聖母百花大教堂。剛才在米開朗基羅廣場上俯瞰全城時,已經被它宏大的規模所嘆服,現在穿行在佛羅倫薩狹窄的街巷,不禁意間,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穹頂突然顯現在狹窄街巷盡頭,猶如撲面而來的感覺。


聖母百花大教堂(意大利語:Basilica diSanta Maria del Fiore),是佛羅倫薩總教區的主教座堂。教堂由大教堂、鐘塔與聖喬凡尼洗禮堂構成,聖喬凡尼洗禮堂位於大教堂西面,為白色八角形羅馬式建築,但丁、馬基雅弗利等名人在這裡受洗。洗禮堂三扇銅門上刻有《舊約》故事的青銅浮雕,其中二扇為吉伯提(Ghiberti)所作,被米開朗基羅贊為“天國之門”。

鐘塔外立面鋪白色大理石,與聖母百花大教堂主體的外立面相同,仔細看去,每塊大理石上的花紋都不相同,堪稱美輪美奐。教堂正面更是精美絕倫,由於教堂前小廣場面積不大,無法用相機拍攝下正面的全貌。由於時間緊迫,加上排隊人很多,我們沒有進教堂內部參觀。或許等待下一次再來佛羅倫薩這一藝術文化名城時,再有機會參觀吧。









按照建築史劃分,聖母百花大教堂屬於文藝復興建築。這一建築風格就是起源於佛羅倫薩,代表作便是聖母百花大教堂。大教堂於1296年奠基,1436建造完成,工程曾因黑死病盛行中斷。那著名的大穹頂是著名工匠菲利波・布魯內列斯基設計的,他在建造拱頂時,沒有采用當時流行的“拱鷹架”圓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穎的“魚刺式”的建造方式,從下往上逐次砌成。百年之後,米開朗基羅在設計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大圓頂時,也自嘆不如說道:“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圓頂,卻不可能比它的美。”



接下來我們穿過舊城向西走前往舊宮。舊宮是佛羅倫薩的市政廳,正面頂部有一座鐘塔,這鐘塔也是我們在山坡上俯瞰全城時看到的除了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和它的鐘樓以外第三個醒目的建築。舊宮頂部設有垛口,好似一座堅固的堡壘。舊宮門前豎立著一座仿制的大衛像。大衛像的原件保存在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由於我們沒有時間去參觀,所以只得在舊宮前留影。舊宮前面是L形的領主廣場,廣場上有海神噴泉,中間是海神波塞冬的雕像;廣場南面是佣兵涼亭,裡面有眾多著名的雕像,塑造者希腊神話中的各種場景。











從領主廣場一旁的小路向南走到達阿爾諾河河邊,之後順著河邊一直走回到車上,發車前往下一站比薩。和旅行團的一個弊處顯現出來,便是無暇細細品味佛羅倫薩這一文藝復興名城的獨特魅力。實際上,還有很多知名的景點沒有去看,並且最令人失望的是,原本希望的導游講解並沒有,導游只是將我們帶到景點,便讓我們自由活動。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駛,我們來到了比薩。從大巴停車場到比薩斜塔還有一段距離,需要我們步行走過去。雖然幾天以來導游不斷提醒我們當心小偷,我們也確實提高了警惕,但是還是出現了驚險的一幕。正在我們走到比薩斜塔的途中,突然有意大利3個婦女衝了過來,斜背著小包,每個人手上都拿著一塊大硬紙板,湊到我們身邊,用紙板貼在我們的包上,嘴中念念有詞,樣子似乎想乞討。這一切來得太突然,我們趕緊護住包往前跑,那幾個婦女依然不放開,緊貼著跟了上去,後來見我們人太多放棄了。後來一看,有人拉鏈已經給拉開了。原來那些人是用大硬紙板最掩護來偷東西。當時我們的隊伍裡有30人,居然還敢這樣明目張膽,可見這裡的小偷問題確實很嚴重。


經過剛才那一幕我們都不由得護緊了各自的包,加快了步伐。大約十分鐘後來到鬧市區,穿過一個城牆,奇跡廣場就在眼前。奇跡廣場上有三大主要建築,比薩大教堂,洗禮堂,以及著名的比薩斜塔。比薩斜塔其實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始建於1173年,設計的時候並沒有特意設計成斜塔,但是在工程開始後不久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塔身開始向東南方向傾斜。後來刻意將鐘樓上層搭建成反方向的傾斜,以便補償已經發生的重心偏離。建到第7層的時候,塔身不再呈直線,而是為凹形,工程因此暫停。1360年工程重新開始,並作了最後一次重要的修正,1372年終於完工。鐘樓共有7口鐘,但是由於時刻都有倒塌的危險而沒有撞響過。如今斜塔已經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伽利略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更是讓比薩斜塔名揚世界。事實上,即使斜塔沒有發生傾斜,它依然會成為一座精美著名的鐘樓建築。



相比之下,原本應該成為主角的比薩大教堂的風光被它的鐘樓所掩蓋了。比薩大教堂是羅馬式建築,實際上,世界上最著名的羅馬式大教堂的代表便是沃爾姆斯的大教堂和比薩大教堂了。所謂羅馬式建築,主要特征是羅馬立柱和拱券的大量運用,在本文的最後,我會對這一年以來所參觀到的教堂建築做一個總結。

在奇跡廣場上可以照出各種“特效”,例如推著比薩斜塔,托著比薩斜塔等等。停留時間大約半小時,我們重新上路,前往羅馬住宿,以便第二天盡快開始意大利之行最為疲勞的一天。






(圖文均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部分資料數據來自維基百科)


精選遊記: 佛羅倫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