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感覺說起烏鎮,烏鎮的感覺很快就回來了。
烏鎮的美,在我的印像中,只有一個字——“烏”;她的閨名與馬鎮僅一筆之差,但她的那份嫻淡、那份悠適又豈是馬鎮可能比擬?我游遍了江南的六大古鎮,相比之下,她又憑空地少了些喧鬧,少了些凌亂,少了些模仿,少了些無奈。她只是“烏”的鎮;僅一個“烏”字就把握了烏鎮的整體色調,這灰暗深沉的氛圍也許在旁人看來不暢,但江南水鄉就是這種釅釅的濃濃的味道。烏鎮則尤其突出——鎮如其名,一片烏色,道不盡的歷史滄桑。
江南的三月多雨。沐著飄忽的雨絲,我與友人賢、青、斌徜徉在烏鎮的記憶中。
與所有的江南小鎮一樣,烏鎮也少不了碼頭漿房,藥鋪餅店,酒樓茶館,小橋駁岸。這次是老天爺格外垂青,把原本就儀態萬方的烏鎮扮得更加煙籠霧罩,撲朔迷離,記憶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增添了許多夢幻的色彩,三三兩兩的小木船橫七豎八地橫在飄渺的水巷裡,一如我們在傳統中國水墨畫中見到的一樣。此情此景,在多情的我們看來,忍不住便要詩興大發了。
說起來烏鎮很有歷史,很古老。據說六千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隋朝時有了古運河(不知道夏堅勇先生的《大運河傳》有沒有道及?),成為兩省三府的接壤要衝,鎮區由東南西北四條沿河大街呈十字形交叉構成,交叉處為中心鬧市。街市皆依河道,民居臨河而建,沿河成街,水閣河埠密布兩岸,又以橋連街,河橋街屋融為一體,一派典型的水鄉風情。怪不得有國外游人驚呼其為中國威尼斯。
烏鎮長期以來因為只通水路,塵俗世囂不易入得,安定的日子連同安定的情緒,讓生活的人們構建了一種特色。雖說江南一帶一直是文人淵藪之地,崇尚文字,文質彬彬,知書達理,但烏鎮卻另有一番風貌。
我每到一地,買書是必不可少的;據書中介紹,在烏鎮舊時的茶館中都見不到魯迅筆下那一類花五文錢就在櫃台外喝酒的長短工,這裡的飲者很紳士,極常見陸文夫境界裡的臨窗獨品者。可惜,在旅游大潮狂飆的近年我們已無福看到這悠哉游哉的桃源生活。今日機緣湊巧,被雨水潤得發亮的青石板小巷很少有游人的蹤跡,茶館裡靠窗臨河的桌子旁,竟有幾位茶客篤定心在品茗觀雨。這時的茶館,擺脫了尋常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熱鬧勁兒,那些閑適世家在粉牆小院內養鳥種草、玩棋賞桂、嚼曲含香、品茗談藝的情趣,仿佛又歷歷在目,栩栩如生。
名人自然是旅游點推介的重點。烏鎮人學會開放以後,茅盾的牌自然是要打的,自從“盾牌”打響,烏鎮的文章便直往極品裡去,茅盾與烏鎮攜手升值。豐子愷也是江南水鄉的一個特例,不用說,阿寶和緣緣堂的名聲也日漸遠播。用文化裝點門面並不是江南人特有,只是江南人更肯動腦筋罷了;作為旅游開發的後來者和追隨者,烏鎮隨後跟進的自然是古為今用、人為我用的豐富多姿。
在烏鎮不必刻意地尋求一些諸如文化底蘊之類的東西,人們一踏上這寫滿歷史斑痕的土地,走染坊、酒坊、鋪子、書院;過文昌閣、翰林第,看道觀、戲台、廟場;撫百床、木雕、古玩、擺件;選絲棉、布鞋、糕點……就扎扎實實做了一回前人。金家廳“滿月、周歲、婚嫁、拜壽”的排場以及舊時江南人家“清明踏青、立夏稱人、中秋賞月、腊月小更”給了你一個早先的小康世界,淋漓地展示了古鎮的深度。
駐足幫岸、水閣、廊棚,欣賞著水面上的“野渡無人舟自橫”,遐想著傳統在現實面前顯露的那一份凄清的美,對面河岸上民居高高的馬頭牆無聲地佇立,勾起的不僅僅是滄桑往事。這百年的石板路,這歷史的幽巷,風采是有些黯然,然而現代人要的就是這種氛圍。假如要做隱士,這裡是很適合“中隱隱於市”的地方。想茅盾《我的故鄉》“昭明書室依舊,唐代銀杏宛在”之句,在南柵蒼老的古銀杏下,依稀可聞南朝昭明太子隨沈約在此的讀書聲,恍然不知身在何處了。
雨中的青石板鋪進歷史的深巷,令人留戀,她仍可將你帶向悠遠。想想那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也許,在這時,在這裡,你能找到你想要的那份情境。同樣是雨巷,卻感受到了戴望舒以外的東西。
去烏鎮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