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系列第一篇:旅行西北(一)
2010年6月6日,清晨。


車窗外的山水風景如水墨丹青一般。

豐沙線過永定河,8:30到達北京西站。
中午去首都博物館,這是第二次來此參觀。2006年4月21日在北京,正是首博新館3月18日試運行不久。與大英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特展。共有“史前時期、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腊、古羅馬、早期歐洲、東亞和南亞、伊斯蘭世界、非洲、大洋洲、美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及以後的歐洲、現代藝術”十三個單元,272件文物,涵蓋人類史的各個時期、各主要文明形態,顯示了人類文明的共同性與多樣性。
那天,整個下午的時間都是在首博度過。雖然時間過去了很久,直至今日留下的深刻印像不能忘記。首博非常值得用更多的時間,去細細地觀賞與品味。
首博常設展覽《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與《古都北京城建篇》、《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專題展覽《明清繪畫藝術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展》、《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書房珍玩精品展》。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包括“文明曙光、燕薊神韻、千年薊城、幽燕風雲、都城序幕、帝王之都、國際都會、日下積盛、落日余輝、民國風雲。”十個單元,表現了北京從原始聚落、經過封建王朝、走向民主共和的過程。
《古都北京城建篇》。內容為自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市建設發展、變遷的歷史。





《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以“洞房花燭美姻緣、降龍誕鳳添人丁、古稀大壽福如海、剝竹辭舊迎新春”四個專題。通過清末民初的民俗,反映老北京民間生活中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同時展現老北京的商業文化和胡同文化。

展覽內設的“館藏京劇文物”展廳,以陽平會館為背景,重現了戲劇舞台,還展示了馬連良、郝壽臣等使用過的戲裝、劇本等。
《明清繪畫藝術展》。明、清兩朝各個流派的山水、人物等題材的畫作展示。
《燕地青銅藝術展》。以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西周與東周青銅器的對比互為參照,展示了多元文化並存的地域特征。

《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歷代書法名家的傳世作品,各種書體的藝術表現。
《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內容分為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部分。


《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分為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集中體現了古代瓷器的藝術風貌。




《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分為漢傳與藏傳佛教兩部分,共274尊佛像。


《書房珍玩精品展》。以“文房四寶”為主線,共展出文物149件(組)。
臨展《心語神工——雕刻珠寶藝術展》。以雕刻珠寶為重點,結合中西文化,從選材、雕工、技術、創意精神等角度深入介紹珠寶雕刻的內涵。
放映廳,每逢整點時間有影片《輝煌的北京》,10分鐘長度,北京歷史的濃縮。

大廳南側的景德街牌樓原為阜內歷代帝王廟前的牌樓。
歷代帝王廟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主殿為景德崇聖殿,正門為景德門,廟前為景德街,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木制四柱三間七樓齊天式牌樓,匾額均為“景德街”。
牌樓造型精致華麗,雕龍鳳花板,繪金龍彩畫,為牌樓的最高等級規格,被譽為老北京最優美壯觀的街牌樓。1954年被拆除保存,如今成為首博的最大展品與鎮館之寶之一。
首博向西過木樨地就是軍博,距離1.4公裡,步行15分鐘。








軍博的展覽內容,感覺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7日,在京。8日,12:38乘K265回沈。


鄰座來自江西吉安的奶奶帶著孫女到沈陽探親。小女孩上小學三年級,很可愛,途中相處愉快。21:11到沈陽北站,告別之時,有些“難舍難分”了。
乘224路回家,結束十六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