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京

作者: (蘋果)

導讀最近一個時期,接連去了幾次北京,回來以後,有些飄忽不定的感受。北京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也不會有什麼驚奇可言,只是還沒有咂出味來。北京,50年前就成為新中國的首都,既是國家的心髒,也是國家的形像。過去,總覺得北京很古,古得有一種濃郁得沉香沁人心肺,還覺得北京也很土,土得只有我們才能理解其中的親切。不過,看看國外那些發達的國家,覺得有些寒酸 ...

最近一個時期,接連去了幾次北京,回來以後,有些飄忽不定的感受。北京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也不會有什麼驚奇可言,只是還沒有咂出味來。北京,50年前就成為新中國的首都,既是國家的心髒,也是國家的形像。過去,總覺得北京很古,古得有一種濃郁得沉香沁人心肺,還覺得北京也很土,土得只有我們才能理解其中的親切。不過,看看國外那些發達的國家,覺得有些寒酸,好像中國是一個飢餓的窮人。今天,青灰色的古城變成了以白色為基調大都市,整個城市長得又高又大,卻讓我們丟失了一些親切的感受。

不否定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不反對追求財富,但是不能在追求一個方面的時候放棄或者損害另一種文化。

北京有許多故事,很多的平民文化,隨著城市的現代化和不斷擴張,這些文化的基礎已經動搖。大碗茶在可口可樂的紅色照耀裡消失了,書場淹沒在廣播電視的電波裡,一些戲劇品種僅像保護的大熊貓一樣,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現在,有些人想起了京城的黃包車,又重整旗鼓,其實那早已成為擺設,因為只有社會生活必須的東西才是文化的真美。

北京是一座古城,有著許多古老的故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個離現實最近的一個故都,應該完美的保留下曾經的輝煌。有人說,紫禁城保存得十分完好,我們並沒有傷害什麼。其實,這些人犯了了簡單的毛病,只記錄皇室,不記錄平民,而平民是文化的主要創造者。

這幾年北京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是中國進步的縮影。現在,北京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比了,這讓人很激動。到過一些國家,見到許多世界級的大城市,在我的眼裡,北京比哪一個也不差。那些個洋人在我們北京面前也不得不說中國的發展之快另他們驚訝。樓房如此,汽車也如此。北京的汽車也越來越多了,卡迪拉克、寶馬、林肯、克來斯勒,紅旗、夏歷、桑塔那、奧拓等等,各種牌子應有盡有。汽車到是多了,可那些個車風馳電掣在寬闊的大街上飛駛,震撼著心靈,也成了隔閡。我們的家園像一部沒有生命的狂奔機器。

走在路上,看那各式各樣的建築,總好像有些失落和陌生的感受。有時候這樣思維,我們把世界上各種最優秀的建築,或是建築風格拿到我們這裡來,集世界優秀於一城,豈不是完美無比。其實,都是優秀的東西放在一起並不一定優秀,那些看起來並不顯眼的東西集合在一起,可能就是最完美的。想想,如果我們的城市失去中國的藝術表現形式,僅僅追求一種集成,到頭來不過是個建築展覽會之類的東西。世界上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要有自己的風格。就像一個人一樣,要有自己的個性,不是放到哪裡都合適的。城市需要人格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如此,文化也如此。

最近抄得最熱的當數國家大劇院了。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設計的國家大劇院,是一個長218米,寬146米,高46米,厚3米的大圓殼,遠遠看去,像一只藍色的水母在游蕩。不知這個東西放在人民大會堂的西側,新華門的對面是不是合適。據說安德魯在30歲就設計了巴黎戴高樂機場,引得世人的稱贊。那麼這個風情浪漫的法蘭西玻璃殼安置在北京的那個位置,也會得到中國人的稱贊嗎?

希望北京留住中國的文化風采,不要做一些美洲不像美洲,歐洲不像歐洲的東西,更不可作成世界建築展覽中心。世界就是這樣,當經濟發展起來以後,就要尋找本來屬於自己的文化景像,這一點應該永遠覺醒著。

(2000年8月1日)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