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系列第一篇:藏寶東南 - 台北 台灣行之一
從嘉義乘自強號由南向北直奔基隆 - 那個小時候在連環畫中看到過的有個叫火燒寮監獄的地方。
嘉義車站很可愛,水果的清甜拂去了等候的焦灼。

一路上經過兩個車站分別叫“七堵”和“八堵”, 這是嫌交通太通暢了嗎?
住進基隆媽祖廟附近的一個旅館中,干淨精致性價比高。第二天出門去那條著名的食街吃早餐,過兩條街就是海港,走在沿街特有風雨廊下,淡淡的海腥味在空中彌漫。
小雨中坐上去金瓜石的公車。後半段開進了山裡,狹路上無數個急彎,數量竟超過了在大陸經過的任何一處山路。最後只能閉眼,以免暈車。

不意坐到了群山深處的終點站,司機說回到金瓜石就一站。下車時正風雨大作,傘幾乎被吹跑。沿著上坡路艱難頂風而行,路上不見一人一車,寒冷不堪。所幸雨勢更大之時途徑一所學校,在門口避雨,見前庭一奇異巨樹,又見院落清爽沉靜,料其不凡,後果然驗證。


從學校出來走一小段即到了金瓜石 - 日據時代的金礦。雨中清幽平坦的道路將我們引向金礦入口。
聽完介紹,穿上鞋套,戴上安全帽,開始金礦坑道的探險之旅。
門口的標語和大陸真是一摸一樣。而避諱之事項的說明又似乎令人瞬間進入角色。當年女性禁入,那就把自己想成礦工吧,反正頭發已塞到安全帽中了。

坑道黑暗幽深又寂靜,走過某個地方燈會突然亮起,真人大小的礦工模型惟妙惟肖,還配有相應的作業聲,滴水聲和解說聲。走完全程後真有松了一口氣的感覺,礦工不易啊!

出了礦洞,又進一漂亮小樓,原來裡面是金礦博物館。
巧妙的模型讓游客看到了橫切面, 對金礦有了全局的縱覽。

還有很多趣味盎然的黃金制品。
這麼細巧生動的金蚱蜢和金螃蟹頭次見到。


金首飾充滿了閩南味道。

原來全套的閩南陪嫁金飾是這樣的啊!

但最有趣的是能和游客互動的展品。這個大金塊前有說明:誰能搬動它就能帶走它。很多游客都上去又摸又推,金塊自然紋絲未動。有個新加坡游客作勢用指甲抓,旁邊管理員立即上來嚴肅制止,好像生怕把黃金摳到指甲裡似的。這裡的管理員都是義工,禮貌又盡責。

還有個秤,踩上去前面的屏幕就顯示出等同人身重量的一塊黃金。試了試,辛苦吃了這麼多年飯才長成的身體只能折算成這麼小一塊金子,算了,索性做個金不換。
走出小樓,舊時的機器保養極好地襯在青山間,添上一份工業化的理性和穩重。

金礦外面,一幢幢紅磚日式建築又構成了另一片風景 - 日方高管和工程師的宿舍區。


最高長官的住房環抱著一個美麗寧靜有噴泉和金魚的日式庭院。

員工的宿舍房間又分日式和西式兩種,廚房廁所都保持原樣。
日式的客廳

桌上的花露水,潤膚霜很有些老上海的味道。

西式的臥室


在工程師宿舍的走廊拐角處,熱情的引導員讓我站定並選取角度為我拍照,然後才告知剛才站的地方是大S拍《轉角遇到愛》時擦地板鏡頭的拍攝處。太好玩了!
站在庭院中俯瞰金瓜石的山谷,翠谷彩樓,濃淡相宜。


道觀廟宇和巨大的關公像,坐落於高處,庇護著一方山民,亦是他處難見的奇景。

宿舍區外圍有條小路蜿蜒向下,好奇地沿路探去,竟是剛才避雨的學校之後方,路邊有說明牌,原來侯孝賢當年的《悲情城市》就是在這裡拍的。看來,金瓜石靜靜地隨處珍藏著歷史的沉澱。

午飯在礦區和宿舍區交界處的一個著名餐廳吃的。在寒冷的冬雨裡走進色調溫馨鮮艷的餐廳,身心頓時暖和起來。選了礦工豬排飯。服務員送上來一個藍印花布圓包,頂端打了個精巧的結,結心插了雙精致的木筷。抽出木筷,打開藍印花布,裡面是一個熱熱的銀色不鏽鋼飯盒,盒蓋上印著礦工的頭像和“新北市黃金博物館”,“黃金礦坑餐盒”等字樣,旁邊還有兩個扣子。再打開蓋子,裡面是滿滿的大排,蔬菜,醬蛋和米飯,服務員又送來了裝在瓷碗中的熱湯,菜和飯很樸實但很好吃,忍不住一掃而光。快要吃完時,服務員經過我們身邊,說了句:“餐具是可以帶回家的”。以為自己聽錯了,再請問了一遍,原來飯盒,筷子和藍印花布都是作為紀念品送給客人的。這個創意太好了!很多人都有過看上餐廳餐具恨不得帶回家的感受,想不到這次美夢成真了。這套餐具設計得太有味道了,加上就餐時的回憶,是我這趟台灣行帶回的最喜歡的紀念品。
走出餐廳,旁邊有幾家商店,陳列著黃金酒,黃金棒棒糖,黃金護膚品,據說真的有黃金在裡面了,價格自然也不菲。
離開了寧靜的雨中金瓜石,再搭公車去九份。車子停在老街的入口處,只見老街上熱鬧非凡,各個旅行團的成員快把人行道擠滿了。
第一家吸引我進入是卡通專賣店,好美好溫馨啊!繽紛溫暖的卡通物品鋪得滿牆滿地,店裡唯一的台灣妹妹好溫婉好秀氣啊!百問不厭,軟軟的台灣腔國語聽得人好舒服。選了幾樣東西後忍不住提出給她拍張照,她也略帶羞澀地答應了。照片放出來後卻覺得她本人更美更靈秀。

老街的路很長很長,彎曲向上,兩邊無數的小店沒有讓我失望,種類豐富又深具特色。有家賣花朵拖鞋的,能當場設計定做並當場取貨。還有賣彩陶口哨的,老式手工香皂的。吃的就更多了,有一家巷口的芋圓店聽說很有名,一吃,果然美味啊!後來在上海開的那兩家台灣芋圓連鎖店都比不上這一家。還有賣台灣香腸和肉松的著名品牌專賣店,鳳梨酥的老專賣店。在台灣各地買了不少當地最有名品牌的鳳梨酥,但回家嘗過後,最好吃的一種就是在九份老街專賣店買的奇華鳳梨酥。可惜當時不知道,只買了小小的一盒。
但是,最美的一家店卻是在老街盡頭看海處的“九份茶坊”。這個名字還是回家看照片才知道,當時已是亂花迷眼了。
店面不是一般的大,進門右側就氣勢非凡。豐盈琳琅而又不掩生活氣息。


最讓我驚嘆的是沙窩中那一字排開的七把茶壺,都汩汩地在冒著熱氣,是真要用來衝茶的。這不是一般人能設計出的。走遍各地,首次見識,心中狂贊!太抓人眼球了!再繁雜的背景都掩不住啊!壺壺不同,壺壺內秀。


再環顧店堂各處,實在豐富美麗到目不暇接,無法形容。



畫框裡有一幅應該是郎世寧的八駿圖,在台北故宮博物館看到過。




看到博古架時終於意識到這兒其實一半是店,一半是個展示廳。


走到盡頭,又有木梯往下。下面竟又是別有一方天地。水流聲悅耳,真花,真魚,經藝術之手點撥。

在店中徜徉許久幾致迷失,深嘆設計者之不同凡響。出得店來,已是夜幕沉沉,紅燈綿延,那紅燈竟是桃色的....


站在路的盡頭,看海灣點點燈光,夢幻迷離中不舍轉身,就讓長長的歸程消融這一日濃濃的繽紛。
喜歡這金水相生,清麗富饒的水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