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系列第一篇:在美術館看2012藝術新人畫展



















在美術館看程小琪的“荷語”關裕年 荷花幾乎遍及中國,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荷花以它特有的色澤與特質吸引了多少志士仁人對它歌頌、贊嘆,這也包括國外的一些大師級的畫家,其中就有法國的克洛德.莫奈,1900年,莫奈展出了自己從1899-1900年的13篇《睡蓮》,這可能是有史以來一次展覽有關荷花、睡蓮最多的一次,從此,莫奈就成了睡蓮的代表,一提起睡蓮就想到莫奈…… 在我國,荷花幾乎成了聖潔的代表,“出污泥而不染”成了荷花的潔身自好的像徵。所以,在我國,以荷花為主題的各種作品也就應運而生,不過,對荷花歌頌最多的,大底還是以荷花為主,因為,荷花美麗、花型大,所以對荷花贊嘆大約都是以花為主,其中也包括我最近寫的景德鎮高溫釉下五彩“荷韻”的作者於集華,他的荷花作品,在網上被稱為“荷花大王”,由此可見,荷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程小琪可不是這樣,他的畫以殘荷葉和殘蓮蓬為主要歌頌對像,就說他的最著名的“遍寫荷塘不見花”,其中可數的蓮蓬就有11枝,殘葉有20幾個……一般情況,能夠看見殘葉的時候大多數是在初冬…… 在北京頤和園西堤附近,一般在11月至12月之間,微冷初寒,殘荷葉還沒有完全被凍傷,少數的蓮蓬也沒有被采摘,一般來說,這些蓮蓬都是後來才生長出來的,那些茁壯成長的蓮蓬早已經被人采摘,蓮子被人吃掉,吃不掉的也就變成了蓮子干果請到商店的櫃櫥裡去了(在這篇文章後面的相片就有我在頤和園照的殘荷,一並刊載供驢友參考。)。 所以,看見程小琪的畫作,首先印像可能是在南方,更可能是在私人的荷塘中才能允許這麼多的殘荷繼續存在。 一些作品確實是由於地理位置不同而被特殊的描寫,成了奇景。特別是程小琪的《荷語.秋系列之二》,在殘葉中間居然還有盛開的荷花,從標題可以看出來,是秋天,非常偶然的一只荷花又鑽出水面,與荷葉爭光彩,這種情況在北方是不太可能看得到的。 一個人的作品大都源於生活,而又極有可能是高於生活的,程小琪的作品的特定環境,多數屬於高於生活,不是平常時間所能夠看的見的景色,這就是程小琪畫作的特點。 程小琪所關注的殘荷、殘蓮,多少有些凄慘,但是,這是作者的獨愛,他從另外一種視覺角度看世界,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