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思想去旅游——第十二站:鎮江焦山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帶著思想去旅游——第一站:邵陽魏源故居 (走近焦山) 鎮江的又一個名稱叫“京口”,因為它拱衛南京,無論從大運河南下還是從長江而上,都必需經過鎮江,所以,鎮江一向被視為通往南京的交通要道,所以,它才有了“京口”的俗稱。 鴉片戰爭最後一戰在鎮江打響,是戰爭的節點選擇了地理的節點,從而又成為中國歷史的節點。當侵略者從廣州� ...

同系列第一篇:帶著思想去旅游——第一站:邵陽魏源故居



(走近焦山)

鎮江的又一個名稱叫“京口”,因為它拱衛南京,無論從大運河南下還是從長江而上,都必需經過鎮江,所以,鎮江一向被視為通往南京的交通要道,所以,它才有了“京口”的俗稱。

鴉片戰爭最後一戰在鎮江打響,是戰爭的節點選擇了地理的節點,從而又成為中國歷史的節點。當侵略者從廣州燒起戰火,到沿著海岸向北直到騷擾到天津,龐大的帝國讓英國人一時感到無處下手。最後,侵華的英國人選擇了中國的交通咽喉,只要把中國的經濟動脈大運河切斷,滿清王朝才能屈服。1842年7月6日,在占領上海之後,英國侵略軍海陸軍約12,000人,集合戰艦72艘,分成6個縱隊,從長江口順江西上,兵鋒所指就是鎮江、南京,於是,首當其衝的就是拱衛鎮江的焦山炮台。


(坐上輪船登上焦山島)



迎面一座古廟——定慧寺)鎮江城北沿長江由西向東,依次是金山、北固山、焦山和像山。而焦山孤懸江中,正是阻擊江中入侵英艦的“中流砥柱”。

在1840年鴉片戰爭初期,清政府為了加強長江下游的防務,決定修建焦山炮台,與圌山、像山、江都都天廟三處炮台略成犄角之勢,以守衛鎮江及長江、大運河航道。

當時,焦山炮台一共修有8個炮堡,全是用優質材料和方石為基,以黃土、石灰、細沙配糯米汁搗拌成三合土,分層夯實,表面塗有黑色保護劑,整個炮台是呈暗堡式,炮台內分設6000——8000斤重的大炮。每個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彈藥庫,另有一座大彈藥庫在炮壘南端門外偏西處。整體都用三合土分層澆灌形成,異常堅固。




守衛焦山的是1500名蒙古旗兵部隊,其首領是雲騎衛巴扎爾。1842年7月15日,英艦“弗來吉森號”開始向焦山進攻,當即遭到炮台守軍的猛烈轟擊,英艦被迫後退。之後,英軍又糾結“司塔林號”和“布朗庭號”等船艦向焦山炮台開炮,多數清軍火炮被摧毀而無力還擊,接著英軍開始登岸。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巴扎爾率領將士們用手中的大刀長矛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最後,除一人泅水渡江到鎮江城報信外,其余1500多人全部壯烈犧牲!






(野草叢生的殘壘)

之後,英軍占領了北固山和金山,集結兵力准備對鎮江城發起進攻。

當時鎮江守軍分為三個部分:一部是駐防城內的滿洲鑲白旗人,京口副都統郭洛羅海齡,統兵1600名滿族旗兵;另一部是奉命增援而來的湖北提督劉允孝,統領2000名鄂軍;還有一部是浙江參贊大臣齊慎統領的1700名贛軍。計守衛鎮江的清軍總兵力5300人,總指揮就是駐守城內的海齡。按照海齡的部署,劉、齊兩軍駐守城西門外的高地,與城內守軍相互應。

21日,英軍以5000兵力,在艦炮支援下攻擊了陽彭山、銀台山和南山的齊、劉二軍。齊劉兩軍的武器只有長矛和大刀,根本不是敵軍的對手,只能保護一部分平民撤退。這同時,英軍開始攻打鎮江城。此次行動的英軍主力是陸軍,總投入兵力共4個旅6905人,此外還有數百名海軍和性能先進的火槍火炮。因此,無論從兵力上還是武器上,都遠遠超過了城內的清軍。


(炮台殘壘)

由此可想而知,臨近中午,鎮江的南、東、北三個城門被英軍相繼攻破,頑強的清軍與英軍在城內展開英勇的巷戰。下午四點,英軍攻到總督府,海齡自縊身亡,以身殉國,城裡的旗軍大都戰死。英軍在鎮江之戰蒙受了慘重的損失,為了泄憤,對鎮江城鄉幸存的百姓進行大屠殺,一時城內運河、關河全是屍體,慘不忍睹。

鎮江一失,南京無險可守,英軍浩浩蕩蕩開到南京下關江面,大炮直指南京城門。結果不必細說,就催生了清政府與侵略者簽署的割地賠款的《南京條約》,中國從此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鎮江的浴血抗戰,曾得到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恩格斯的熱情贊揚,他在《英人對華新遠征》一文中稱頌道:“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受到同樣(鎮江)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中國的有些學者也認為,鎮江之戰是清軍最有血性的抗戰。不過認真比較起來,它遠沒有定海之戰更慘烈更有血性。




(落後的大炮)

關於鎮江之役,後來又有一些細節浮出水面,卻讓這段歷史撲朔迷離。

首先是常鎮兵備道周頊向南京的兩江總督牛鑒告了海齡一狀,說他在英軍大兵壓境的關鍵時刻以除漢奸為名,濫殺無辜百姓170余人。城破之日,海齡也不是自縊而死,而是被百姓群毆致死。當時道光皇帝正打算下旨褒獎海齡,聽到此信後立即下旨徹查。經過滿漢大臣的仔細審查,才知道真相。原來在英軍大舉進犯鎮江之時,膽小如鼠的周頊先自逃出了鎮江,對城裡的事情根本不清楚。並且,有多人證實,海齡確確實實是自殺殉國,而且,他的家也有殉國自殺和被敵人殺害的。道光知道實情後十分震怒,立即下旨將周頊革職問罪。

但是,後來親歷這場戰爭的楊棨寫了一本《出圍城記》,朱士雲寫了一本《草間日記》的書,他們都披露,海齡確實在戰前以除漢奸之名殺過老百姓,一共殺了13個人。“都統海琳(齡)令旗兵滿城捉漢奸,遇他縣人在城者,及居人只行或夜出者,見即追而殺之。至是捕城內外居民百七十余人,於小校場行刑,並及婦人孺子,呼冤之聲不絕,郡守惟流淚而已,斬至十三人,聞夷船至,乃止。”(《草間日記》)

於是我們不難看出,鎮江之戰遠不如定海之戰時軍民上下一心。分析個中原因,定海抗戰,完全是漢軍和漢民合力而戰,而鎮江之戰,則滿、蒙、漢三個民族的軍隊在一起共同作戰。因為長期積累的矛盾致使民族離心越來越嚴重。海齡不但對老百姓不放心,甚至對漢軍也不放心,只讓他們駐守城外,就連武器裝備也遠遠遜於旗軍。其實,海齡的所作所為,其責任不在他自己,有清一代,從朝廷到地方,一直對漢族人存有戒心,對漢人的軍隊尤其時刻戒備。所以,盡管海齡殺了無辜百姓,他最後還是受到了滿清統治者的贊許。據《清史稿》記載,“(海齡)謚昭節,入祀昭忠祠,並建祠鎮江,妻及次孫附祀。”

清王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這使得它在應對外部侵略時,還有一種不可宣揚的隱密心理,即絕對不能因“外夷”而放松對漢人的防範。海齡實際上是在忠實執行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既定方略。一個對人民充滿疑忌的政權,也許主觀上不想對外妥協,但勢必會分散力量,最終演出了一場血的悲劇。

當我站在古炮台附近的一外行宮時,想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在這裡住過,不禁要問,他是否會想到,他的子孫們,會在這裡敗給西方“蠻夷”呢?




乾隆下江南住過的行宮)

如今,鎮江鴉片戰爭的遺跡,恐怕只有焦山炮台那幾口殘炮和幾堆已成殘土的炮台了。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當今中華民族正在崛起,民族的凝聚力和團結一心,比任何堅固的炮台和威力強大的大炮都更重要。鎮江之殤不只是戰爭之殤,更是民族之殤。


精選遊記: 待定目的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