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Day6.1hea住鳳凰城
25-11-2011
當初計劃旅程的時候,有想過要去趕市集,到苗寨走走。
但結果決定甚麼地方都不去,只在鳳凰Hea下、在江邊聽下歌....
感受一下鳳凰的風情,享受一下旅遊的閒暇,
老公就最想在面江的露台,沖一杯靚茶享受一下。
而朋友就想用新置的相機,影遍鳳凰每一角落,
橾哥就當然想Shopping啦﹗
早晨7點走出露台,就見江面霧氣飄蕩
房間對正"萬名塔"


第一晚住小房間的露台 ,雖然係細都幾骨緻。景觀一流﹗


早餐


首先行迴龍閣
迴龍閣在沙灣對面﹐觀景山下一處有著漂亮閣樓的寺廟別稱

這條街最早形成於元朝﹐現在保留的是清朝時的遺存。
街道多用紅砂石﹐青石板路鋪成。古城以這條街為中線﹐串連起無數小巷﹐貫通千家萬戶。


看到一些苗族婦女穿民族服裝如時光倒流,置身於古代

行到迴龍閣盡頭

橋可通往豹子灣,因古城不能行車運輸就要靠人力和馬匹了

江邊cafe

是誰得罪了老板


苗家社飯
行街街


在未過虹橋前一個角落就可影到呢個景

虹橋:橋為廊橋結構,材質本為木製,通馬車。
50年代橋面建築被完全除掉,橋面被鋪就為瀝青路面通汽車。
旅遊開發後重建廊橋橋面部分,材質為現代建築材料和紅色石材,改為步行街,即為現在大家看到的虹橋。

許多遊客頭上載著花環


晚上就是酒廊

東關門
東關門位於古城沙灣,一邊接奇峰山麓,一邊扼沱江河道,
整個建築面積只有50平方米,高12米,分上下兩層,下為關門,上為住兵間。
是沙灣進入古城核心區的重要關口。東關門始建於1807年,穿鬥式構架,硬山頂,石木結構。
清時有士兵把關,盤查過往行人。現在仍是沙灣與古城核心區來往的主要通道。


這裡也取景的好地方


向跳岩那邊行


在沱江上橫亙著溝通兩岸的跳岩


跳岩: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從前是進出鳳凰的主要通道之一﹐
乾喜苗民起義﹐辛亥革命﹐風鳳凰光復起義等等﹐都是由這裏進攻鳳凰的。
全長100 米﹐共有15個岩墩﹐依次橫列在沱江河床上﹐岩墩用紅砂石修砌﹐
墩與墩之間相隔5米﹐上面用木板搭鋪﹐木皮再用鐵錬捆牢﹐固定在河兩邊的鐵樁上﹐
防洪水沖走。

經過無數歲月幾番﹐滄海桑田﹐跳岩依然堅固牢實。更成為鳳凰古城一幅經典的圖畫


北門古城樓位於城北沱江南岸,又稱“壁輝門”。始築於1715年。
城門為半圓形,深7米,寬3.4米,高3.5米,門內安有兩扇巨大鐵門。
城門由紫紅條石砌成,上方刻有“壁輝門”三字。
城門之上為古磚砌就的城樓,上有炮眼八孔。立於城樓之上,可覽沱江秀姿,觀全城風景。
古城樓兩端沿江岸築有城牆,高6米,長約裡餘,亦為紫紅條石砌成。


東門城樓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牆,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
城牆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
鳳凰古城歷來有四大城門,現存的有三道,即東門城樓、西門城樓、北門城樓,南門城樓因故被拆,
四大城樓僅有東門城樓被列為鳳凰古城九景之一。
東門城樓位於城東,緊靠沱江,原名"升恆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
東門城樓始建於1715年,其城樓式樣,仿北京前門用城磚砌築,
對外一面開槍眼兩層,每層4個,樓高11米,歇山屋頂,
下層覆以腰簷,飛簷翹角,造型莊嚴雄偉。
城門寬3.5米,高4米,呈半月拱,城門兩扇系以鐵皮包裹,用圓頭大鐵釘密釘。
城牆修築全部採用紅砂條石,工藝精湛,整齊壯觀。


拉車小檔

穿過小巷就見到一間古色古香的小學

正是放飯時候好熱鬧

被小店的水餃吸引了
小水餃 鳳凰特色: 綠豆粉


呢餐用左25蚊就食到飽飽

隔離舖企滿細路睇電視,勾起大家童年回憶﹗
小百科:鳳凰, 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春秋時期鳳凰在楚國範圍﹐
宋朝這裏曾設招諭縣﹐元、明時﹐地方機構改為長官司。
小城過去曾經被稱為蠻夷之地﹐就是清乾隆年修>
裏﹐
開頭也有一句: "記曰: 南不盡衡山。" 衡山以南﹐一直以來都不服統治者。
故苗族的歷史成為鳳凰一則動人的哀歌.「墨雲拖雨過西樓。水東流。晚煙收﹐柳外殘陽﹐回照動簾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