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篇五:扎什倫布寺、羊湖

作者: 扎果

導讀朦朦朧朧地起床,已經適應了這個酒店,再加上每天都玩得很HIGH,已經不像第一天那樣一會兒就醒一下了,剛洗完臉,Z姐姐在外面敲門叫我們下樓了。 今天的方向是一路向西。日喀則的海拔比較高,而且植被稀少,和林芝完全不同,看慣了青山綠水的眼睛看著一路上仿佛要像我們壓下來的赭黃色土峰時,多少還是有些不適應,因為植被少,所以空氣相對也稀薄一些。拉日鐵 ...

朦朦朧朧地起床,已經適應了這個酒店,再加上每天都玩得很HIGH,已經不像第一天那樣一會兒就醒一下了,剛洗完臉,Z姐姐在外面敲門叫我們下樓了。

今天的方向是一路向西。日喀則的海拔比較高,而且植被稀少,和林芝完全不同,看慣了青山綠水的眼睛看著一路上仿佛要像我們壓下來的赭黃色土峰時,多少還是有些不適應,因為植被少,所以空氣相對也稀薄一些。拉日鐵路正在修建中,一路上都是工地,以後來的人有福了,坐火車就可以去日喀則了,不必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開車前進。

師傅一路上忙著避讓拉渣土的大卡車,躲開之前下雨滾下路邊的石塊,車顛得連W姐姐都沒有機會再繼續補覺。周圍的景色,看上去好荒涼啊,灰暗暗的,讓我想起了無人區,如果不是熱火朝天的工地和穿梭往來的貨車,簡直都沒有生機的感覺。尤其雲層又厚厚地壓下來,更顯得陰暗沉重。



師傅在一處平台停了車,順著台階下去,可以觀看雅魯藏布江。我們一直下到最下面的河岸邊,雅江在這裡呈現出了和前一天截然不同的一面,在大峽谷中呼嘯奔騰的江水,在這一段平緩了許多,江面寬闊,流出無數灘塗。河邊栽著一片人工林,小樹還很細,用雙手就能圍攏,遠遠地可以看見江對岸同樣的一片樹林。江水不甚清澈,再加上倒映著周圍的荒山,頭頂陰雲密布,細細的一條綠色顯得那麼孱弱無助,仿佛在宣告自然的力量多麼強大,也許這壓力重重才是它在這一處的本來面目。如果林芝的雅江是生機勃勃,顯示著年輕的活力和跳脫,這裡的雅江就是深不可測,顯示著藐視一切的力量和思想。我說不出更喜歡它的那一面,它們都是真實的雅魯藏布江。



繼續上路,愈接近日喀則市,田地愈多,林芝是牧區,日喀則是農耕區,這裡的田地面積要大得多,好像所有的綠色為了人們的溫飽都集中在了田地裡,顧不上分一些給周圍的群山了。因為植被稀少,所以很多處都能看見一排排新植的人工林。不知是不是光線的原因,日喀則的天空顏色顯得比拉薩的淺一些。進入日喀則市區,城市建設一看就比拉薩低了一個階段,但人來人往還算熱鬧。



Z姐姐是一定要來扎什倫布寺的,因為這裡是黃教六大寺廟之一,我也是堅持要來的,因為這裡是世界文化遺產。扎什倫布寺在日喀則城西,依山坡而建。我們在拉薩的那天聽說班禪正在扎什倫布寺。烈日當空,但穿著兩件衣服並怎麼不覺得熱,只是曬得很。站在山下往上看,金頂分外奪目,民居的白牆襯托著寺廟的紅牆,我看到的西藏建築,多用大塊的純色碰撞出強烈的色彩反差,和描繪唐卡時的精工細作截然不同。沿著山坡石徑慢慢向上爬,樹木掩映了耀眼的金和紅,只有安靜的白牆灰瓦相伴左右。上行一段,三座白塔靜靜佇立在一處平台上,周圍有一圈轉經筒,虔誠的藏民念著經文轉經,其中還夾雜著許多入鄉隨俗的游客,經筒的木把手經過許多人的手,已經磨得變了色。可愛的小Y也跟著轉經,但她是隔兩個經桶轉一個,我說你行不行啊,要不就挨個轉,要不就別轉,還有你這麼轉的。小Y皺著鼻子說木把上怎麼那麼油啊。那一定是做功德的藏民,手上沾了酥油,於是酥油不但留在油池中,也留在了經桶上,最後留在了游客的手上。我們都懶得理這個腦袋時常短路的家伙,轉完三圈繼續向上走。



紅牆和金頂又出現在眼前,高大的紅牆之間夾著一條小徑,兩邊有許多小門,進去就是一個佛殿,Z姐姐挨個門進去拜,我們多是看看而已,於是慢慢就走到她前面去了。真正拜了的是那尊26米高的大佛,我們學著人家繞大佛三圈,這種體積上的壓迫感混合著佛殿中昏暗的光線,讓人心生敬畏。其實佛殿的面積很小,放上這尊佛基本上就沒有什麼空地了,但觀佛禮佛的人不會注意建築的體量,因為全部的注意力都被佛像吸引了。說實話,沒有盧舍那的端莊,沒有大佛寺的震撼,但就是有一種在其他佛像面前都沒有的壓迫感,讓人無心抬頭去欣賞,只有低頭膜拜。

和Z姐姐一心向佛不同,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建築本身,尤其是從昏暗壓抑的佛殿中回到陽光燦爛的花花世界,心上壓著的大石頭便不翼而飛了。我們對著金頂、紅牆、天空、山石,從各種角度拍照,嵌在亂石中的寺廟,這在平原地區可不多見。







整個扎什倫布寺沒有任何路標,好在廟裡的喇嘛似乎是會說漢語的,給我們指了幾次路,不然我們真不知要撞到什麼地方去了。一個多小時以後順利地下山,路遇幾個抱著孩子悠悠然曬太陽的大嫂,一邊看著過往的游客,一邊用藏語聊著我們聽不懂的內容。

由於還要轉向南去羊湖,我們不能在這裡多做停留,匆匆告別扎什倫布寺,吃過午飯,繼續出發。一路翻山,因為天氣轉晴,赭色山峰看起來終於不那麼壓抑了。山路經常以180度角折來折去,由於植被稀少,沒有樹木的遮擋,我和Q姐姐開始對著車窗外狂拍彎彎曲曲的山路,拍完以後感嘆,師傅的車窗太髒了,就算我們在林芝曾經專門下車擦過,這幾天每天都在下雨,還是留下不少水痕。

途中一段路地勢平坦,筆直的公路直直地延伸至遠方,一眼望不到邊,烈日下,出現了海市蜃樓般的幻覺,前方似乎波光粼粼,迎面開來的車都好像劈波斬浪而來,但其實路面平整,什麼也沒有。

去羊湖的途中路過卡若拉冰川,很大的一片山,開車可以走很長時間。師傅在剛看到冰川的時候就停下車,讓我們下車拍照,民房的上方,荒山頂著斜斜的雪帽子。因為這裡算是景區,進入之後如果不停車就不收費,只要停車並且被售票車抓住就必須掏錢買票了,總覺得這樣也太功利了,都沒算劃出一片景區的範圍,就是車開到哪兒就收錢收到哪兒,話說西藏很多類似這種性質的景點,除了衛生間都是不收費的呢。但人家就是這麼規定的,好在沒有規定車速的下限,於是我們要求師傅降低車速,這樣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取景,而且穩定性也提高了很多。



車子開進景區,很快就遇到了收費車,沒理他們,繼續隔著窗子拍照,雪山近在咫尺,有些地段需要趴在窗邊抬頭仰視才能看到山頂,冰蓋的面積也更大,大片的褐色山石沒有生命的跡像,雖然這冰川融水滋養著高原,但它寂靜荒蕪的姿態似乎永遠不會改變。只有偶爾駛過的汽車顯示著這裡是被人類侵犯過的土地。石頭山上,有時可以見到小小的U形谷,那是被冰川融水衝刷出的痕跡,水滴石穿,水最柔弱,也最有韌性,石頭剛強,卻易損。有些衝刷的進程還在繼續,一小股細細的白色水流在褐色背景上格外醒目。







穿過冰川,白色消失,土黃色又占滿視野。在一處水邊師傅停下車,綠松石般的顏色讓我們誤以為這就是羊湖,但路邊立著一塊石頭,用漢藏兩種語言寫著滿拉水庫。滿拉水庫,號稱西藏第一壩,水面不算特別大,但從沒見過這麼漂亮的水庫,尤其是沒見過綠松石顏色的水庫,站在風中,呼吸著西藏沒有汽油味的空氣,看著腳下滿眼溫潤如玉的綠,很滿足的感覺。小Y說水庫都這麼漂亮啊,那羊湖得什麼樣啊。



如她所願,我們沒有去游客扎堆的觀景台,而是找了另一處平坦開闊的地方停車,羊卓雍錯,三大聖湖之一,海拔4400多米,屬於高山堰塞湖,四周群山林立,彎彎曲曲的湖岸,在褐色山峰的映襯下格外清晰,如果說滿拉水庫融化的是綠色綠松石,羊卓雍錯融化的就是藍色綠松石,想想很有意思,我想了很久,最後發現只有用藏區特有的寶石才能描述藏區的水,果然都是出自這一方天地啊。拉近相機鏡頭,滿滿地拍一張羊湖的水,回來放到電腦上看才發現,綠松石顏色的水其實是分層次的,綠的溫潤,藍的晶瑩,各種層次的藍綠色交織在一起,分不清界限,在遠景照片中仔細看也能看到,但沒有這麼清晰。這時雲層又密集起來,藍天和陽光一起被遮擋住,人都說晴天看羊湖最美,這種天氣,羊湖水的色彩確實受影響,但風起雲湧、雲卷雲舒,卻又是另一種大氣之美。羊湖面積其實很大的,開車繞湖一圈要開一個多小時,可以從各個角度觀看,羊湖曲曲折折,枝杈眾多,總體形狀基本是長條形的,湖中似乎還有一些湖心小島。

快要離開羊湖時,豆大的雨點終於砸了下來,師傅抄了一段近路,顛簸得讓我們幾乎懷疑要翻車了,不時還要和大貨車擦身而過。終於上了正路,迎面開來一隊軍車,長長的車隊,有二三十輛車,不知去那裡運輸歸來的樣子,車距都相差不多,綠色車身極干淨,有些車上還會掛標語之類的,不像一般的貨車跑長途會蒙著一層土。







回程繼續翻山,因為這一天海拔都比較高,像卡若拉冰川、羊湖都在4000以上,師傅問你們覺得難受嗎?忙著拍山路的幾個人難得異口同聲一回:不難受,沒什麼感覺。師傅樂了,說你們幾個還真行,也不高反,也不暈車,下山這麼拐來拐去也不害怕。哎,我們在車裡左邊拍完右邊拍,折騰得不亦樂乎,那還顧上害怕呢。





回到拉薩天已經快黑了,W姐姐到底也沒拍到她想看的日落,倒是一路晚霞相伴,不知道回去能不能交差。隨便吃點東西,回賓館借了吹風機洗頭洗澡,把我和小Y的棉衣都塞進一個雙肩背包裡,再裝上小氧氣瓶,明天要去納木錯啦,期待......


精選遊記: 日喀則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