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曼谷街頭也有賣小金魚(兒)的關裕年 看過話劇“龍須溝”的人都知道,北京街頭賣小金魚兒的是一種文化,他們推著車,車上有魚缸,各種不同類型的小金魚兒等待銷售。在北京有這種說法,養小金魚是給人消災的,魚的諧音就是“余”,養金魚,可以使家庭富於,金魚即使是死了,說它是替人死的,也消了災。 曼谷街頭,也是無奇不有,沒有想到在街頭也看見了賣小金魚的,只不過場景不同,每條魚放在一只塑料袋中,落在一起有數十袋,很是壯觀。如果你選中其中一條,就可以請賣魚的給你拿下來,帶回家放在魚缸裡。 我看見後,立即想到,應該給他留個影,以便介紹給北京的“老少爺們”看看,人家泰國人也養金魚,也賣小金魚兒…… 賣金魚的小老板,很是配合,擺了個姿態,讓我仔細照,多張相片從不同角度看到金魚是如何出售的。 在泰國,我們如果有時間“挖掘”,就會發現,有許多社會現像和民俗,都彰顯和我們國家“同宗同源”,衣食住行各有所長,但是所表示出的都是共同的愛好。 今天說的是賣小金魚兒的,還有他們所喜歡用的竹編、藤編,與我國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所用的藤編與竹器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他們所喜歡的繡花與鉤編也是如出一轍。就說泰絲吧,柔軟、靚麗幾乎超過我們的絲綢,只不過泰國的泰絲更加“挺括”,也可以說有“剛度”,不像我們江浙的絲綢,不結實,不適於穿戴,而適合觀賞 我們曾經問過一位賣泰絲的女士,她說,中國的絲綢很難加工,對於一個衣服加工者來說,她不是很喜歡這種面料,反之,泰絲的“可加工性”,比起中國絲綢就優越的多了。 從這裡,我們也看出,中國固有的絲綢、瓷器已經被人家學習的淋漓盡致。我們在曼谷的大商場帕拉岡看見的瓷器,才可以稱為“琳琅滿目”。 工業技術革新,也是迫不及待的事情,其緊迫程度也絕對不亞於“蓋房”、“修路”,沒有緊迫感,不知不覺人家就超過了我們,到那時,我們就只能“望洋興嘆”,後悔晚矣…… 有關泰絲的介紹,我還要專門寫一篇文章,以饗驢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