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的四塔與四寺

作者: mukdenchenfei

導讀沈陽的四塔與四寺是清太宗皇太極敕建的盛京城外東、南、西、北四座塔寺。始建於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二年(1645年)竣工。 據碑銘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東為慧燈郎照,名曰永光寺;南為普安眾遮,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聖壽,名為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法輪寺。”像征四大金剛威� ...

沈陽的四塔與四寺是清太宗皇太極敕建的盛京城外東、南、西、北四座塔寺。始建於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二年(1645年)竣工。

據碑銘記載:“盛京四面各建莊嚴寶寺,每寺大佛一尊,左右佛二尊,菩薩八尊,天王四位,浮圖一座,東為慧燈郎照,名曰永光寺;南為普安眾遮,名曰廣慈寺;西為虔祝聖壽,名為延壽寺;北為流通正法,名曰法輪寺。”像征四大金剛威鎮四方,護國安民,護佑“國無祲災”、“五福齊來”。

乾隆皇帝曾為四寺題寫匾額,懸掛在四寺的大殿之上。永光寺為“慈育群靈”,延壽寺為“金粟祥光”,廣慈寺為“心宏彼岸”,法輪寺為“金鏡周園”。

四塔的建造形式,均為藏式喇嘛塔,由基座、塔身、相輪三部分構成。

基座為方形束腰須彌座,有上下框,在四角和每面中間立有兩根石柱,從而每面構成三個壺門。石柱上都雕有寶相花、西蕃蓮等紋飾。每面中間壸門置磚雕寶盆和火焰,左右壺門都有高大凸起的磚雕雄獅。基座上框之上又起三層磚砌圓壇座。上面即是寶瓶式塔身。

塔身的南面辟有佛龕內供神牌,佛龕周圍嵌琉璃雲珠。塔身之上為十三層相輪,再上為塔剎,由銅鑄仰伏寶蓋、日、月、寶珠組成。寶蓋之下懸風鐸。

整座寶塔設計優美,古樸莊重,工藝精湛,展示了清代高超的建築藝術與民族特色,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四塔四寺中,僅北塔法輪寺保存完好。東塔永光寺、南塔廣慈寺現僅存白塔,西塔延壽寺因過分殘破,1968年被拆除。在拆除時發現了地宮,出土了包括佛像在內的一批珍貴文物。1998年重建,但已非昔日之規模了。





東塔是歷史上沈陽八景之一,名曰:“東塔春耕”。據《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記載: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鐘鼓樓二座、山門三楹。寺東寶塔一座,禪堂僧房二十四間。

東塔於1985年修復,辟為景點。以東塔為中心建成一個面積1.6萬平方米的園區。周圍新建了與古塔相協調的明清式圍牆和大門。園內修復了兩座碑亭,鋪裝了青磚石板路,栽植了蒼松翠柏,莊嚴肅穆、古香幽靜。

東塔周邊有黎明航發、航天新光,還有沈陽最早的機場——東塔機場。

民國九年(1920年),直皖戰後,因奉系派兵支持了直系,分得了戰敗了的皖系4架運輸機、4架教練偵察機。同年7月,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下令建立航空處,開始籌建空軍。隨後劃撥東塔農業實驗場為空軍基地,修建機場,當時稱為奉天東飛行場。

民國十二年(1923年)9月,張學良任航空處總辦,開始從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和意大利購買飛機。陸續編成“飛龍”、“飛虎”、“飛鷹”、 “飛鵬” 和“飛豹”五個飛行隊,裝備各型飛機近300架。

民國十九年(1930年),在北陵又建設了一座機場,這就是今日沈飛的前身。東北空軍還曾自制了遼F1式戰鬥機和遼H1式轟炸機,民國十三年(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這些飛機參戰,奪取制空權,為戰爭勝利增添了砝碼。

“九一八”事變後,在國內首屈一指、裝備先進的東北空軍,一機未升空、一彈未發,屈辱地成為日軍的戰利品。

抗戰期間,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率部在杭州筧橋上空首次與日本空軍作戰,大獲全勝。高志航,吉林通化人,東北陸軍軍官教育班畢業後,被選送到法國毛蘭納航空學校留學,回國後在東北空軍任飛鷹隊隊長。

1993年7月18日,台灣出版《高志航傳》,張學良題字“東北飛鷹,空軍戰魂”。為紀念高志航,第四大隊又名“志航大隊”,現駐台灣嘉義空軍基地。

小學時,參加過一個什麼活動,交了6元錢,在東塔機場乘坐“三叉戟”客機在沈陽上空飛了一圈。時間久遠,細節已經記不得了。

1962 年1 月9 日,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後並入英國宇航公司)推出一款新型中短程噴氣客機“三叉戟”(Trident),至1975年停產,只生產了117 架,主要用戶是英國歐洲航空公司(BEA)。

在中國,它的知名度相當高。空軍和民航共購買了35 架,占全部產量的30%,一度成為民航機隊的主力機型,1991 年10 月31 日全部退役。

1983 年5 月5 日,B-296 號“三叉戟”客機執飛沈陽——上海航班,遭卓長仁等6 人劫持,降落在韓國春川機場,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以後的十多年裡,圍繞這次劫機事件又發生了一系列故事。

1989年4月16日,隨著桃仙國際機場的啟用,東塔機場停辦了民航客運業務。




西塔周邊是朝鮮族聚集區,西塔街是有著濃郁異國風情的熱鬧商業街區。






南塔東側已辟為公園,與南塔相鄰的蓬瀛宮是東北地區惟一的一處坤道院,
蓬瀛宮前身是位於熱鬧路的關岳廟,據碑記記載,關岳廟創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張作霖、吳俊升撥出100坰軍馬牧地,供養關岳廟。
關岳廟每年六月間依古禮祭祀,浩大隆重,官方、士紳、商賈代表人物屆時前來參加祭祀典禮,連年如此,熱鬧非凡,熱鬧路由此而來。“九一八”事變以後,才終止祭祀活動。

後關岳廟更名為坤道院,“文革”期間遭到毀壞,其基址亦被城市建設占用殆盡。

乾坤兩道皆集居於小西門太清宮,有悖道教規範。故擇南塔公園西側,興建坤道院,取名蓬瀛宮。1994年奠基動工,1997年工程告竣。
沿蓬瀛宮正門西行有三間四柱石坊一座,坊額東西面分別刻有“青牛西度”、“紫氣東來”,取老子過函谷留《道德經》之典,坊外便是南塔街。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東巡盛京時曾駕臨法輪寺禮佛。

從1985年開始,在寺內建立了碑林。現收集到石碑100多通,其中最古老的是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石碑,最晚的是偽滿時期(1932—1945年)的石碑。

從盛京、奉天到沈陽,歲月滄桑近四個世紀。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四塔與四寺不知見證了多少歷史風雲變幻和人世歡笑悲哭,草木枯榮與日夜更迭中沉默無言地矗立。仍舊堅守其原本被賦予的固國安邦的使命,超越視野,放開情懷,儼然如耄耋老人微笑慈祥地望著兒孫繞膝的模樣。也不知將多少事情埋藏在心裡,隨時間長河流淌到不知盡頭的遙遠未來。


精選遊記: 沈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