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國內走過的古鎮也算不少,沙溪大約是最好的了——安靜、美麗、原生態。這讓我想起了法國普羅旺斯的勾禾德山莊,那伴隨著薰衣草花香的幽幽小村莊。
(更多照片、攻略,請查看本人博文http://***/s/blog_4da824f40101h8mb.html)


沙溪古鎮:寺登街和玉津橋
冬日,從北京濃重的霧霾中逃離,坐飛機、轉火車再倒汽車,到大理州,在這裡做一次深度旅行。在高原上,在那個從北到南只需要步行20分鐘的大理古城裡,燦爛的陽光晃得俺好生頭暈,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清新的空氣會一直透心沁肺,有幾分醉氧。於是,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已經有了一千多年歷史的小城。 對大理的向往,完全是因為電影《五朵金花》和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曾經無數次悠然遐想過段譽、王語嫣的美麗大理國和金花們的故鄉。自然,在大理的旅行中,也一定要到那位帥哥阿鵬的劍川去一趟。
從大理古城出發,沿212國道向北,大約要走近110公裡才進入劍川境內,全程自駕車約3個多小時。當俺們的微面在曲折的山路上,顛簸不已,走過一個個驚險的急轉彎時,我們不由得感嘆,阿鵬哥真是了不起,他當年僅有4條腿的“寶馬”一匹,且不知道金花到底在何村何寨,便翻山越嶺到蒼山腳下找金花,愛情果然給人以無窮的力量。
沙溪古鎮,是劍川最出名的壩子之一。作為“茶馬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也是唯一幸存的集市,它在2002年被世界紀念性建築保護基金會(WMF)列入世界紀念性建築遺產保護名錄。沙溪集市興起於唐代,當時由於與沙溪壩一山之隔、位於沙溪西部的彌沙發現了鹽井,古鎮遂成為茶、馬、鹽等重要商品貿易的集散地,繁榮發達,直到1952年修建214國道,遠離沙溪,沙溪古鎮才逐漸淡出繁華世界,漸漸衰落。
古鎮到處都彌漫著一種悠閑適意的原住民味道。順著寺登街向深處走,石板路邊是古老沒有漆色、帶著木格窗的房子;清凌凌的溪水從鎮子裡穿過,有人在溪邊洗衣服;一個中年男人推著小車走過;攤苦蕎餅的白族小姑娘,一邊賣蕎餅一邊曼聲唱著動聽的歌,引得絲毫沒有飢餓感的我們為了聽她的歌,買了大大的一塊苦蕎餅;兩邊小小的店鋪,賣日用品、劍川木雕,以及很時尚的新年對聯和窗花。
寺登街的盡頭便是四方街了。這裡是當年集市的所在地,至今保留著坐東朝西的古戲台和坐西朝東的明代興教寺,當年每隔兩三天就有一個街市,熱鬧非凡;馬幫們在這裡投店住宿、存貨、交易;戲台上表演古樂、白族歌舞。如今,這裡已經清靜之極,唯有偶爾出現的散客們在這裡尋找著當年盛況的遺跡。
從四方街走出去,便是幾條狹窄、深長的古巷了。石板路、青瓦白牆(或者黃土牆)、木扇窗、柵欄門,冷冷清清,只偶爾有人走過,或者看見小狗懶洋洋地曬著太陽。間或有紅燈籠點綴在門前,便覺得古色古香了。小巷裡大大小小的客棧還是不少的,但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建築特色,女兒便磨著我說:咱們今晚別回大理了,就住這裡吧!
走出古鎮紅土壘就的山寨門,景致又變,遠方的石寶山連綿不斷,大片的田野已經開始有了春色;流向瀾滄江的黑潓河從寨門前流過,成群結隊的鴨子晃晃悠悠地游過去,遠處的拱形玉津橋連同藍天白雲倒映在河水中。
那天直玩到中午過,才在古鎮一家街邊店裡吃了午飯,炒土豬肉、炒土雞肉、炒藕片、炒菜花、一大碗菠菜湯、一木桶米飯,4個人吃得飽飽的,只花費了60元。
想想,我在國內走過的古鎮也算不少,沙溪大約是最好的了——安靜、美麗、原生態。這讓我想起了法國普羅旺斯的勾禾德山莊,那伴隨著薰衣草花香的幽幽小村莊。
聽我贊美沙溪,女兒便說,媽媽退休了,也到這裡開家咖啡館吧,省得在北京的霧霾中生活。我笑,說到那時,俺也就變成了文藝老太太哈!
夜色彌漫上來的時候,返回,重新開上214國道,忽然有了一種慶幸,幸虧當年214國道繞開了沙溪,幸虧至今還沒有高速公路通到劍川,否則,我們就只好看著導游舉著小旗,引導著大批游客,轟轟烈烈掃蕩過沙溪古鎮了。
到那時,我們又到何處去尋覓沙溪?
祈禱:把沙溪留給那些真正熱愛它的當地百姓,留給那些願意像當年阿鵬哥找金花那樣、不遠千山萬水來親近沙溪的朋友吧!
(相關博文“簡單的生活最幸福:走到勾禾德山莊”http://***/s/blog_4da824f401019m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