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行

作者: beisr

導讀武漢行 2013年春節余音未了,我們在打折(1折)機票利好的驅動下,決定到荊楚古鎮——武漢去走走玩玩,二月二十日下午四點半,我們搭乘的吉祥航空公司的A320飛機在武漢天河機場徐徐降落,我和老愛人六天武漢行的自由旅程開始了。 由於做了一些功課,我們很快捷、順利地找到了機場班車,賓館,住下。賓館在漢口沿江大道的西首,對面是浩浩東去的長江,這裡就是近 ...

武漢行

2013年春節余音未了,我們在打折(1折)機票利好的驅動下,決定到荊楚古鎮——武漢去走走玩玩,二月二十日下午四點半,我們搭乘的吉祥航空公司的A320飛機在武漢天河機場徐徐降落,我和老愛人六天武漢行的自由旅程開始了。

由於做了一些功課,我們很快捷、順利地找到了機場班車,賓館,住下。賓館在漢口沿江大道的西首,對面是浩浩東去的長江,這裡就是近代漢口的源頭----著名的漢口江灘。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58年隨著中英《天津條約》簽訂,漢口被增辟為通商口岸,設立租界,西方列強勢力打入華中地區,就從這江灘開始,就好像上海的外灘一樣,早期的漢口江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裡洋行林立、貿易繁榮。由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群所組成的舊漢口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的集中帶,也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曾經是近代漢口的著名地標之一。由江灘為源頭,向東向北輻射,一個大漢口商業城鎮在20世紀前葉形成,和對岸的武昌、漢陽合稱武漢三鎮,大有“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之勢。
晴川閣和漢陽鐵廠二十一日,經過一夜的休整,我們精神抖擻出發,在沿江大道坐公交30路車,翻過晴川橋進入漢陽地界,晴川閣就在這裡。這一帶,在古代叫鸚鵡洲,應該是漢水入長江的交彙處,很有些歷史故事在民間傳頌的,唐代詩人李白有:“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孟浩然亦有:“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的詩句,千年滄桑,沙洲慢慢地和漢陽江岸連起來了,成了現在的漢陽江灘這一帶。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明代嘉靖年間漢陽知府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而建,取唐代詩人崔顥“晴川歷歷漢陽樹”而得名,晴川閣整個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組成,依山而築,坐落在長江北岸、龜山東麓的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 。游覽晴川閣過去是要收取門票的,現在已經取消,憑身份證登記入內。初春的早晨,景區內游客很少,只有三倆個近住的老人在平台上悠閑地打拳健體。我們沿著山勢,逐級而上,一一參觀了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以及曲徑回廊等景點,在晴川閣上俯看滾滾長江,遠眺武昌黃鶴,極目楚天白雲。



下了晴川閣,我們步行,沿龜山北路由東向西尋找漢陽鐵廠遺址,漢陽鐵廠是由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於龜山北麓,1890年籌建,1894年投產,晚清的中國,大廈將傾,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中華民族的志士仁人用各種方法肩起挽救民族的大業,有革命黨,有改良派,在舊官僚階層中更有搞洋務運動的,其中最著名的洋務運動派,當屬“北有李鴻章,南有張之洞”,張之洞主張“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走實業救國的路線,漢陽鐵廠是一個鋼鐵聯合企業。包括煉鋼廠、煉鐵廠、鑄鐵廠大小工廠十個、煉爐兩座,工人三千余人,另外采煤工人一千人。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大規模的資本主義機器生產的鋼鐵工業,而且在亞洲也是首創的最大的鋼鐵廠,比日本的鋼廠建設還早。1924年漢陽鐵廠停產,31年間共生產鐵250萬噸,鋼55萬噸。我們在鐵廠舊址的路邊上找到了一大塊漢陽凝鐵,據說這一大塊凝鐵是漢陽鐵廠最後一爐鐵水留下的凝鐵,重達200余噸,人稱“定漢神鐵”,它靜靜地躺在龜山北路路邊的平地上,無遮無蓋,向路人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我懷著酸酸的心情,在龜山北麓漫步,這裡已經找不到更多的遺跡,看不到當年人聲鼎沸,機器轟鳴的景像了,但是這些民族精英們留給我們的正能量是不能泯滅的,正如毛澤東曾經也說過的“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省博物館和東湖

二十二日上午,我們坐上402路公交車前往東湖方向,到省博物館去玩。湖北省博物館,我們是早有耳聞,無論在規模之大,還是在館藏珍品之豐,無論在專業級別之高,還是在歷史地位之重,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級博物館的排名中名列前茅。湖北省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東湖之濱,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上,402路公交車在省博物館有一站,一下車可以看見規模宏大的省博物館就在寬敞的東湖路對邊,上午9點開始領票進場,我們是早到了10來分鐘,得以粗略地領略一下省博物館的外觀和概貌,總占地面積達123畝的湖北省博物館,主要有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和編鐘館等眾多建築物構成,坐東朝西,後面是美麗的東湖風景區,從正面看館區內三大主要建築呈一主兩從、中軸對稱態勢,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朋的“Π”字結構,它們是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多層仿古建築,具有濃郁楚風。其總體布局體現了楚國古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風格。整個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大坡面屋頂用深藍色琉璃瓦鋪裝。給人以古樸、莊嚴、氣勢恢宏的感覺,是在東湖風景區的湖光山色中鑲嵌的一顆燦爛的明珠。不要著急,讓我們進入主館,開始來細細品嘗荊楚古文化精髓的韻味。


自古以來,荊楚古文化,在華夏文化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可以稱之謂南方之源。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我國的長江中游地區,就存在著人類活動的遺址,解放後,湖北省勛縣出土了大量的人類頭骨化石,就是極好的明證,特別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春秋戰國時期,華中地區已經進入了楚國發展時期,楚人以吃苦耐勞的性格,追新逐異的進取意識,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我們從博物館所展示的文物中,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感受到荊楚古文化的輝煌了。1965年在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這把青銅寶劍,全長55.6釐米,雖然已深埋地下2600多年,仍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竟然沒有一點鏽斑!神奇啊!兩千多年前,楚(越)地的先人已經掌握了如此先進的鍛造及防腐技術,令現代人贊嘆不已。整個劍身的兩面均滿飾黑色菱形花紋,近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 自作用劍”,清晰可見;經郭沫若等專家鑒定,該劍真為越王勾踐的貼身佩劍。青銅劍出土以後,有人曾用紙做了一個實驗,二十層紙一劃而破。


更加令人神奇和驚嘆的是: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發掘的一座楚墓,令世界震驚,由於墓葬地區地下水位高,墓葬打開時,裡面充滿了積水,導致了千百年來,盜洞掘通後,盜賊無法下手,所以整個墓葬完好無損。這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2400年前的青銅禮器,鼎成序、簋成套、鬲成組、豆成對,盤、匜匹配,真實地反映了春秋時期諸侯國君生前的禮儀生活,估計墓主生前是一個喜樂、懂樂的主兒,墓葬出土的各類古樂器種類全,數量多,制作精,保存完好,共計125件,5噸多重,活脫脫一個交響樂隊。以前西方人常有譏諷中國古代音樂是五音不全的,現在,在這樣龐大的樂隊面前還有什麼話可說了呢?一套編鐘,大大小小,上上下下,共有64個,按每一個雙音編鐘可以發2個音,共計128個不同頻率的音,西方的樂器之王----鋼琴不就88個鍵,88個音嗎?應該說,楚國2400年前的編鐘不僅十二音律俱全,而且音域更寬廣,音律更細膩。


參觀省博物館後,已經快到上午11點了,博物館有對外開放的餐廳,可是據說要到11點半以後才能吃上飯,所以我們決定放棄,直奔主題——東湖。

沿省博物館圍牆,東折進黃鸝路,前行700米,可以看到東湖聽濤風景區大門了,景區不收門票,這要感謝武漢地區的民生意識了,我們在黃鸝路過來時,已經解決了肚子問題,現在可以放心地融入到景區的湖光山色之中去了。

武昌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面面積近五萬畝,是杭州西湖面積的六倍,加上沿湖陸地風景區,全面積達一十三萬余畝。東湖的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春季山青水綠、鶯歌燕舞;夏季水上泛舟,清涼宜人;秋季紅葉滿山,丹桂飄香;冬季踏雪賞梅,沁雅尋幽。東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錯,素有九十九灣之說, 近五萬畝的水域浩瀚,有12個大小湖泊所組成,一百多個島渚星羅棋布,在百余公裡的湖岸線上,環湖三十余座山峰綿延起伏,山嶺中林木蔥郁,湖水鏡映,景色如畫,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

我們沿著聽濤區的湖岸北去,湖水輕輕地拍打著湖堤,早春天氣,一下子暖和起來了,氣溫上升到18度,我們身上的冬衣都穿不住了,微風吹皺了一池東湖水,令人心曠神怡,梅花開了,聽濤區小梅嶺上的株株梅樹,有的才綻出花蕾,有的已經爭芳鬥艷了,紅色的、白色的、粉紅色的,還有冬天留下,間疏的腊梅花,散發著濃郁的清香,不舍得離去,一派春回大地的景像。

聽濤區是一狹長半島,島上有聽濤軒、先月亭、可竹軒、多景台、露天劇場、溜冰場等。由此北去,則是聽濤軒。 此處四周蒼松翠竹環抱,外景清幽,建築古雅別致。軒右下有水雲鄉可以喝茶小憩,左下的聽濤酒家又有活魚風味菜肴,供游人選擇品嘗。我們沿湖邊繼續前行,是一條無名長堤,回想在杭州西湖游玩時,那長堤和白堤是西湖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堤上擠滿了游客,無法快速通行,而在東湖風景區,大大小小的長堤和白堤數不勝數,游客稀疏,隨意漫行,游覽,別有一番情趣。向北越過荷風橋,有一圓形小島,四面環水,島上建有一座三層綠瓦圓柱的方形閣式建築——行吟閣。閣上高懸郭沫若的字匾:“行吟閣” ,三字取自《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閣前有屈原立像一座。屈原昂首視天,舉步欲行,仿佛屈原正漫步於東湖湖濱,高誦《天問》。可是我們登樓遠望,四顧茫茫;時過境遷,我們現在已經無法找到屈原那時候的感覺了,然而,屈原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情結是令人肅敬思古的。


再往前,我們又經過兩級長堤,走過了瀕湖畫廊和碧潭觀魚景點,專程去找長天樓,因為解放後,毛澤東對長天樓情有獨鐘,來武漢時曾二十六次光顧長天樓,在此工作、休閑、品茶和接見外賓,也曾多次下榻於此,長天樓還是毛主席品嘗武昌魚的地方。據說,以前進入東湖聽濤景區,沿著幽深逶迤的小徑,穿過一畦畦香艷四射的花莆,會看到一座氣勢雄偉、形若宮殿的古樸建築。這就是長天樓。長天樓建於1956年,為磚木水泥混合結構,總面積達1755平方米,分上下兩層。由於承襲的是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所以不論外觀還是內設,都著力體現濃郁的東方韻味。樓名是根據唐朝詩人王維的名句“落霞與孤驁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定名的,長天樓依湖而建,與碧波蕩漾的東湖風光交相輝映。特別是站在二樓的陽台上往前看,碧波、白鷺、雲霞、翠柳、小山,確實會令人浮想聯翩,韻境無窮。可惜這一次長天樓這一片都在改修,到處都是磚頭瓦片,黃沙石子,樓體雖然保留未動,但內外裝修正在進行之中。

我們離開長天樓後,直接回到梨園廣場,一天的東湖游程也就完成了。
武漢大學

昨天(二十二日)累了一天,今天不能太累了,我們也要按照老年人旅游特點,走走看看,松松散散,少走幾個地方。今天的方向是:武大和江灘。

三十幾年前,我曾經過武漢,那時我的表弟貝貝還在漢口,由他陪我沿著東湖岸邊由南往北經過武漢大學,印像已經模糊,只記得,武大是一個建築在半山腰上的學校,開放式的,教室和宿舍座山面湖,綠樹環繞,很是優美。後來網上瘋傳,都說武大是全國最漂亮的大學,由此萌生武大必去的想法。

上午9點,402路公交車在凌波門站停下,武漢大學到了。武大的凌波門在珞珈山的背面,是武大的北後門,校門臨湖,東湖在這裡,特別開闊,一望無際,湖面上蒸騰著霧氣,水天一色。

從這裡出入的學生和教師很少,我們進入學校,順著湖濱路,一路上山,左邊的土山坡上,散落著一些破舊的宿舍,很不規整,看樣子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年久失修,右邊坡下是排列整齊的六層宿舍樓,略新,可是也有二十來年的房齡了;社會學系是我們首先看到的教學樓,坦白說,兩層,很破舊。順山勢,我們轉入了人文路和梅園路,周邊的建築物略顯整齊,當然,還稱不上現代。

在櫻園路的岔道口,我們看到了武漢大學的奧運大操場,有同學正在操練。奧運操場地勢較低,構成盆地態勢,東邊是人文路,西邊是文體路,南面是武大行政大樓,北面就是久負盛名的櫻花大道,以及老齋舍、櫻頂和武漢大學圖書館等一批武大的早期建築;這裡是武漢大學的核心區域,校園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古老建築群,大多數聚集在此,這些由花崗石和青磚混合結構的牆體,和用綠色琉璃瓦作材料,有飛檐屋頂的大樓,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其中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等建築,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這些是珞珈山上最值得一看的,也是武漢大學最具有標志性的景觀。

如果你站在大操場的某一個角度仰視南面的武漢大學的行政大樓,仿佛前面是一座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雄偉壯觀;往後看,隨著珞珈山的山勢漸陡,北面的老齋舍、櫻頂以及武漢大學圖書館等一大批青磚白石綠瓦的建築群又像一座巨大的中世紀城堡。值得一寫的是,老齋舍真是一座奇特的建築群,又被稱之為“櫻花城堡”,它是由三棟一模一樣的連體建築構成,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大樓,整個建築依山而起,而坡度竟達50-60度,此建築采用了不同層次的依山組合,巧妙地順應了自然地勢的變化,同時借助山勢構成氣勢磅礡的立體效果。在不同的標高處,沿等高線建成不同層次的房屋,而各排房屋底層的地面雖然在不同高度上,可是屋面則在同一平面上,真所謂“天平地不平”;而從外觀看,綠頂:綠色琉璃瓦蓋的塔樓頂,白牆:白色花崗石壘砌的牆體,三棟五層連體,三個門洞可以進入,直通屋頂,我們沿著台階拾級而上,兩邊都是學生宿舍,數級九十六,豁然開朗,屋頂即是一個寬敞的廣場----櫻頂廣場,而且我們發現地面的三個門洞,竟然殊途同歸,同時進入同一個廣場,真是驚嘆不已。櫻頂是武大的次高處,我們憑欄臨風可以鳥瞰武漢大學全景,在櫻頂廣場的北面,再上數級台階,即是武漢大學圖書館,它也是一棟巨大的飛檐宮殿式的建築,現在正在整修之中,那才是真正的武大之巔,我們在櫻頂廣場上照相留念,流連忘返。可是,武大也帶給了我們一些遺憾,雖然我們所見到的這麼多早期建築,精美絕倫,但是似乎有些年久失修了,沒有得到很好的維護保養,甚至在櫻頂上我們都可以看到有些玻璃窗都是破的,木窗戶的油漆斑駁,很有些管理上的問題。我想起以前去北大、清華校園,這種情況是很少出現的。


武大的櫻花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1939年10月,武漢三鎮淪陷,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武漢大學,把武大變成了日軍華中地區司令部,那時運來了第一批櫻花樹,栽在校園裡,但是那批樹在50年代已經基本凋亡,第二、第三批樹都是後來再種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田中角榮送給周總理1000棵大山樹,其中50棵種在武大的校園裡,現在在武大的校園中,種植櫻花樹的地方很多,聽說,每年3月下旬,當櫻花盛開的時候,武大游人如織,武漢的市民多多地湧入校園來賞花,那時候,櫻頂,櫻園,情人坡,櫻園大道,漫山漫坡,都開滿了櫻花,微風一起,櫻花四飄,如雲,如雨,如雪。可惜現在為時尚早,我們還無法欣賞到如此美景。

我們在湖濱學生餐廳吃了午飯後,原路返回。
漢口江灘

下午2點鐘左右我們回到了江灘、沿江大道。

漢口江灘,濱臨長江,是武漢城市中一道最美麗的風景。一邊是江灘公園,一邊是沿江大道上一字排開的建築群,就和上海的外灘一樣,現在的江灘,範圍很廣,從南到北大約7公裡,面積有160公頃之廣,大概是八個上海外灘的大小。2000年開始,武漢市政府分三期展開了大規模整治江灘,使今天的江灘,沿江大道寬敞筆直,江灘公園裡,名木挺立,芳草茵茵。灘內栽種銀杏、紫薇等喬灌木100多個品種,近2萬余株,鋪植草坪近20萬平方米,成為武漢市民群眾健身娛樂和親水休閑活動的好場所。

其實過去人們所謂的漢口外灘地區,從狹義上說,是指武漢市政府樓到江海關大樓這一小段。漢口自1861年開埠以後,由現今的沿江大道,江漢路,京漢大道和一元路,四條馬路圍圈起來的大約2點幾平方公裡的區域,就是所謂的租界區,成了西方各國侵入華中地區的橋頭堡,英、德、俄、法、日、美等西方列強都先後在這一帶開辟了租界,好像一個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在這塊彈丸之地上建立了12個外國領事館,設立了30家外國銀行和金融機構。世界各國爭先恐後前來通商、建港、辦工廠,開商行,使漢口呈現出一派帶有殖民色彩畸形和繁榮的景像,據一則報道,1905年,漢口的外貿出口額已達1.3億兩白銀,僅次於上海,被稱為“東方芝加哥”。整條沿江大道上,從市政府辦公樓(前德國領事館)到江漢關那一段,就有12幢風格各異的百年老建築連綿排列著,每一座建築的形成,都固化了一段不可改變的歷史,在那些老建築的中間又嵌插著很多現代化的、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就像一首古老和現代混響的樂曲,既雜亂無章,又似乎能感受到中間有的那些相關韻味。說也奇怪,只要你是去過並熟悉上海外灘建築群的人士,在這裡就一定能自己找到相對應的機構舊址,因為它們有著共同的建築特征,外形也是如此的相似,什麼海關啊,什麼彙豐銀行啊,什麼花旗銀行啊,……不會搞錯。為了找到好的拍攝角度,我們經常還要穿過馬路,走上堤岸去,請注意,外地人在武漢的沿江大道上穿馬路,必須要小心哦,千萬不要以為在斑馬線上看著綠燈走就沒事了,說不定小馬路上突然拐出一個小車,朝你邊上擦身而過,會嚇了你一大跳的,武漢人膽子大,開車猛,在寬敞的沿江大道上你要看仔細了,慢慢走。

這裡的每一條小路,每一棟房子都會有一段歷史,都會有一個故事。黎黃陂路是一條貫穿沿江大道和中山大道的小馬路,它是舊時外國租界的縮影,很有特點,東西走向,有著俄羅斯的風味,短短的六百米小路上,就集聚著16棟不同歐陸風格的建築物,其中有:華俄道勝銀行、俄國巡捕房、美國海軍青年會、俄租界工部局、順豐洋行、萬國醫院等等的舊址,又古老,又擁擠,路口有一座高三層的小樓。它有著杏黃色的外表和紀念碑似的塔樓,是座典型的俄羅斯風格建築,前蘇聯十月革命以前,它是一家從事茶葉生意的華俄道勝銀行舊址,十月革命後,該銀行關門了,1927年宋慶齡在武漢居住時,就生活和工作在這裡。而這條小路本來叫阿列色耶夫街或者夷瑪路,由於黎元洪的老家是湖北黃陂,後來此路被改名為黎黃陂路。

談到漢口江灘邊上的大樓群,不能不說一下江海關大樓,

沿江大道,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當它南伸到江漢路口,突然向外凸拐一下,繼續往前走,江漢關大樓就坐落在這個凸角口上,它作為武漢市的標志性的建築,在這裡靜靜地站立了將近90個春秋,見證了武漢市百年來的風雲變幻。

在我國僅有的三大海關鐘樓中,江漢關鐘樓排行第二,從建築高度和占地規模來說,它僅次於上海海關,從建造歷史來說,它又僅次於粵海關(廣州海關)。它們是同出於英倫設計,同用古希腊式或羅馬式巨石柱結構,同選大塊的花崗岩原石作材料壘砌而成,烘托出建築物的莊嚴和偉岸,巨大的鐘樓,渾厚低沉的鐘聲,恍如從倫敦議會大廈的大鐘樓中傳來。

江漢關大樓建於1924年,樓高83.8米,是當時武漢地區的第二高建築物,大樓分主樓和鐘樓兩部分組成,主樓高四層,用於報關接待和辦公;鐘樓也是四層,江漢關的鐘樓和其他的鐘樓有所不同,它的底層為擺詑室,二層為機件室,三層為指針室,在它的四面外牆上各鑲嵌著一個巨大的鐘面,鐘面直徑大於3米,針長1.7米,人們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辨認出時鐘來;在這裡,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像英國這樣的早期殖民主義航運大國,在江漢關大樓的選址上確實有過考慮的,它凸顯了海關大樓航運功能的特點,當天氣晴朗的時候,數裡外的江面上,不管是上游而下,還是下游而上的舟船,都能清楚地看到江漢關鐘樓頂尖上的風向標;鐘樓的最上層為音響部分,是用七根花崗岩石頭立柱作支撐,用彩色玻璃窗作牆面,構成一個正六面體的建築,內有七口不同音階的大鐘,每隔十五分鐘報刻一次,奏響了《威斯敏斯特教堂》樂曲,鐘聲洪亮,有強烈的傳播力和穿透力,十裡聞響。江漢關鐘樓實際上也為長江上下游的客貨船舟起到了航標的指示作用。

在大樓正面的主樓頂端,鑲嵌著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江漢関”,這是出自近代著名書法家宗彜之手,宗彜先生曾任湖北省教育廳長,為了這三個字,數易其稿,因為在繁體漢字中,江漢關三個字筆劃數相差太多,重心容易偏靠,然而宗彜卻有著深厚的功底,為世人留下了此不朽墨寶,最後他還得到了海關贈予的500兩紋銀。


現在,武漢市政府決定要把這一塊辦公區整體遷至金銀湖畔,歷史優秀建築江漢關老樓將改造成博物館,重建鐘樓頂尖上那已經拆除了的帆船形風向標,恢復已經停放了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鐘曲。去年江漢關的辦公機關已經從這裡搬出,估計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整修,修舊如舊,可以正式向武漢市民和游人開放了。
黃鶴樓公園

二十四日,我們今天要登黃鶴樓了。

上午九點我們已經到達武漢長江大橋的漢陽橋頭堡下了,此處有直通橋頂的電梯,每天九點開始,每次2元,一會兒,我們已經登上橋面了。在今天,我們的造橋技術已經非常先進,都已經建造成了好幾座跨海大橋,看看橋已經沒有什麼感覺了,可是,在上一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剛從舊中國的一窮二白中脫胎而來,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要新建一座跨江大橋,談何容易。在蘇聯的幫助下,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終於建成了,大橋位於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江面上,分上下兩層,上層為公路橋,雙向四車道,兩側有人行道;下層為復線鐵路,打通了當時還被長江隔斷的京漢、粵漢兩鐵路,形成完整的京廣線,當時,這是一件大事情,轟動全國,國民為此振奮,因為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有多少代人的夢想一下子變成了現實,毛主席在此寫下了《水調歌頭游泳》一詞,“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橋面的人行道用兩米一塊的鋼板鋪就,我們從漢陽橋頭堡數起,一共大約六百塊,抵達武昌橋頭堡,看來此處江面也就一千多公尺寬,過了橋頭堡,上下兩層開始分叉,鐵路線慢慢從公路橋面下伸出來,逐漸分道揚鑣,我們則順延公路橋引橋繼續前行,猛一抬頭,黃鶴樓到了。黃鶴樓是武漢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它與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它臨江負險,風格獨一,有天下絕景之盛譽,黃鶴樓歷史悠久,據說初建於三國時期,當時僅用於軍事瞭望之用,後來逐漸演變成登臨游憩,吟詩作畫的好去處了,歷代的墨客騷人都以登樓抒懷為樂,給今人留下了無數的名言絕句,所謂“文因景成,景借文傳”,使這裡成為山川和人文相輔相成的著名景觀,最為著名的是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也成為千古絕唱。

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光緒十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修黃鶴樓時,發現樓的舊址已被長江大橋占用了,所以就移位到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今天的黃鶴樓是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樓疊5層,層層飛檐,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樓前有一只鑄銅的黃鶴造型、四周有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

我們數著樓梯,順著游人的流向,一層一層地往上走,樓梯很高,數著數著就糊塗了,在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又各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的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像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以及節日。大廳中擺放著六個碩大、結實的紅木展示台,陳列著唐、宋、元、明、清和現今六代黃鶴樓的實樣模型以及解說詞板,做工考究精到、細膩逼真,游人可以從中實觀地感受到歷代黃鶴樓的演變過程,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游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裡圖》等長卷、壁畫。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

當我們登上頂層的時候,天氣變得陰沉,霧霾籠罩了武漢三鎮,居高遠望,迷迷茫茫,東去的長江就像一條發亮的巨蟒,而長江大橋則像一根黑色的腰帶,橫佩在巨蟒身上。遠處的龜山,江面上的舟楫,若隱若現,三楚大地的大氣污染也一點不比沿海地區差,PM2.5的超標,工業發展的副作用已經出現在華中地區了,嗟夫!何時還我綠水青山,何時還我 “極目楚天舒”。




黃鶴樓東面陳列著一個高3.4米的古銅頂,底徑1.8米,青銅料,重約2噸,呈葫蘆狀,這是清同治年代黃鶴樓樓頂的遺物,光緒十年,黃鶴樓被大火所焚,僅留此物;再邊上就是古郢州城桓遺跡,那是南朝劉宋時期夏口城擴大時所建的遺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經隋、唐、安史之亂至五代十國,歷500年使用未摧,但現在僅存300米城桓了,供今人參觀。再往東,沿著山坡小道,左邊是唐代崔顥名詩《黃鶴樓》手書的碑刻,右邊是擱筆亭,亭子兩旁的立柱上書著一副曹禺先生的楹聯:“樓未起時原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向游人述說著一段故事:唐朝詩仙李白和崔顥是同時代的人,李白比崔顥大三歲,崔顥官運要比李白好一些,據說李白雲游四方,來到黃鶴樓登樓遠眺,美景如畫,李白當即詩興大發,提筆剛要吟題,忽見牆上有崔顥《黃鶴樓》,已題在先,就此擱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從此,崔顥名蜚詩壇,《黃鶴樓》也被稱為唐詩七律之首了。

武昌的蛇山是長江岸邊的一座小山,蜿蜒東延,我們順著山坡,又經過白龍池、鵝池、紫竹苑、鵝碑亭,(據說王羲之曾在此養過鵝),還有古碑廊、毛澤東詞亭、白雲閣、梅園、落梅軒、四季牌坊等景點,一直延伸到岳飛廣場,這一帶種栽了不少的梅花和腊梅,其實,梅花與蠟梅是兩種完全沒有關系的植物。梅花屬薔薇科,腊梅屬蠟梅科。梅花在初春開放,而腊梅是開在初冬,兩者相差一個季度。蠟梅 “蠟”質感很強,香味濃烈,而梅花的“紙”質感很強,香味清甜。初春的武漢,暖風一吹,梅花綻開在枝頭,有紅的、有白的,過了一冬的腊梅,敗枝上還殘留著稀疏的黃花,游人在枝下穿行或駐足,景色很美。
紅樓和辛亥革命

所謂紅樓,即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指辛亥革命時期,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的舊址,這裡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點走向共和的起點,被譽為“民國之門”,紅樓位於武昌城中心區域,背倚蛇山,襟帶長江,是一處兼具愛國主義教育、休閑功能的文化場所和游覽勝地。從岳飛廣場下山往南,武昌路並入黃鶴樓東路時,一右拐就是紅樓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第二天,在此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


整個紅樓莊嚴肅穆,呈“門”字形狀,中軸線對稱,主樓坐北朝南,是一棟紅磚砌牆、紅瓦覆頂的二層紅色大樓,開面寬闊,端莊氣派,略顯高,是民國軍政府的主要辦公大樓,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洪臥室和會客室、秘書處、會議室、會客室、軍令部、軍務部、外交部等等,包羅萬像都在樓內。大樓外左右兩邊排列著的長排副樓,也是紅色的兩層樓房,顯略低,左右對齊,相向而立,就像兩隊齊刷刷的紅裝衛士,整裝肅立,保衛著都督府;中間則是一個大廣場,有草坪,樹木,有車馬通道。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由宋慶齡題寫館名,占地28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館內收藏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分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紀念館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廣場中矗立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像。
尾聲

二月二十五日,我們結束了六天的武漢旅游,很累,很興奮,感覺很好,我們走了不少地方,但是還有更多的地方沒有去,我記錄了以上幾處景點的游覽概況,卻沒有記全,有些地方我們去了而沒有記。留著以後再去深度游吧,可以說,武漢地處荊楚中心,漢水和長江的交彙處,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值得一游。再見,武漢。

貝樹人寫於2013-3-10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