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系列第一篇:旅行鄂湘川陝(一)
2008年1月4日清晨到吉首,天還沒有亮。上午乘車沿G209,一小時的路程到鳳凰。
沈從文的《邊城》中,有這樣的文字描述鳳凰:“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尋找,當可有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那裡同別的小點一樣,事實上應當有一個城市,在那城市裡,安頓下三五千人口……”
“鎮竿”為鳳凰的原名,並不是“邊城”,《邊城》裡的“邊城”是湘渝交界處的茶洞。
青山環抱,沱江穿城的鳳凰,西托雲貴,東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邊。自古以來一直是苗族、土家族的聚居地,明清時期曾為湘西地區的軍政經文中心。

鳳凰廣場。

新建的西門。

朱熔基題字的“鳳凰城”影壁。

陳寶箴世家,亦是古城博物館。


街邊貨攤。


飯店後廚。

木柱與石牆不知歷經幾多歲月。

路邊食攤。

始建於明朝的恆升門,也就是古城東門。

清澈沱江水,悠遠吊腳樓。

水流激蕩浪花飛。

江北的萬名塔,萬壽宮。

東嶺山上的八角樓。

虹橋臥波。

沈從文故居。

位於北文星街的熊希齡故居。
熊希齡,人稱“熊鳳凰”,少時被譽為“神童”。曾出任民國總理,後致力與教育與慈善,民國九年(1920年)創辦香山慈幼院。

田興恕任職貴州期間,因“青岩教案”與“開州教案”被革職。四十一歲英年早逝,“人事輸贏無常局,貧賤吾家有素風”,留下故居為後人憑吊。
鳳凰的歷史名人還有黃永玉,情系梓裡山水,吊腳樓與石板路。在《太陽下的風景》中寫道:“無論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為它驕傲。它實在太美了,以至以後的幾十年,不論我走到哪裡,也會覺得還是我自己的家鄉好……”
鄭國鴻,浙江處州總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定海與英軍作戰陣亡。
“湘西王”陳渠珍,曾隨部進藏抗英,著有《艽野塵夢》,紀錄了這段艱苦備嘗的歷史。
肖繼美,著名鋼鐵專家,中國科院院士。
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曾調“鎮竿兵”參加對“倭寇”的作戰,《明史》裡有相關記載。後人作詩《永保土兵詠》:
自古土兵號梟雄,世人莫敢攖其鋒。銅柱擎天蠻地靜,彭王豈與夜郎同?
經營五溪懷天下,荷戈前驅稱忠勇。聞道倭賊犁我庭,五溪深處駛艨艟。
廿四旗陣泣鬼神,短兵相接悍且勇。三戰三捷倭跳洋,贏得東南第一功。
今日天氣是陰間多雲,如果陽光明媚,藍天白雲,鳳凰的景色會是更加錦上添花。
下午,回到吉首。5日7:22 乘1474離開吉首,8小時後到宜昌。

宜昌站建在東山上,進出要上下長長的台階。
在雲集票務訂好7日到萬州的船票。
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的宜昌是三峽門戶,川鄂咽喉。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的中英《煙台條約》,宜昌成為通商口岸,是長江上的重要港口。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交通部次長盧作孚的指揮下,10月24日開始,歷經40天,從宜昌搶運人員、物資入川。這次行動被稱為“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這一支極其悲壯的交響曲,寫出了中國動員起來反抗敵人的力量”。

世界和平公園,遠景是夷陵長江大橋。

江濱公園。


鎮江閣前身為楊泗廟,始建於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1987年原址重建,2006年修繕一新。

屈原塑像。下部柱台上是詩人作品林中的“山鬼”,“問天”的弓箭,鼓瑟的“湘君”等,後面是橘林與基督堂。

歐陽修公園內的詩人塑像。鐫刻《夷陵九詠》全文《三游洞》、《下牢溪》、《蝦蟆培》、《勞停驛》、《龍溪》、《黃溪夜泊》、《黃牛峽祠》、《松門》、《下牢津》的石壁分列塑像兩邊。
從葛洲壩徒步過長江溪大橋,經胡家崗、黃柏河前往南津關。

路邊的食攤。

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享受天倫之樂。

嫘祖廟又名西陵山廟,始建於晉朝,為紀念黃帝正妃嫘祖而建。宋朝列為“峽州八景”之一。

霧鎖南津關。
此處是長江三峽西陵峽的東口,上游二十多公裡的石牌是抗戰期間“石牌保衛戰”發生地。國軍第十一師與日軍第三、第三十九師團在此激戰數日,日軍傷亡7000余人大敗。石牌保衛戰指揮官胡璉將軍,在戰前祭天的誓詞如下。陸軍第十一師師長胡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7日中午到碼頭,乘車經三峽工程專用公路“翻壩”到秭歸港上船,之前換票時船方免費由三艙升到二艙。在秭歸度過下午,傍晚船到了,坐升降車下到江邊登船,還要收費2元。出門在外遇到的不合理、沒道理的事情太多了,有時沒法去認真地計較。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