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歙硯和花朵。

作者: binren60

導讀前天去看了一個關於硯的展覽。有一個“中華硯文化”的社團組織,起頭的好像是一位現役將軍,推出其“聚硯齋”收藏的一批歷代舊硯,再加上現世制作的優秀新硯,意圖與眾人分享共賞。 前言中將硯的堅、潤、膩比作中華民族的志向、和諧與重情,主辦方欲想拔高一點來講,大體上不算過分;把摩斯物發思古之幽情,當念及前人崇文重教之精氣。從古到今的文人墨客, ...

前天去看了一個關於硯的展覽。有一個“中華硯文化”的社團組織,起頭的好像是一位現役將軍,推出其“聚硯齋”收藏的一批歷代舊硯,再加上現世制作的優秀新硯,意圖與眾人分享共賞。





前言中將硯的堅、潤、膩比作中華民族的志向、和諧與重情,主辦方欲想拔高一點來講,大體上不算過分;把摩斯物發思古之幽情,當念及前人崇文重教之精氣。從古到今的文人墨客,無不鐘情於一方好硯,惴惴之愛也都是事實。蘇軾就曾稱贊其收受的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轂理、金聲而玉德;厚而堅、樸而實”;蔡襄亦吟詠過“相如聞道若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米芾更是用一方歙硯就換得蘇仲恭的晉唐古邸,之後又悔極嘆惋不已、抱憾終生。宋時,一方好硯可以是一件貴重的饋贈之物,其高雅要勝過金錢和珠寶許多。綜觀展覽中各處的文字介紹,好硯的選材至關重要。歙硯在唐代就只采用古歙州婺源的龍尾山石,端硯用石則來自古粵 肇慶的端溪,材質俱為堅潤細膩,紋理縝密豐富,成硯後入研能發墨易毫,儲久不涸,備受世人推崇。一付好硯也可由澄泥燒焙制成,其精品同樣可做到發墨細膩滋潤,添筆如油,拭不損毫。現代制硯則講求實用、觀賞、收藏並舉,相比展出的那些古硯之偏重使用,現代人在硯的造型和雕工上下了更多的功夫,有些幾乎到了繁復的地步,覺得會妨礙到硯的實際使用了——除非,這些硯是只看不用的,這樣做在現在並非沒有可能。
下面看展覽中的一些好硯:




清宮廷用硯,硯形似蠶豆,硯背刻有乾隆御銘。


清宮廷用硯,硯形似壽桃,乾隆時仿古品。硯以貝殼制成,像牙作盒。硯池留朱痕,是以研朱砂墨之用。


現世制作的端硯.......






現世制作的歙硯......



此款歙硯似蟬形。



其他各路精品.......






















歸途中經過靜安公園進去走走。那個巴釐餐廳池塘邊路旁,栽種著一叢叢花煞是好看。那種嬌艷,卻也清新可人,不禁想起那個什麼花?但又生疑問。回來後查了下,比對了花型、莖葉和未成熟的果實,疑惑仍舊不散。尤其當讀到今日的“山水不系舟”游虎丘一文,內中也有同樣的花朵圖片,疑雲愈加重重。





















































硯展在展覽中心只放了三天,之後會移師青浦博物館續展十天,4月21日到30日止。
4月19日寫。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