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去了婺源,山山水水,古樹林立,黑瓦白牆,小橋流水人家,一派畫中景色,走在那山水之間,人也仿佛沾染了些鐘靈秀氣。山
婺源的山不高,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能算是山,丘陵而已,但就是那些不高的丘陵讓你感覺不亞於黃山的巍峨。一直以為山是要水來襯的,不然就顯太陽剛,而水則給與了一種陰柔之美,就像這個世界,有男人和女人方能和諧。而婺源的山決不孤單,潺潺溪流在山前山後歡騰,不時來個落差,使得原本平靜的溪流有了跳躍的靈動和響聲。雲霧繚繞,下過雨的山更是籠罩在一片霧蒙中。
水
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小河流淌,屋前屋後,滋潤著大地,也滋潤著春色,這裡的水不是單單的朝一個方向流動,而是在落差處激越了、升華了,有了無盡的生命力。
樹
婺源的樹絕對是道美麗的風景,幾百年的樟樹、桂樹、銀杏、紫薇。尤其是那雍容華貴的香樟,一路上,從車窗看去,比比皆是。許是呆在城市太久的緣故,忘了春天的樹該是這個顏色的,乍一見還有些恍惚,呵,那翠綠!看的眼都有些眩暈。每棵樟樹都很美,還在想,如果舉行樟樹選美比賽,那可要難煞了評委,因為各有各的優勢與特點,結果只能是一個,沒有一、二、三名,取代的是各種稱號的頭銜。這樣想著,不禁搖頭,到底是凡人,走到哪都脫不了俗人的那一套,樹好好的站在哪,管你什麼比賽,她長她的,與山、與水、與大地萬物一同呼吸著。他們的壽命遠遠長於人,站在那,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的成長和改變。在小李坑有棵好幾百年的紫薇樹,樹干只有一半了,可還活著,撫摸樹干,樹枝會抖動。在離曉起不遠處有個湖村,村口有棵桂樹異常高大,也是幾百年歷史。而在曉起更是有棵1570年的樟樹。在他們面前,想想人生不過幾十年,長的也不過百年,還有什麼好爭的。
花
雖不是滿山的映山紅綻放,但也給山很好的點綴。
村
婺源之所以出名,為的就是那幾百年的古村落。最喜歡的是上曉起,說不出理由,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也許是走過那長長的青石板路,感覺別有洞天吧。村落大都坐落於群山之中,村口有小河。遠遠望去,青山綠水間鑲嵌著黑瓦白牆,真是羨煞我等居於城市牢籠之人。
屋
婺源的老屋大都歷史悠久,灰白的牆讓人有種魂靈出殼的疑惑。第一晚住在李坑300多年歷史的“銅綠坊”。那可真是高牆,一層足有城市裡兩層樓高,晚上,周圍漆黑,不像城市裡霓虹閃爍,即使夜晚也不顯得多黑。那是真正的伸手不見五指。第二天住在理坑的“雲溪別墅”,也是個有年頭的老屋。樓下大廳裡有個烤火的爐,雨天坐在躺椅上烤烤火,聽聽雨聲,感覺愜意極了。有趣的是主人家的兩條狗,大的叫素芬,小的叫旺才,據說素芬是客人起的,登在網上了,連主人都不知道,後來有客人一去就叫素芬,他們才知曉。
人
婺源的民風及其淳樸。李坑的“銅綠坊”主人是個退休教師,晚飯是和他們一起吃的,菜做得很鹹(後來在理坑才知道這是他們那的習俗,要外出干農活,流汗,需補充鹽);理坑“雲溪別墅”的主人更是個大好人,晚上坐在火爐邊烤火、聊天,還拿出了他們上山采茶時帶的干糧,還說第二天要帶那四個北京人去山上燒炭火;在曉起,沒能住網上有名的“江氏婆婆店”,而是去了河邊一家,主人姓汪,絕對好客。我們答應他們回來後要把他們寫到網上去(汪愛菊,13870378581)。很好認,就在河邊。如果不是周末去,也無須打電話預約。在去清華的車上遇到兩個返校的高三學生,聽說我們要去彩虹橋,就爽快的答應帶我們去。雖然最終沒能上彩虹橋,但心裡還是暖暖的。
狗
許是出自鐘靈秀氣之地染了淳樸的民風之故,這裡的狗鮮有對著生人叫喚的,都很安靜。
遺憾與震撼
在曉起的次日,租了輛摩托去高山平湖、慶源。當摩托開到一下坡路時,我們看見了幾天來最震撼的景色,一個湖,湖面平靜如鏡,湖邊的山倒映在湖裡,真是美呆了!!因為是下坡路,不好停車,問司機回來是否還經過那裡,他說是的。就想著回來時再拍照。誰知道,從慶源回來後,起風了,湖面起了皺褶。但洗出來的照片依然很美。有時就是這樣,遺憾和震撼往往相輔相成,震撼了,過了,就成了遺憾。但那震撼永遠留在了心裡。
禪
婺源之行結束的時候,腦海裡不知怎麼跳出了這個字。雖然一路上並未有與之相關的東西,但婺源的山、水、人和景似乎就到了這樣的境界:統一、和諧。是為大同。老天在冥冥中都已作了安排,特地去婺源江嶺看油菜花,沒能看成,卻在回來時,從車窗外看到了滿眼滿世界的油菜花。所以一時的失意並不能代表什麼,輪回終會給完滿的解釋。