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觀大足石刻是一種超級藝術享受
關裕年
早就聞之大足石刻的藝術是我國的藝術寶庫,有關石窟、石雕、石刻,在全國各地也參觀了不少,但是,有相當一大部分的石刻講的是民間的故事,大足石刻是絕無僅有的。
洛陽龍門石窟,顯然是對武則天的歌功頌德之作,藝術水准是高,但是故事情節就無從談起了。大同雲岡石窟,絕大多數是天上的人物,對於我們人間的觀眾,很難在大同石窟中找到與自己類似的人物。
在陝西榆林紅石峽石刻,地理環境極其類似,一進去就是右手石窟與雕刻,半圓地形也很類似,但是,大足石刻的地理環境沒有榆林紅石峽的開闊、壯觀,紅石峽是一條峽谷,之間是湍急的河水,一座大橋把兩岸鏈接起來,巍巍壯觀。在各個石窟之間還有引水暗渠,是一個多種類型的多學科的古跡,但是,紅石峽的石刻沒有大足的石刻豐富多彩。
在大足石刻保護區,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那些娓娓道來的講解員,她們的介紹非常吸引人,讓人不忍離開,一直要聽完介紹,才會向前行。看來,景區負責人在這個方面是做足了功課的人,值得稱道。
你看那位婦女在生小孩,所有的場景歷歷在目,就像人間生活的百姓。你看那個穿官服的人,據說是個皇帝,在沒有吃的時候拿寶劍要殺妻食肉,孩子央求父親留下母親,從自己的身上割肉,挽救一家的生命,在孩子的胳臂石刻上就顯出割肉的缺口,真是活靈活現。
在那個大輪盤上把人類的苦和笑、以及人類的是是非非說的清澈見底。再看那座千手觀音像,由於年代久遠鍍金脫落,於是,觀音菩薩好像是也不適應南方的濕氣,得了皮膚病,長了癬疾,活脫脫的在脫皮……
在網上一下就可以看到有關這方面的說法:
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有很多岩體老化、金箔脫落、彩繪變色及手指斷裂等損壞現像。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我們組織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科研單位,進行了將近3年的勘察研究與修復方案論證。這是中國石刻保護領域最大規模的一次多學科聯合攻關,這項修復工程是石質文物保護的一號工程。”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保專家、修復工程總指揮詹長法說,有800多年歷史的千手觀音造像存在34種病害。因為病害復雜,修復方案是在不斷探索中確定的。比如,對其中三只手進行試驗性修復時發現,在北方使用效果很好的生物膠,在南方使用後會因高溫高濕而長霉,因此要學科交叉、不斷創新。今年2月,千手觀音的總體修復方案通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評審。
你看,這段文字不就是說明,觀音病了嗎?大足石刻真真切切的告訴我們,這裡的石刻真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是中國以及世界的寶貴財產,有機會一定要好好觀賞,不看也是終生的遺憾。
也有一些遺憾,在我們參觀的那一天正好趕上廟會,到處是鞭炮齊鳴,煙霧彌漫,對文物的保護肯定有副作用,這種活動應該減少,直到完全杜絕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